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女儿会的社会价值

时间:2020-03-20 15:29:00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第一节 女儿会的社会属性
 
     “女儿会”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它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它的产生和传承无不打上民族的、地域的、社会的烙印。

     一)女儿会的民族属性是土家族

     恩施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据1983年建州时民族人口统计,全州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达140万,占总人口的42%。其中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5%。

     从“十个棚”女儿会由来看,女儿会是迁贸而来的张、田、覃、薛等十姓发起的,而这些姓氏,则绝大多数为土家民族,又以田、覃、张等大姓最多。所以,女儿会的发起人无疑是土家族自己。

     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实行鼓励垦荒政策,大批外地人纷纷迁入鄂西。一方面是获得一份自己的生产资料——土地,“耕者有其田”;另一方面是逃避灾害和战乱。客家人的迁入,于是鄂西人口逐步增多。这些外来的客户与当地土著居民逐渐融洽,共同生活,互相影响,大多数客户早已逐渐“土化”了,成了地地道道的土家族。在这样的人口组合的地方,产生了一种他们共享的“女儿会”。从民族融合角度讲,几百年来,当地土家族、苗族、侗族与迁来的汉族在习俗上逐渐形成了民族大融合,民族意识逐渐趋同,民族矛盾逐渐消除,各民族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吻合。各个民族都认同了“女儿会”。这就是说,“女儿会”是鄂西土家族、苗族、侗族和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恩施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在少数民族中又占有绝大多数,因此,女儿会普遍被称为“恩施土家族女儿会”。

      二)“女儿会”的主要特征是通过贸易寻找意中人

      任何一种民俗都有其主要特征。“女儿会”作为一种民族婚俗,也有其主要特征。简而言之,女儿会是以经贸为由,寻找意中情人的一种恋爱过程,这个过程是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的。

      民俗专家乌丙安说:“民俗,总是受到民族经济生活、民族社会结构、民族心理、信仰、艺术、语言等文化传统多方面制约的,形成了民族民俗的特点。”那么“女儿会”作为民俗,从内部特征分析,是有其民族属性的。如一说到泼水节,就知道是傣族的,说到火把节,就会联想到苗族,说到女儿会,就知道是土家族的。此外它还具有大众群体性特征。“女儿会”是最普通最基层的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她无疑是代表广大人民的。

     “女儿会”民俗的外部特征也十分明显,她的历史性特征近可推至清代改土归流时期,远可溯及母系社会,其文化根源十分悠远;其地方性特征也很特别,从狭义上讲,女儿会发端于蛮荒高远、山大人稀、交通不发达的石灰窑和大山顶,从广义上说鄂西皆山,“山”是女儿会的出产地;从传承性特征看,女儿会随时在变,但其追求自由婚姻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她的变异性特征是由寻找意中人、异性野合转向文明、健康的自由恋爱的方式,甚至是一种综合性的节日盛会了。

      但在民族融合的今天,多民族处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之中。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民俗已由单一民族逐步转化为多民族,以至转化为国际化的民俗了。如“女儿会”作为土家族的民俗,现己转化为聚居地的多民族的民俗。随着时代的前进,她可能变异、发展成为国际化民俗了。
 
      第二节 女儿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世界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定特质形态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现象在大脑中的反映。“女儿会”这一特定现象,我们可以说她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是物质、意识(特定物质)存在的统一体。换言之,女儿会是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社会形态,那么,女儿会的首要价值就是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振兴与发展。 
 
     一)女儿会的最初表现是经贸活动

     女儿会自她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与经贸活动紧密相联的。薛乡士教女儿们于7月12日“沿商埠游玩一日”,因为这天是月半节,是赶集的日子,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十个棚”赶场。乡场即是女儿会产生和发展的舞台,女儿们正是在上街赶场的掩护下,创造女儿会的。也就是说是集贸市场、经贸活动创造了女儿会。

     贸易与婚姻是与生俱来的两个孪生姐妹,前者是表象,后者是实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氓的求爱故事记载:“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衍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故事以女主人公的叙述手法,说“氓”抱着钱币(布匹)来找我换丝。他其实不是来换丝的,是来找我商量婚姻的。于是我送他涉过淇水,来到顿丘这个地方,开始谈恋爱。不是我耽误了婚期,而是你没找到好的媒人。请你不要生气,我们就订秋天为婚期吧。氓“抱布贸丝”求婚的情形与两千年后的女儿会上卖梨寻找意中人何其相似。

      二)女儿会促进了经济发展

     清朝、民国时期,石灰窑、大山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已成为沟通南北客商、多功能的集贸市场,石灰窑已成立“易同兴”商号,大山顶也出现了“王百万”等富商,其经济繁荣盛景可想而知。女儿会由经贸孕育而来,但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真正成了女儿会搭台、经贸唱戏。建国前后,每到女儿会这天,当地商会和政府就组织物资交流会,不管是土特产还是日用品,这天都比其它场期销量大,极大地促进了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据《恩施市民族志》载:“女儿会分别在石灰窑和大山顶举行……每逢会期,石灰窑有四县边区及湘、川、黔的人们来赶会,大山顶除近邻县市外,重庆、四川也有人来。”特别是1983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以来,在以政府名义举办的“女儿会”活动的20年间,“女儿会”已远远不是仅在恩施市少数高山乡镇才有的集贸市场,她已提升为一种促进民族团结、刺激民族经济的盛大集会。

     1983年12月1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恩施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一年一度的女儿会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以“女儿会”为契机,举办各种经贸洽谈、招商引资活动。在建州的第二年,即1984年的农历7月12日,红土乡人民政府就在石灰窑举办了首届“女儿会”,1985年、1986年,红土乡又连续两年在石灰窑举办了女儿会。市经贸主管部门动员组织全市各商家、厂家在“女儿会”上举办商品展销会。一个高山小镇,一天的商品销售总额就超过了20万元人民币大关,在当地被誉为经济奇观。

     1995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城区举办“女儿会”。在经贸、文化部门的精心组织下,不惜用资数万元搭建土家特色的山门竹楼,全城悬挂巨幅招商引资宣传广告,市经贸委组织的洽谈会,迎来了省内外上百家代表团,商品交易也十分火爆,仅一天的经济成交额就超过了两千万元,又是一个经济奇观。

     2000年农历7月12日,恩施市梭布垭石林风景区开张,市政府再一次借助“女儿会”的魅力,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邀请了国家民委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团参加。武汉汉正街的个体户也自发组团前来,还有十多个国家的数十名外宾也前来参加。2004年的首届中国魔芋节女儿会,经贸部门、招商部门组织各地商品前来展销,形成商贸一条街,这次活动商品销售额近亿元。仅魔芋一项,国内外就有24个厂家70个产品前来展销,与国内外客商老板洽谈成功6个招商引资项目,意向性金额达1.8亿元人民币,这又是更大的经济奇观。不言而喻,正是因为有女儿会参与经贸活动中,才产生了难以想象的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振兴和发展。
 
     第三节 女儿会活跃了文化生活

     女儿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化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早期形态的女儿会,就是以唱情歌沟通恋情的。作为专一的文艺形式被引进女儿会,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58年女儿会由乡人民政府主办起,石灰窑傩戏团即连续多届在女儿会中参加演出,算得上文艺正式加盟到女儿会中。之后每年的女儿会上,文化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道大餐,形式也由单一的傩戏表演,拓宽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是广大群众无不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文化的参与已从动态的民歌对唱、傩戏傩舞、民间舞蹈及曲艺小品等形式,发展到静态的“女性书画展”、“老区建设有奖征文”以及橱窗、专栏宣传“致富女能人”和省州电视台拍摄的《鄂西土家人》、《女儿会》等,可谓蔚然壮观。

     尤其在1995年,女儿会被恩施市委、市政府接进城区,市政府响亮提出“文化搭台也要唱戏,经贸唱戏也要搭台”的双向互动口号,在“曾经是女儿的女儿们、正在做女儿的女儿们、将会做女儿的女儿们,穿起你漂亮的衣裳,抖出你绰约的风姿,来吧!快来参加女儿会……”宣传词的激励下,恩施市城乡姑娘踊跃投入,市政府还从各条战线选调上千名表演者参加女儿会演出,龙凤、芭蕉、屯堡、三岔等乡镇也组织庞大的文艺队伍参加。让“毛古斯”、傩舞、摆手舞、铜铃舞、莲香、耍耍及土家婚俗表演等民族民间艺术一起参与到女儿会上演出,真是异彩纷呈、璀璨夺目,万民同欢,盛典一派,其规模、其阵容、其声势,在恩施当属罕见。2000年之后的几届女儿会,在参与梭布垭石林风景区的开发和“中国魔芋节”活动中,女儿会依然舞起文化“龙头”,首开风气地组织了山民歌对抗赛。纯粹山里妹子、山里娃歌手,登台飞歌,尽抒胸臆,赛出了歌师、歌王、歌秀才,令观众莫不赏心悦目。

     在历次女儿会中,不少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以女儿会为题材,创作编导了许多歌曲、歌词、曲艺及风情电视片等,耍耍《女儿会》在第四届百花书会获奖,电视风情片《土家女儿会》搬上银幕和荧屏。如果说文化是在参与女儿会中为女儿会呐喊助威,毋宁说是女儿会盘活了文化工作。女儿会已成为恩施市文化工作的母题,文化为其开展工作,文化也为其拓展思路。女儿会带动了文化工作,活跃了城乡文化、促进了文化自身的繁荣,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第四节 女儿会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女儿会的出现,与旅游活动亦有密切的关系。“十个棚”的女儿们上街游玩,由此产生了“女儿会”。即“女儿会”是由“旅游经商、见多识广”所引发的。女儿们上街“游玩一日”,最初是走出家门,见见世面,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么,游玩、旅游就成了女儿们最早的初衷。

     随后,石灰窑和大山顶先后建起集市,各地商贩前来贸易。那时林间小道马帮铃响,号子声溢满山路,一派“行者休于树,负者歌于途”的景象,商人们促进了物贸交流,也带来了“旅游业”的发展。路边、集镇的栈房住满了人,女儿会前后,栈房的小木牌上经常是“客满”。可想而知,女儿会给旅游业也带来了不少银两。

     女儿会的存在和发展,必然有其自身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这里,主要从女儿会的社会属性和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等方面加以论述。

    到了20世纪80年代,女儿会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政府部门看准了旅游与女儿会的密切关系。1984年的石灰窑女儿会吸引了大量客人。那天,小小的街道挤满了两万多人,把主办者搞得措手不及,各家饭店的饭菜卖光了,商店的副食品也卖光了,喝水也成了问题。街边常年供集镇人口吃水的井也喝断了流。晚上旅社住不下,就在屋檐下开地铺……不少客人是第一次进山的大城市人,也只好入乡随俗,随遇而安。但女儿会的奇特情景,使他们一饱眼福,深感不虚此行。

    1995年的湖北风情游暨恩施女儿会在恩施开通,当属首次将旅游与女儿会成功对接。2000年,市政府又把女儿会接到梭布垭旅游景区召开。梭布垭石林风景区,是仅次于云南路南石林的中国第二大石林,总面积21平方公里,景点100多处。这天,数百名国内外、省内外客人与当地2万多名群众欢聚在一起,满山遍野,欢声笑语,达到了借会赏景的效果。同一天,在恩施城内,清江国际闯滩节也隆重开幕。清江是恩施人民的母亲河,闯滩景区第一期开发38.5公里,最窄处15米,最宽处200米。具有惊险刺激的险滩漂流,如梦似幻的清江画廊,古朴的土家民俗民风。闯滩仪式过后,上千游客乘坐上百只橡皮艇,在清江闯滩。他们在女儿会的节日里,与浪共舞,玩的就是心跳。梭布垭风景区和清江闯滩,成为恩施人民的两个旅游品牌。

     在山顶女儿会的发源地附近,正在开发着沐抚大峡谷。经过著名旅游专家张良皋教授的实地考察,峡谷全长30公里,平均深度170米。但见峡谷两岸绝壁夹峙,怪石林立,似人如兽,高与天齐;崖顶飞瀑倾泻,一落千丈;崖间古松横出,如龙探海。身置崖底,仰望侧一线蓝天;立足崖边,如临似万丈深渊。其险其峻,其绝其美,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比肩。峡谷东面,就是大山顶的大楼门,大楼门中耸立着“日天笋”,这里过去曾是女儿们幽会的地方。

     近几年的女儿会,都在旅游景区举行,传统的女儿会以旅游景点为背景,对游客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旅游业已成为女儿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女儿会共接待各方客人5万余人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双赢。
  (本章根据崔在辉、程仕政、成灼之文稿编著)
责任编辑
标签人物名录    
0

女儿会的社会价值

时间:2020-03-20 15:29:00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第一节 女儿会的社会属性
 
     “女儿会”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它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它的产生和传承无不打上民族的、地域的、社会的烙印。

     一)女儿会的民族属性是土家族

     恩施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据1983年建州时民族人口统计,全州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达140万,占总人口的42%。其中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5%。

     从“十个棚”女儿会由来看,女儿会是迁贸而来的张、田、覃、薛等十姓发起的,而这些姓氏,则绝大多数为土家民族,又以田、覃、张等大姓最多。所以,女儿会的发起人无疑是土家族自己。

     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实行鼓励垦荒政策,大批外地人纷纷迁入鄂西。一方面是获得一份自己的生产资料——土地,“耕者有其田”;另一方面是逃避灾害和战乱。客家人的迁入,于是鄂西人口逐步增多。这些外来的客户与当地土著居民逐渐融洽,共同生活,互相影响,大多数客户早已逐渐“土化”了,成了地地道道的土家族。在这样的人口组合的地方,产生了一种他们共享的“女儿会”。从民族融合角度讲,几百年来,当地土家族、苗族、侗族与迁来的汉族在习俗上逐渐形成了民族大融合,民族意识逐渐趋同,民族矛盾逐渐消除,各民族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吻合。各个民族都认同了“女儿会”。这就是说,“女儿会”是鄂西土家族、苗族、侗族和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恩施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在少数民族中又占有绝大多数,因此,女儿会普遍被称为“恩施土家族女儿会”。

      二)“女儿会”的主要特征是通过贸易寻找意中人

      任何一种民俗都有其主要特征。“女儿会”作为一种民族婚俗,也有其主要特征。简而言之,女儿会是以经贸为由,寻找意中情人的一种恋爱过程,这个过程是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的。

      民俗专家乌丙安说:“民俗,总是受到民族经济生活、民族社会结构、民族心理、信仰、艺术、语言等文化传统多方面制约的,形成了民族民俗的特点。”那么“女儿会”作为民俗,从内部特征分析,是有其民族属性的。如一说到泼水节,就知道是傣族的,说到火把节,就会联想到苗族,说到女儿会,就知道是土家族的。此外它还具有大众群体性特征。“女儿会”是最普通最基层的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她无疑是代表广大人民的。

     “女儿会”民俗的外部特征也十分明显,她的历史性特征近可推至清代改土归流时期,远可溯及母系社会,其文化根源十分悠远;其地方性特征也很特别,从狭义上讲,女儿会发端于蛮荒高远、山大人稀、交通不发达的石灰窑和大山顶,从广义上说鄂西皆山,“山”是女儿会的出产地;从传承性特征看,女儿会随时在变,但其追求自由婚姻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她的变异性特征是由寻找意中人、异性野合转向文明、健康的自由恋爱的方式,甚至是一种综合性的节日盛会了。

      但在民族融合的今天,多民族处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之中。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民俗已由单一民族逐步转化为多民族,以至转化为国际化的民俗了。如“女儿会”作为土家族的民俗,现己转化为聚居地的多民族的民俗。随着时代的前进,她可能变异、发展成为国际化民俗了。
 
      第二节 女儿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世界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定特质形态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现象在大脑中的反映。“女儿会”这一特定现象,我们可以说她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是物质、意识(特定物质)存在的统一体。换言之,女儿会是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社会形态,那么,女儿会的首要价值就是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振兴与发展。 
 
     一)女儿会的最初表现是经贸活动

     女儿会自她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与经贸活动紧密相联的。薛乡士教女儿们于7月12日“沿商埠游玩一日”,因为这天是月半节,是赶集的日子,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十个棚”赶场。乡场即是女儿会产生和发展的舞台,女儿们正是在上街赶场的掩护下,创造女儿会的。也就是说是集贸市场、经贸活动创造了女儿会。

     贸易与婚姻是与生俱来的两个孪生姐妹,前者是表象,后者是实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氓的求爱故事记载:“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衍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故事以女主人公的叙述手法,说“氓”抱着钱币(布匹)来找我换丝。他其实不是来换丝的,是来找我商量婚姻的。于是我送他涉过淇水,来到顿丘这个地方,开始谈恋爱。不是我耽误了婚期,而是你没找到好的媒人。请你不要生气,我们就订秋天为婚期吧。氓“抱布贸丝”求婚的情形与两千年后的女儿会上卖梨寻找意中人何其相似。

      二)女儿会促进了经济发展

     清朝、民国时期,石灰窑、大山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已成为沟通南北客商、多功能的集贸市场,石灰窑已成立“易同兴”商号,大山顶也出现了“王百万”等富商,其经济繁荣盛景可想而知。女儿会由经贸孕育而来,但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真正成了女儿会搭台、经贸唱戏。建国前后,每到女儿会这天,当地商会和政府就组织物资交流会,不管是土特产还是日用品,这天都比其它场期销量大,极大地促进了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据《恩施市民族志》载:“女儿会分别在石灰窑和大山顶举行……每逢会期,石灰窑有四县边区及湘、川、黔的人们来赶会,大山顶除近邻县市外,重庆、四川也有人来。”特别是1983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以来,在以政府名义举办的“女儿会”活动的20年间,“女儿会”已远远不是仅在恩施市少数高山乡镇才有的集贸市场,她已提升为一种促进民族团结、刺激民族经济的盛大集会。

     1983年12月1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恩施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一年一度的女儿会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以“女儿会”为契机,举办各种经贸洽谈、招商引资活动。在建州的第二年,即1984年的农历7月12日,红土乡人民政府就在石灰窑举办了首届“女儿会”,1985年、1986年,红土乡又连续两年在石灰窑举办了女儿会。市经贸主管部门动员组织全市各商家、厂家在“女儿会”上举办商品展销会。一个高山小镇,一天的商品销售总额就超过了20万元人民币大关,在当地被誉为经济奇观。

     1995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城区举办“女儿会”。在经贸、文化部门的精心组织下,不惜用资数万元搭建土家特色的山门竹楼,全城悬挂巨幅招商引资宣传广告,市经贸委组织的洽谈会,迎来了省内外上百家代表团,商品交易也十分火爆,仅一天的经济成交额就超过了两千万元,又是一个经济奇观。

     2000年农历7月12日,恩施市梭布垭石林风景区开张,市政府再一次借助“女儿会”的魅力,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邀请了国家民委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团参加。武汉汉正街的个体户也自发组团前来,还有十多个国家的数十名外宾也前来参加。2004年的首届中国魔芋节女儿会,经贸部门、招商部门组织各地商品前来展销,形成商贸一条街,这次活动商品销售额近亿元。仅魔芋一项,国内外就有24个厂家70个产品前来展销,与国内外客商老板洽谈成功6个招商引资项目,意向性金额达1.8亿元人民币,这又是更大的经济奇观。不言而喻,正是因为有女儿会参与经贸活动中,才产生了难以想象的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振兴和发展。
 
     第三节 女儿会活跃了文化生活

     女儿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化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早期形态的女儿会,就是以唱情歌沟通恋情的。作为专一的文艺形式被引进女儿会,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58年女儿会由乡人民政府主办起,石灰窑傩戏团即连续多届在女儿会中参加演出,算得上文艺正式加盟到女儿会中。之后每年的女儿会上,文化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道大餐,形式也由单一的傩戏表演,拓宽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是广大群众无不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文化的参与已从动态的民歌对唱、傩戏傩舞、民间舞蹈及曲艺小品等形式,发展到静态的“女性书画展”、“老区建设有奖征文”以及橱窗、专栏宣传“致富女能人”和省州电视台拍摄的《鄂西土家人》、《女儿会》等,可谓蔚然壮观。

     尤其在1995年,女儿会被恩施市委、市政府接进城区,市政府响亮提出“文化搭台也要唱戏,经贸唱戏也要搭台”的双向互动口号,在“曾经是女儿的女儿们、正在做女儿的女儿们、将会做女儿的女儿们,穿起你漂亮的衣裳,抖出你绰约的风姿,来吧!快来参加女儿会……”宣传词的激励下,恩施市城乡姑娘踊跃投入,市政府还从各条战线选调上千名表演者参加女儿会演出,龙凤、芭蕉、屯堡、三岔等乡镇也组织庞大的文艺队伍参加。让“毛古斯”、傩舞、摆手舞、铜铃舞、莲香、耍耍及土家婚俗表演等民族民间艺术一起参与到女儿会上演出,真是异彩纷呈、璀璨夺目,万民同欢,盛典一派,其规模、其阵容、其声势,在恩施当属罕见。2000年之后的几届女儿会,在参与梭布垭石林风景区的开发和“中国魔芋节”活动中,女儿会依然舞起文化“龙头”,首开风气地组织了山民歌对抗赛。纯粹山里妹子、山里娃歌手,登台飞歌,尽抒胸臆,赛出了歌师、歌王、歌秀才,令观众莫不赏心悦目。

     在历次女儿会中,不少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以女儿会为题材,创作编导了许多歌曲、歌词、曲艺及风情电视片等,耍耍《女儿会》在第四届百花书会获奖,电视风情片《土家女儿会》搬上银幕和荧屏。如果说文化是在参与女儿会中为女儿会呐喊助威,毋宁说是女儿会盘活了文化工作。女儿会已成为恩施市文化工作的母题,文化为其开展工作,文化也为其拓展思路。女儿会带动了文化工作,活跃了城乡文化、促进了文化自身的繁荣,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第四节 女儿会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女儿会的出现,与旅游活动亦有密切的关系。“十个棚”的女儿们上街游玩,由此产生了“女儿会”。即“女儿会”是由“旅游经商、见多识广”所引发的。女儿们上街“游玩一日”,最初是走出家门,见见世面,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么,游玩、旅游就成了女儿们最早的初衷。

     随后,石灰窑和大山顶先后建起集市,各地商贩前来贸易。那时林间小道马帮铃响,号子声溢满山路,一派“行者休于树,负者歌于途”的景象,商人们促进了物贸交流,也带来了“旅游业”的发展。路边、集镇的栈房住满了人,女儿会前后,栈房的小木牌上经常是“客满”。可想而知,女儿会给旅游业也带来了不少银两。

     女儿会的存在和发展,必然有其自身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这里,主要从女儿会的社会属性和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等方面加以论述。

    到了20世纪80年代,女儿会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政府部门看准了旅游与女儿会的密切关系。1984年的石灰窑女儿会吸引了大量客人。那天,小小的街道挤满了两万多人,把主办者搞得措手不及,各家饭店的饭菜卖光了,商店的副食品也卖光了,喝水也成了问题。街边常年供集镇人口吃水的井也喝断了流。晚上旅社住不下,就在屋檐下开地铺……不少客人是第一次进山的大城市人,也只好入乡随俗,随遇而安。但女儿会的奇特情景,使他们一饱眼福,深感不虚此行。

    1995年的湖北风情游暨恩施女儿会在恩施开通,当属首次将旅游与女儿会成功对接。2000年,市政府又把女儿会接到梭布垭旅游景区召开。梭布垭石林风景区,是仅次于云南路南石林的中国第二大石林,总面积21平方公里,景点100多处。这天,数百名国内外、省内外客人与当地2万多名群众欢聚在一起,满山遍野,欢声笑语,达到了借会赏景的效果。同一天,在恩施城内,清江国际闯滩节也隆重开幕。清江是恩施人民的母亲河,闯滩景区第一期开发38.5公里,最窄处15米,最宽处200米。具有惊险刺激的险滩漂流,如梦似幻的清江画廊,古朴的土家民俗民风。闯滩仪式过后,上千游客乘坐上百只橡皮艇,在清江闯滩。他们在女儿会的节日里,与浪共舞,玩的就是心跳。梭布垭风景区和清江闯滩,成为恩施人民的两个旅游品牌。

     在山顶女儿会的发源地附近,正在开发着沐抚大峡谷。经过著名旅游专家张良皋教授的实地考察,峡谷全长30公里,平均深度170米。但见峡谷两岸绝壁夹峙,怪石林立,似人如兽,高与天齐;崖顶飞瀑倾泻,一落千丈;崖间古松横出,如龙探海。身置崖底,仰望侧一线蓝天;立足崖边,如临似万丈深渊。其险其峻,其绝其美,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比肩。峡谷东面,就是大山顶的大楼门,大楼门中耸立着“日天笋”,这里过去曾是女儿们幽会的地方。

     近几年的女儿会,都在旅游景区举行,传统的女儿会以旅游景点为背景,对游客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旅游业已成为女儿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女儿会共接待各方客人5万余人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双赢。
  (本章根据崔在辉、程仕政、成灼之文稿编著)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