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化新价值 引领生活新方式
[会员登录]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递信息
展示文化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人物名录
首页
>
土家人物
>
人物名录
女儿会的文化意义
时间:2020-03-20 15:29:00
来源:
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为婚俗的“女儿会”,历300年而不衰,是个不争的事实。按马克思“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女儿会所体现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意义是十分深远的。这里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认识。
一、争取了人性的极大解放
从社会学角度讲,“女儿会”的社会行为最突出的就是自由择偶成婚,是实现人的爱与被爱的自由。“爱”作为一种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的情欲,在一般意义上讲,动物也有,如动物在发情期的躁动、求偶与性交。但人是被社会化或文化化了的高等动物,具有一般动物远远不及的意识和思维。人的情欲所表现出的爱,也就绝非只满足于生理上的性释放,人的爱己被赋于了重要的社会意义。简言之,就是说人的爱有着对具体真善美的选择和追求。凡符合人的、各自不尽相同的真善美的认同和选择,即意味着爱欲的实现,反之,则是对人之爱的压抑和迫害。清代自“改土归流”后在恩施强制推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体制,即是对土家族、苗族长期自由婚姻的压制和剥夺。既使“改土归流”符合大的历史潮流,既使在婚姻上革除了某些乱伦的弊端,但在以包办婚姻制取代自由婚姻问题上,则是有违人类历史进步的。从人的本质上讲,自由是人的天性,是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因而,当人的“爱”和“被爱”被压制和剥夺,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实现,人活着就全部或部分失去了意义。“女儿会”的产生,就是对这种无端的压抑和迫害的无情反抗与挑战,也就是对封建婚制的反抗和挑战。按人本学家马思洛对人的动机与生命五种需求的划分,“爱的需求”是其中之一并置于第三层的层面之上的,可见“爱的需求”和自由在人的生命动机中的重要性。因而“女儿会”的自由择婚,表面上看是对封建包办婚制的抗争,其深层涵义却是在争取人性的最大解放,是全面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一场革命。
二、民族地区女性的维权和自觉
在中国长期封建礼制的桎梏下,广大妇女不仅无权无地位,更是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的牺牲品。在中国,自母系制让位于父系制、群婚制演变为对偶婚制的漫长历史时期里,女性基本只是个性机器和生殖机器,是可买可卖的廉价商品。汉字中的“帑”字,表示是钱的意思,但在古代却是指“妻”,是指妻可以买卖的。就是在近代,“典妻”的现象还常有发生。奴隶的“奴”字,左边是女,右边的“又”是手的象形,意即女人是可随意拿来的奴仆。妇女的繁体“婦”字,左边是女,右边为扫地的“帚”,意味着女人只是个持帚之人。除此,凡表示邪恶的字,许多都从“女”字,如“奸”、“妒”、“妓”、“妖”等,视女性为污秽和邪恶。男的可以一夫多妻,三妻四妾,而女的则只能是一妻一夫。封建礼制对妇女还规定有“七出”之条。凡女人触犯了“七出”中的任何一条,男的就可以将她逐出。如“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就是说哪怕女子的丈夫喜欢,而丈夫的父母不喜欢,也得把妻子休掉。《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就是因公婆不喜欢而被撵走了,后来就只落得一命呜呼的下场。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尽管在词界为大家,但她在前夫死后再嫁的丈夫,也因仰赖男权至上,反指斥李“不贞”、“失节”。凡此种种,莫不表明中国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无权无地位的可悲命运。而“女儿会”中的女性则不在封建社会的无权无地位的可悲命运之列。她们根本不理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一套,表现出毫不掩饰地爱我所爱,自由自在地选择意中人,并与之结合成终身伴侣。这种赤裸裸地寻情觅爱的行为,难免不受到封建卫道士诅咒为“野老公会”。其中,即使出现某些野合现象,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呢,“野合”实际是人的反祖行为。“女儿会”女性的自由择婚,虽未声明是在维护女性权宜,但实际行动却证明了是为女性争权争地位。因而,从客观历史出发,就应旗帜鲜明地声称,“女儿会”是个了不起的女性维权和自觉。
三、低情感成本投资高价位的获利
“女儿会”突出的就是自由择婚,是纯粹的人的情感行为,而情感投资是应计算成本的。这个成本投入包括对异性的需求、对异性的认识、对异性的选择及与异性的结合等一系列的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成本投入的结果,若能获得最佳快乐值,就是有效的情感成本投入。反之,则是负面的情感成本投入。情感成本投入有自然性的一面,如异性相吸。但更大的部分却是社会属性的一面,即理性支配下的情感成本投入。然而,理性中也有超理性的一面,超理性的一面则完全排斥个人情感成分,表现为极端地反自然性和非人性。如在封建包办婚姻中人为规定的所谓“看期”、“择字”、“纳采”等称之为“六礼”等。尤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强行包办代替,使婚姻对象的情感完全被剥夺,在这种强行包办捏合下的婚姻,绝大多数是苦涩和悲剧性的。因为,这类婚姻的情感成本投入是苍白的,获取的最佳快乐值等于零。《红楼梦》中的宝玉宝钗的捏合,最终导致了宝钗守活寡、黛玉惨死和宝玉出家为僧。而女儿会的自由择婚,则完全是遵循人性张扬的自然法则和理性支配的有机结合,这样的结合可获取最佳快乐的美满婚姻。
四、民族婚姻观智慧化的体现
女儿会的自由择婚是通过赶场贸易的途径实现的。从形式上看,最能充分有效地表达某种内容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形式选择。这种最好的形式选择,在实践中最后被固定下来。这种形式选择就是人的智慧的体现。女儿会相沿成习经久不衰,无疑是找到了一种最佳形式,才能实现自由择婚的目的。否则,它既不可能为封建礼制所容,也不可能为人们所接受而沿袭这么多年,在顽固而强大的封建专制下,在不可能公开亮旗号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情况下,人们巧妙地借助以经商贸易的方式,达到自由择婚的目的。这种从隐蔽到公开,从不合法到合法 ,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扼制到反扼制的抗争,无疑是个了不起的选择和创造。在马思洛关于人的动机与生命的五种需要中,最高层次是人的自我实现。女儿会就正是通过有效的形式创造和选择,达到自由择婚的目的,达到人的自我实现的目的。那么,这种有效的形式创造和选择,不能不说是土家民族婚姻智慧化的集中体现。
总之,女儿会的自由择婚,无论从形式到目的,都是土家族苗族智慧的结晶,其文化涵义远远超过了择婚目的和形式本身。从历史角度看,当时这种择婚观念是具有前瞻性的,它符合现代人“以自己的目光寻找恋人”和“崇尚爱情至上”的婚姻观,是人类进步文明的象征,应属于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本章根据崔在辉、程仕政文稿编著)
责任编辑
标签
人物名录
0
推荐阅读
笔精墨妙写峡江——杨小强诗书画艺术品鉴..
湘西州土家族文化研究会2020年会在龙山召..
奉献世界一杯干净茶 ——访“2020年度贵..
神奇的土家族人文传统医学
土家语“舍巴日”汉译音义之我见..
2020年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在德江..
“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记习近平总..
相关文章
向仍旦
刘 仁
读《恩施土家女儿会演变揭秘》随感..
情漫女儿会
女儿会的传承和创新
女儿会的社会价值
女儿会的文化意义
土家人物
人物专访
人物名录
人物特写
真情故事
专题专栏
更多>
扶贫案例
两会聚焦
人物专访
更多>
王芳:芳香一片沁满园
彭苏:业余写作者当不懈努力
李传锋 用文学演绎土家族历史文化
王芳:芳香一片沁满园
奉献世界一杯干净茶 ——访“2020年度贵州省优秀茶文化推广工作者”张勇
人物名录
更多>
向仍旦
向仍旦
刘 仁
读《恩施土家女儿会演变揭秘》随感
情漫女儿会
女儿会的传承和创新
女儿会的社会价值
人物特写
更多>
笔精墨妙写峡江——杨小强诗书画艺术品鉴
杨盛龙:毕兹卡不倦的歌者
田儒斌 每一条建议都落地有声
廖泽伟 收藏各类稀世古玩为土家儿女保护传承土家族苗族文化尽责
李连绪:传承土家民俗礼仪的村嫂
笔精墨妙写峡江——杨小强诗书画艺术品鉴
刘爱玲 用歌声滋润广大观众的心田
谭天:如果还有明天
参与互动
http://www.sina.com.cn/
010-88886666
公共微信
女儿会的文化意义
时间:2020-03-20 15:29:00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为婚俗的“女儿会”,历300年而不衰,是个不争的事实。按马克思“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女儿会所体现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意义是十分深远的。这里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认识。
一、争取了人性的极大解放
从社会学角度讲,“女儿会”的社会行为最突出的就是自由择偶成婚,是实现人的爱与被爱的自由。“爱”作为一种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的情欲,在一般意义上讲,动物也有,如动物在发情期的躁动、求偶与性交。但人是被社会化或文化化了的高等动物,具有一般动物远远不及的意识和思维。人的情欲所表现出的爱,也就绝非只满足于生理上的性释放,人的爱己被赋于了重要的社会意义。简言之,就是说人的爱有着对具体真善美的选择和追求。凡符合人的、各自不尽相同的真善美的认同和选择,即意味着爱欲的实现,反之,则是对人之爱的压抑和迫害。清代自“改土归流”后在恩施强制推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体制,即是对土家族、苗族长期自由婚姻的压制和剥夺。既使“改土归流”符合大的历史潮流,既使在婚姻上革除了某些乱伦的弊端,但在以包办婚姻制取代自由婚姻问题上,则是有违人类历史进步的。从人的本质上讲,自由是人的天性,是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因而,当人的“爱”和“被爱”被压制和剥夺,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实现,人活着就全部或部分失去了意义。“女儿会”的产生,就是对这种无端的压抑和迫害的无情反抗与挑战,也就是对封建婚制的反抗和挑战。按人本学家马思洛对人的动机与生命五种需求的划分,“爱的需求”是其中之一并置于第三层的层面之上的,可见“爱的需求”和自由在人的生命动机中的重要性。因而“女儿会”的自由择婚,表面上看是对封建包办婚制的抗争,其深层涵义却是在争取人性的最大解放,是全面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一场革命。
二、民族地区女性的维权和自觉
在中国长期封建礼制的桎梏下,广大妇女不仅无权无地位,更是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的牺牲品。在中国,自母系制让位于父系制、群婚制演变为对偶婚制的漫长历史时期里,女性基本只是个性机器和生殖机器,是可买可卖的廉价商品。汉字中的“帑”字,表示是钱的意思,但在古代却是指“妻”,是指妻可以买卖的。就是在近代,“典妻”的现象还常有发生。奴隶的“奴”字,左边是女,右边的“又”是手的象形,意即女人是可随意拿来的奴仆。妇女的繁体“婦”字,左边是女,右边为扫地的“帚”,意味着女人只是个持帚之人。除此,凡表示邪恶的字,许多都从“女”字,如“奸”、“妒”、“妓”、“妖”等,视女性为污秽和邪恶。男的可以一夫多妻,三妻四妾,而女的则只能是一妻一夫。封建礼制对妇女还规定有“七出”之条。凡女人触犯了“七出”中的任何一条,男的就可以将她逐出。如“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就是说哪怕女子的丈夫喜欢,而丈夫的父母不喜欢,也得把妻子休掉。《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就是因公婆不喜欢而被撵走了,后来就只落得一命呜呼的下场。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尽管在词界为大家,但她在前夫死后再嫁的丈夫,也因仰赖男权至上,反指斥李“不贞”、“失节”。凡此种种,莫不表明中国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无权无地位的可悲命运。而“女儿会”中的女性则不在封建社会的无权无地位的可悲命运之列。她们根本不理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一套,表现出毫不掩饰地爱我所爱,自由自在地选择意中人,并与之结合成终身伴侣。这种赤裸裸地寻情觅爱的行为,难免不受到封建卫道士诅咒为“野老公会”。其中,即使出现某些野合现象,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呢,“野合”实际是人的反祖行为。“女儿会”女性的自由择婚,虽未声明是在维护女性权宜,但实际行动却证明了是为女性争权争地位。因而,从客观历史出发,就应旗帜鲜明地声称,“女儿会”是个了不起的女性维权和自觉。
三、低情感成本投资高价位的获利
“女儿会”突出的就是自由择婚,是纯粹的人的情感行为,而情感投资是应计算成本的。这个成本投入包括对异性的需求、对异性的认识、对异性的选择及与异性的结合等一系列的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成本投入的结果,若能获得最佳快乐值,就是有效的情感成本投入。反之,则是负面的情感成本投入。情感成本投入有自然性的一面,如异性相吸。但更大的部分却是社会属性的一面,即理性支配下的情感成本投入。然而,理性中也有超理性的一面,超理性的一面则完全排斥个人情感成分,表现为极端地反自然性和非人性。如在封建包办婚姻中人为规定的所谓“看期”、“择字”、“纳采”等称之为“六礼”等。尤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强行包办代替,使婚姻对象的情感完全被剥夺,在这种强行包办捏合下的婚姻,绝大多数是苦涩和悲剧性的。因为,这类婚姻的情感成本投入是苍白的,获取的最佳快乐值等于零。《红楼梦》中的宝玉宝钗的捏合,最终导致了宝钗守活寡、黛玉惨死和宝玉出家为僧。而女儿会的自由择婚,则完全是遵循人性张扬的自然法则和理性支配的有机结合,这样的结合可获取最佳快乐的美满婚姻。
四、民族婚姻观智慧化的体现
女儿会的自由择婚是通过赶场贸易的途径实现的。从形式上看,最能充分有效地表达某种内容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形式选择。这种最好的形式选择,在实践中最后被固定下来。这种形式选择就是人的智慧的体现。女儿会相沿成习经久不衰,无疑是找到了一种最佳形式,才能实现自由择婚的目的。否则,它既不可能为封建礼制所容,也不可能为人们所接受而沿袭这么多年,在顽固而强大的封建专制下,在不可能公开亮旗号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情况下,人们巧妙地借助以经商贸易的方式,达到自由择婚的目的。这种从隐蔽到公开,从不合法到合法 ,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扼制到反扼制的抗争,无疑是个了不起的选择和创造。在马思洛关于人的动机与生命的五种需要中,最高层次是人的自我实现。女儿会就正是通过有效的形式创造和选择,达到自由择婚的目的,达到人的自我实现的目的。那么,这种有效的形式创造和选择,不能不说是土家民族婚姻智慧化的集中体现。
总之,女儿会的自由择婚,无论从形式到目的,都是土家族苗族智慧的结晶,其文化涵义远远超过了择婚目的和形式本身。从历史角度看,当时这种择婚观念是具有前瞻性的,它符合现代人“以自己的目光寻找恋人”和“崇尚爱情至上”的婚姻观,是人类进步文明的象征,应属于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本章根据崔在辉、程仕政文稿编著)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笔精墨妙写峡江——杨小强诗书画艺术品鉴
湘西州土家族文化研究会2020年会在龙山召开
奉献世界一杯干净茶 ——访“2020年度贵州省优秀茶文化推广工作者”张勇
神奇的土家族人文传统医学
土家语“舍巴日”汉译音义之我见
2020年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在德江召开
“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脱贫攻坚奔小康
相关文章
向仍旦
刘 仁
读《恩施土家女儿会演变揭秘》随感
情漫女儿会
女儿会的传承和创新
女儿会的社会价值
女儿会的文化意义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录
|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技术支持: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