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化新价值 引领生活新方式
[会员登录]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递信息
展示文化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旧站数据
首页
>
旧站数据
来凤舍米湖土家族摆手堂
时间:2020-03-20 15:28:55
来源:
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位于来凤县百福司镇河东乡土家山寨的舍米湖摆手堂,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摆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的集会场所。来凤县现存摆手堂3处,最大最完整的是舍米湖摆手堂。此堂占地500余平方米,呈长方形,周围石墙环护,大门形似牌坊状。在大门与神堂之间,有一条石铺甬道,道旁有高大古柏。神堂的墙壁是石块砌成,屋面覆盖人字披黑色布瓦,无雕梁画栋和斗拱飞檐,显得古朴厚重。神堂中,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现存古碑系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维修摆手堂时所立。土家先民发祥于长阳武落钟离山,巴务相为其最早的领袖,号为廪君,古称巴人。巴人后迁至施南(今恩施州)、湘西(现湘西州)、渝水(今重庆市)等地,少数迁至贵州省境内,古巴人战争阵前舞蹈谓巴渝舞,后由渔猎发展为以种养为主的农业生产后,巴渝舞加进了一些农耕畜养动作,演变为后来的摆手舞,于喜庆节日、山民集会共舞同乐,沿袭至今。
摆手堂,土家族用于祭祀祖先和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族摆手舞的流传地域十分宽广,《永顺府志》、《永顺县志》、《龙山县志》、《来凤县志》等清代志书中,对摆手堂均有详细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甚至更早一些时间,湘西永顺、龙山、恩施来凤、宣恩等县,凡有土家族聚居的中心村寨,均建有摆手堂或土王庙,即摆手堂。每到春节过后,土家群众不分男女老幼,身穿节日盛装,聚集摆手堂前,在梯玛或掌坛师的引导下,“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跳起缠绵的摆手堂,唱起欢快的摆手歌,表演各种艺术节目。也有少数地方在三月或五月举行,故又称“三月堂”或“五月堂”。有个别地方还在农历二月社日举行,称为“社巴巴”。
舍米湖摆手堂,位于村南的山坡上,占地500余平方米,呈长方形,周围圈以院墙,系用山石砌筑。大门位于院墙前方正中,略呈牌坊状,两立柱和横楣皆为长柱形条石,在立柱与横楣接榫处,左右各镶半月形石牙一块,大门与神堂之间是一条石铺甬道,位于院落的中线上,道旁夹植高大古柏五株,既增添幽静气氛,又便于跳摆手舞悬挂红灯。神堂的墙壁也是石块砌成,上覆“人”字披的黑瓦,无雕梁画栋和斗檐飞拱,显得简单厚重,朴实无华,与一般佛寺道观全然不同。有神堂三间,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
每年新春佳节,舍米湖寨内热闹非凡,人们披红戴绿,男女老少齐到摆手堂,场内松树上张灯结彩,群众围绕松树跳舞,鸣锣击鼓,通宵达旦。清咸丰年间陈秉钧在《题土王词》一诗中形容:“五代兵残铜柱冷,百蛮风古洞民多,而今野庙年年赛,里巷犹传摆子歌。”同治年间彭施锋著诗云:“福石(百福司)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迭,一片缠绵摆子歌”,更证明摆手歌舞在该地相当盛行。
近几年来,来凤县大打土家民俗旅游牌,启动了舍米湖民俗村的建设,目前已完成摆手堂的修复以及通往摆手堂下近千米石板道的铺设,通往舍米湖的公路黑色化及寨门建设项目也正在进行;一支专业摆手舞队伍正由此堂走出,活跃在鄂、湘、渝三省边区。
来凤舍米湖村地处湘鄂渝三省交界的群山中,全村170户600多人都是土家族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姓彭。据衬里老人讲,他们都是唐朝末年迁居此地的彭姓先祖彭相龙的后代。村里人世代事农,民风淳朴,不沾赌、不沾毒,唯好摆手舞。
村西南有一摆手堂,据堂前石碑文字介绍,该堂曾于清同治二年进行过第二次修复,仅此依据,该堂也称得上我国现存最早的摆手堂之一了。上千年的古寨,几百年的古堂,为渝东、湘西、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的发祥地,因而被誉为“摆手之乡”、“神州第—摆手堂”。
责任编辑
标签
旧站数据
0
推荐阅读
土家儿女建书屋 传承家风润乡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
旧站数据
专题专栏
更多>
湘西画卷
恩施建州四十周年
云享多彩中华
旅游促进民族交流交往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参与互动
http://www.sina.com.cn/
010-63385503
公共微信
来凤舍米湖土家族摆手堂
时间:2020-03-20 15:28:55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位于来凤县百福司镇河东乡土家山寨的舍米湖摆手堂,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摆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的集会场所。来凤县现存摆手堂3处,最大最完整的是舍米湖摆手堂。此堂占地500余平方米,呈长方形,周围石墙环护,大门形似牌坊状。在大门与神堂之间,有一条石铺甬道,道旁有高大古柏。神堂的墙壁是石块砌成,屋面覆盖人字披黑色布瓦,无雕梁画栋和斗拱飞檐,显得古朴厚重。神堂中,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现存古碑系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维修摆手堂时所立。土家先民发祥于长阳武落钟离山,巴务相为其最早的领袖,号为廪君,古称巴人。巴人后迁至施南(今恩施州)、湘西(现湘西州)、渝水(今重庆市)等地,少数迁至贵州省境内,古巴人战争阵前舞蹈谓巴渝舞,后由渔猎发展为以种养为主的农业生产后,巴渝舞加进了一些农耕畜养动作,演变为后来的摆手舞,于喜庆节日、山民集会共舞同乐,沿袭至今。
摆手堂,土家族用于祭祀祖先和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族摆手舞的流传地域十分宽广,《永顺府志》、《永顺县志》、《龙山县志》、《来凤县志》等清代志书中,对摆手堂均有详细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甚至更早一些时间,湘西永顺、龙山、恩施来凤、宣恩等县,凡有土家族聚居的中心村寨,均建有摆手堂或土王庙,即摆手堂。每到春节过后,土家群众不分男女老幼,身穿节日盛装,聚集摆手堂前,在梯玛或掌坛师的引导下,“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跳起缠绵的摆手堂,唱起欢快的摆手歌,表演各种艺术节目。也有少数地方在三月或五月举行,故又称“三月堂”或“五月堂”。有个别地方还在农历二月社日举行,称为“社巴巴”。
舍米湖摆手堂,位于村南的山坡上,占地500余平方米,呈长方形,周围圈以院墙,系用山石砌筑。大门位于院墙前方正中,略呈牌坊状,两立柱和横楣皆为长柱形条石,在立柱与横楣接榫处,左右各镶半月形石牙一块,大门与神堂之间是一条石铺甬道,位于院落的中线上,道旁夹植高大古柏五株,既增添幽静气氛,又便于跳摆手舞悬挂红灯。神堂的墙壁也是石块砌成,上覆“人”字披的黑瓦,无雕梁画栋和斗檐飞拱,显得简单厚重,朴实无华,与一般佛寺道观全然不同。有神堂三间,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
每年新春佳节,舍米湖寨内热闹非凡,人们披红戴绿,男女老少齐到摆手堂,场内松树上张灯结彩,群众围绕松树跳舞,鸣锣击鼓,通宵达旦。清咸丰年间陈秉钧在《题土王词》一诗中形容:“五代兵残铜柱冷,百蛮风古洞民多,而今野庙年年赛,里巷犹传摆子歌。”同治年间彭施锋著诗云:“福石(百福司)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迭,一片缠绵摆子歌”,更证明摆手歌舞在该地相当盛行。
近几年来,来凤县大打土家民俗旅游牌,启动了舍米湖民俗村的建设,目前已完成摆手堂的修复以及通往摆手堂下近千米石板道的铺设,通往舍米湖的公路黑色化及寨门建设项目也正在进行;一支专业摆手舞队伍正由此堂走出,活跃在鄂、湘、渝三省边区。
来凤舍米湖村地处湘鄂渝三省交界的群山中,全村170户600多人都是土家族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姓彭。据衬里老人讲,他们都是唐朝末年迁居此地的彭姓先祖彭相龙的后代。村里人世代事农,民风淳朴,不沾赌、不沾毒,唯好摆手舞。
村西南有一摆手堂,据堂前石碑文字介绍,该堂曾于清同治二年进行过第二次修复,仅此依据,该堂也称得上我国现存最早的摆手堂之一了。上千年的古寨,几百年的古堂,为渝东、湘西、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的发祥地,因而被誉为“摆手之乡”、“神州第—摆手堂”。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土家儿女建书屋 传承家风润乡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草案)听证会
专题专栏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录
|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