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这是一个深藏在武陵山区的淡水湖泊,居住在这里的土家苗汉儿女,用山歌和舞蹈称颂着它的美丽。
然而,这样的美丽却源于一场地震灾难。
公元1856年6月10日,重庆市黔江区与湖北省咸丰县交界处,突然山崩地裂,霎时间,乱石飞滚,溪流被堵塞,民房被掩埋……
100多年后,中国和俄罗斯的专家来到这里,他们没有流连于眼前的美景,却把专注的目光投向了湖边的这些乱石。在大量的考察和研究之后,他们发出了“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惊叹!
关于这场地震,清代的《黔江县志》是这样记载的:“咸丰六年五月壬子,地大震,后坝乡山崩……溪口遂被堙塞。……潴为大泽,泽名小瀛海,土人讹为小南海云。”县志所说的小南海便是地震造成的这个湖泊。
小南海和它周围林立的乱石,起初并没有为人们所重视。直到20世纪六十年代,三位云南地震专家首次进入渝、鄂交界处的这个偏僻村落,奇特罕见的地貌震撼了他们。小南海才渐为世人知晓。
1978年至1987年间,四川地震局、国家地震局等专家曾几次对小南海进行了详细考察。
2000年11月,中科院院士丁国瑜教授、马瑾教授,国家地震局常务副局长、博士生导师何永年教授等地理学界专家、学者近20人又对小南海地震遗址进行了仔细研究考察。
2002年,中俄总理合作项目将小南海地震成因列为重要研究课题。之后,中俄合作专家组先后四次到黔江,对小南海地震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
逐渐深入的研究使小南海地震堙塞湖终于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这是《黔江县志》对小南海地震的一段详尽记载。这段记载包含了当时人们对地震的预兆、地震发生时的现场情况的描述。后来的研究证明,这段描述是真实可信的。
专家们在翻阅相关历史资料和对周边进行考察后发现:1856年发生在黔江小南海镇、湖北咸丰大路坝之间的6.3级破坏性大地震,是渝、鄂、湘、黔一带少有的几个6级以上地震之一,地震当时震撼了渝鄂交界的广大地区,《中国强震目录》、同治五年《来凤县志》以及小南海朝阳寺岛碑记都记载了这次地震造成的危害。
据专家们考证,这场地震同时形成了小南海、汪大海、掌上盖等数个地震堰塞湖,其中以小南海堙塞湖最大,保存最为完整。
那么,小南海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呢?
自云南、四川的地震专家进入小南海以来,对小南海地震的成因,地震学界就一直存在重力滑坡说和地震形成说这两种主要意见。
原重庆市黔江区科委的曾致远,是《重庆市黔江小南海地震遗址保护及综合开发研究》课题组的成员之一,他从2000年起,就一直陪同中俄专家对小南海进行考察,因此,对专家们的研究成果比较清楚。
专家们在研究小南海地震成因时,还注意到地震不仅遗留下堙塞湖以及大垮岩、小垮岩、湖中礁石,还遗留下了长2公里,宽1公里的大规模的山体崩滑堆积物,它们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在多次的考察和研究之后,中俄专家们惊奇地发现,黔江小南海不仅在全国21个较大地震湖泊中形成的历史年代较近,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地震遗迹保存最完好的地震成因湖泊,因而具有极高的科学、科研、科普价值和观赏价值,堪称研究地震的标本。
鉴于小南海地震遗址的独特价值,并为了加强对遗址的保护,2001年,国家地震局将其命名为“黔江小南海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列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2004年1月,小南海又与长江三峡、四川九寨沟、浙江雁荡山等41家地质遗迹一起被国土资源部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名录。
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包括小南海地震遗迹区、八面山和仰头山岩溶地貌区,并由此形成了公园的三大主景区:小南海景区、八面山景区和仰头山景区。
隐藏于崇山峻岭中的地震堙塞湖小南海,如镶嵌在群山中的璀璨明珠。其湖水面积近3平方公里,长约5000米,最宽处达900米,平均水深30米,最深达60米,最大蓄水量达6700万立方米。湖中有朝阳寺、牛背岛、老鹳坪等岛屿。小南海下海口的堆石坝,是地震滑坡体堵塞溪沟形成的天然大坝。形成于距今约4亿年前的志留纪粉砂岩、页岩巨石撒满湖边,由于差异风化形成千姿百态的象形石景,与盈盈湖水构成了小南海最为独特的风景线。
小南海景区完整地保存有地震破坏造成的多种地面形迹,包括堰塞湖、大垮岩、小垮岩、轿顶山、崩滑体、堆石坝等。
园内最典型、规模最大的断崖绝壁便是这座被称为大垮岩的地震奇观。它高100米左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至今寸草未生。与大垮岩相距不远的这座断崖绝壁是高约60米左右的小垮岩。
凸出于这座山顶上的两块石块,像两顶巨大的石轿。它就是轿顶山。据专家们考证,轿顶山的岩石为距今约4亿年前的页岩和粉砂岩,岩石历经百年风雨,因差异风化而形成。
轿顶山的岩层沿北西向断层向左旋扭动,造成岩层滑坡、坍塌。滑坡体堵塞溪沟形成下海口的天然混杂填石坝,坝高60米左右,坝底宽近1500米,坝顶高90米,坝长达1000多米、土石方约4000多万立方米。这就是著名的轿顶滑坡。
在姿态各异的地震滚石中,有一些因岩石差异风化而成,形似蘑菇的石头,称为蘑菇石。它是由距今约4亿年前的粉砂质页岩、泥质页岩和石英粉砂岩形成的。
在小南海的地质遗迹中,专家们还发现了形成于志留纪的泥岩和页岩中的波痕和动物化石。
波痕是沉积过程中,水的波动或流动在成岩过程中保存的痕迹,虫迹是附近的浅海中生物在泥砂中钻孔留下的遗迹。它们代表了距今约4亿年前的浅海滨环境,对研究当时古地理和古环境有重要意义。
专家们继续寻找,又发现了距今约2600万年的冰川留下的沉积物——漂砾土。
由此,他们想象,这里在远古时期应当是一片海洋。
从海洋到湖泊,小南海可谓经历了沧桑巨变。
即便是发生在100多年前的地震,也能让我们在平静的湖面上感受到它所掩藏的悲剧。
就在这片湖底,据说,淹没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罗家祠堂和大片“醉汉森林” ,堪称水中 “庞贝”。而在小南海整个湖底和周围的乱石堆中,计有民居300余家,1000多人被地震掩埋。
当我们的目光从灾难深处移开,从另一个角度欣赏小南海时,触摸到的则是湖光山色掩映中的美丽。
小南海湖水翠绿清彻、波光粼粼,山水相映、如诗如画。以小南海湖泊景观为主体,过去即形成了著名的小南海内八景、外八景景观。
时过境迁,如今这些旧时八景,有的已不复存在,有的意境不高,有的选点欠佳,有的距海较远,于是人们又命名了荫塘蓄翠、海口金礁、轿顶赤壁、清溪浪鼓、凤嘴揽胜、古松迎客、仙岛竹韵、碧海青螺、牛背寻幽、平湖渔歌等“新十景”。
在这些景点中,尤以朝阳岛、牛背岛和老鹳坪岛景色最为优美。
朝阳岛绿树成荫、古松虬曲,充满诗情画意;楠木林中径曲道幽,竹枝摇曳,颇具雅韵。岛上分布有“古松迎客”、“仙岛竹韵”等著名景点。
岛上曾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朝阳寺,辛亥革命黔江庚戌起义的核心组织“铁血英雄会”会址便设在寺庙内。为庚戌起义失败遇害的温朝钟、王克明等烈士修建的烈士祠也立于此。文化大革命中,朝阳寺及烈士祠均被焚毁。
与朝阳岛遥相对应的是牛背岛,它如一头入水沐浴的犀牛卧于湖中,望着前面不远处的一个圆形小岛,而构成了“犀牛望月”这一景观。岛上松林茂密,鹤舞猴啼。岛后则湖水盈盈,碧绿幽静,正好“牛背寻幽”。
镶嵌在朝阳岛和牛背岛之间湖面的是老鹳坪岛,顾名思义,它的外形恰似一只老鹳,驻足于湖面上。形成了“老鹳鸣窝”这一景致。
这些看似无意间点缀在山水间的景致,彷佛土家姑娘撒落的一颗颗珍珠,抚慰着小南海地震灾害的沉痛与忧伤。
耸立于小南海景区周围的山峰,山体平面形态呈八角多边形,称为八面山。八面山核部的岩层为二叠系的石灰岩,这些石灰岩构成八面山的主要山峰;八面山翼部的岩层为泥盆系、志留系的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石灰岩分布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有石芽、石笋、峰林、漏斗、溶蚀洼地、溶洞等地质遗迹。
八面山山顶平坦,面积约20平方公里,海拔在1500米~1600米之间,四周为200米~400米高的绝壁,几乎无路可上。远望山峰绵延起伏,如突兀于云彩之间的空中楼阁,自古便有“八面凌云”之说。八面山的主要景点有观音岩、滴水岩、川洞、天生十字、紫阳岩等。
仰头山景区位于黔江城北东方向,因有形如一尊巨型人头仰望天空的主峰而得名。人们将这座山峰称为“仰头卧佛”。
仰头山景区分布着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系中厚层微晶灰岩、中至厚层瘤状微晶灰岩。雄奇的山峰、怪石,葱茏的森林植被,构成了仰头山优美的自然景观。
如此美妙的自然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呢?专家们在对八面山和仰头山的成因进行考察研究后发现:
八面山和仰头山属于岩溶发展的早期阶段。燕山运动使区域的岩层褶皱成山,公园内抬升成陆,结束海洋沉积历史。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壳的抬升更加强烈,形成北北东向山系和山间盆地的地貌格局,并遭受强烈的剥蚀夷平作用。地表水顺着岩石的节理或裂隙渗漏,开始了岩溶作用。至第四纪时,山体得到进一步的抬升。由于山体坡度较陡,地表水停留时间减短,渗漏的地表水也就减少,所以公园内的岩溶作用就逐步减弱了,停留在岩溶发展的早期阶段。
加上地质公园境内气候湿润,出露的碳酸盐岩地层平行不整合于泥盆系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水云母页岩之上。这种地层结构下部透水性较弱成为挡水层,容易形成地下水的集中径流,有利于上部灰岩的溶蚀,从而发育了岩溶作用,进而形成了现在这些自然景观。
沧海桑田觅古踪,湖光山色藏珍异。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因灾难而成美景,但愿游客们在欣赏把玩这颗深山明珠时,记住那些自然界的变迁与沉浮。
全国著名的地震堰塞湖有四川叠溪海子、重庆黔江小南海、甘肃文县天池、宁夏党家岔堰塞湖等,其中,最具特征的是四川叠溪海子和重庆黔江小南海。
专家们在对它们进行对比考察研究后认为:小南海地震堰塞湖在区位条件、规模、美学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等多方面在全国均处于较高地位。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此基础上,专家们在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的区位、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外围旅游资源情况等方面形成了详细的调查报告。这些资料无疑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深入的认识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
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重庆东南缘黔江区境内。国道319线横贯全境,西距重庆市仅300公里,南连重庆酉阳县,西接彭水县,北界湖北咸丰县,北东部包括湖北省咸丰县一小角。
黔江城区西距乌江彭水港79公里,可从乌江乘船至涪陵,再沿长江到重庆,顺水可达丰都、万县、宜昌、武汉、南京、上海;至湖北恩施机场160公里;东南至湖南张家界机场、火车站约330公里。渝湘公路、渝鄂公路和渝怀铁路均经过黔江城,沿渝湘公路向东南可达酉阳、秀山、吉首、沅陵、常德、长沙;向西可达彭水、武隆、南川、重庆。沿渝鄂公路可达到湖北的咸丰县,以此为起点,东南可至湖南常德,北可达湖北恩施、巴东;西北可达湖北利川、重庆万州。沿渝怀铁路西可达重庆,东南可达湖南怀化至沿海各地。目前,黔江机场和途经黔江的渝湘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预计三年左右,便可完工。
从黔江城区至小南海核心区入口里程约32公里,为三级水泥路。环湖有电瓶车道和一座索桥、一座风雨桥相连,湖周各景点均有人行道可通。湖区内则有数十艘电瓶船和液化气船可达各景点。景区内各种基础设施均已完备。目前,小南海景区已跻身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黔邑春草碧云齐,万叠青山万曲溪”,小南海地质公园所属的黔江区是重庆市唯一居住着土家族、苗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的区,土家摆手舞、民歌和神秘浓郁的民族风情遍布城乡。境内山川秀丽、风景优美,人文景观众多,自古即为渝东南的旅游胜地,方兴未艾的旅游已经使这颗镶嵌在武陵山区的明珠名闻遐迩。
以黔江城市为中心,黔江风景区北有涵盖小南海、八面山、仰头山的小南海景区,南有串连神龟峡、官渡峡、红三军政委万涛故居的阿蓬江原始峡谷景区,西有佛道教名山武陵山。
位于小南海湖区东北侧3公里处的桥梁民族风情村,位于小南海湖区西面5公里处的后坝土家文化生态博物馆,土家吊脚楼原始古朴,分布广泛,民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民族风情醇厚浓郁。
在旅游接待设施方面,黔江城区现有宾馆20多家,其中四星级一家,三星级两家,二星级两家。各景区也有遍布饭店、农家乐。旅游购物则有珍珠兰茶、黔江特产地牯牛、牛肉脯、土家族服饰、西兰卡普等18个品种。
鉴于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及其外围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开发的可行性,专家们认为:小南海地质公园作为保护和开发地震遗迹景观的新产业,对地质生态环境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可以带动黔江经济的发展,从而引导产业调整的方向,促使环境污染较大的小工业向相对无污染的旅游业转变,最终促进环境的良性循环。同时,通过对珍贵地质遗迹的保护,可以再现地球的演化历史,充分利用地震所保留下来的各种遗迹,深入研究其成因机理和灾害现象,对于更准确地评价相关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他们提出建议:在进一步加强地质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将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所属的乌江——黔江旅游区,作为重庆——长江三峡——张家界黄金三角旅游区的最重要的景区和重要节点,构成重庆——长江三峡——黔江小南海和长江三峡——张家界——黔江小南海两条旅游环线。
目前,这一建议已经被黔江区采纳,正在加紧实施。
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必将成为渝、湘、鄂地区最富吸引力的黄金旅游线上的一个亮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