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举办第二届民族文化节民俗文化讲坛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张楚云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传承民俗文化,共创和谐校园。正值我校举办民俗文化之际,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团委在第二届民族文化节组委会的指导下,邀请法学院调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雷翔教授与11月4日晚在模拟法庭作了以“多彩校园·和谐民院”为主题的专题讲坛。该校团委副书记谢晖、该院学生科副科长周书刚、团委书记董兵锋、学生科梁丹玉老师应邀出席,各二级学院团委同仁与600余名我院学生听取本次讲座。  

    讲座主要围绕“民俗是什么”“民俗文化的含义”“民俗文化的特征”和“和谐校园‘新民俗’”四个方面展开。 

    在回答“民俗是什么”的问题时,雷教授强调要从心理、行为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去把握,着重了解各民族不同的自信、自我认同以及各种风俗习惯。谈到“民俗文化”时,他说道,应该将“民俗”与“文化”放在同等地位,从文化角度去看民俗,是对民俗的尊重,也是追求文化多样化的体现,同时也是人们理性对待民俗、承认民俗系统性和范围的深刻体现。 

    随后,他为同学们讲解民俗文化的特征时,雷教授指出,各种民俗文化的特征也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虽然很多民俗文化带有神秘色彩,但同样是源于现实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得到了传承与创新,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民族性与社会性”“原始性与现实性”“神秘性与实用性”和“传承性与变革性”四个特征。 

    在与大学生活联系密切的“和谐校园‘新民俗’”这一方面,雷教授着重讲解,他从民俗文化的特点出发,强调校园也是一个特定人群聚集的社区,有着自身的社会生活和规则,当代大学生应从民俗文化中汲取其积极成分,特别是以协作性和包容性为核心价值体系的民俗文化更值得大家学习,将其运用到大学生活中。最后,雷教授提倡同学们大力发扬传承和创新精神,勇于探索,为传承和创新民俗文化以及构建和谐校园作出应有的贡献,至此,整个讲座圆满结束。 

    据悉,此次讲坛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感、民族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责任编辑
标签文化动态    
0
民族新闻

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举办第二届民族文化节民俗文化讲坛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张楚云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传承民俗文化,共创和谐校园。正值我校举办民俗文化之际,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团委在第二届民族文化节组委会的指导下,邀请法学院调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雷翔教授与11月4日晚在模拟法庭作了以“多彩校园·和谐民院”为主题的专题讲坛。该校团委副书记谢晖、该院学生科副科长周书刚、团委书记董兵锋、学生科梁丹玉老师应邀出席,各二级学院团委同仁与600余名我院学生听取本次讲座。  

    讲座主要围绕“民俗是什么”“民俗文化的含义”“民俗文化的特征”和“和谐校园‘新民俗’”四个方面展开。 

    在回答“民俗是什么”的问题时,雷教授强调要从心理、行为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去把握,着重了解各民族不同的自信、自我认同以及各种风俗习惯。谈到“民俗文化”时,他说道,应该将“民俗”与“文化”放在同等地位,从文化角度去看民俗,是对民俗的尊重,也是追求文化多样化的体现,同时也是人们理性对待民俗、承认民俗系统性和范围的深刻体现。 

    随后,他为同学们讲解民俗文化的特征时,雷教授指出,各种民俗文化的特征也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虽然很多民俗文化带有神秘色彩,但同样是源于现实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得到了传承与创新,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民族性与社会性”“原始性与现实性”“神秘性与实用性”和“传承性与变革性”四个特征。 

    在与大学生活联系密切的“和谐校园‘新民俗’”这一方面,雷教授着重讲解,他从民俗文化的特点出发,强调校园也是一个特定人群聚集的社区,有着自身的社会生活和规则,当代大学生应从民俗文化中汲取其积极成分,特别是以协作性和包容性为核心价值体系的民俗文化更值得大家学习,将其运用到大学生活中。最后,雷教授提倡同学们大力发扬传承和创新精神,勇于探索,为传承和创新民俗文化以及构建和谐校园作出应有的贡献,至此,整个讲座圆满结束。 

    据悉,此次讲坛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感、民族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