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聚焦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 论道发展战略

时间:2020-03-20 15:28:58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姚祯发 杜迪纳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


    为集中社会各界力量,加强学术研究,进一步推动武陵山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10月29日至30日,由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民族学院共同主办的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第八次会议在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湖北民族学院举行。

  聚焦民族地区发展、论道重大发展战略,此次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峰论坛受到国内众多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国家民委研究室朴永日、中央外事办公室邬光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前院长陈文科、湖北省民宗委主任谭徽在、恩施州人民政府州长杨天然、湖北省委财经办副主任赵凌云、湖北民族学院党委书记胡茂成等全国各地的领导以及来自武陵民族地区的政府领导、专家学者齐聚湖北民族学院,就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机制创新、文化保护与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展开深入研究和讨论。

  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们认为,加快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国家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以及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山水相依、血脉相连,应坚持解放思想走跨越发展之路、生态立区走绿色繁荣发展之路、集中优势走扶贫攻坚发展之路、教育振兴走人才兴区发展之路,不断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让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3000多万少数民族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携手奋斗。

  在关于武陵山区的发展问题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凯说,武陵山区整体发展水平低,人均GRP为全国的33.8%;人均财政收入为全国的7.8%,差距在进一步扩大,贫困问题突出。因此,武陵山区的发展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建设一批特色生态型小城镇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结合(区内、区外),建立生态型特色产业体系,重点是建设特色优势产业链:旅游休闲养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农业及精深加工业;生物医药产业;低污染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争取中央给予有含金量的支持。

  湖北省委财经办副主任赵凌云提出,武陵山区发展要两创齐驱,发动民众创业

  创新扶贫模式,(工程扶贫、政策扶贫、制度扶贫,加上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以政府投资,加上企业参与为主导,体制机制创新以资金整合,引入社会资本。商业模式创新以“宜昌土老憨”模式打造品牌效应,如药材资源、林果资源、生态茶、反季节蔬菜、山野菜、水果等。依托近千种野生药材资源,打造生物医疗、药材加工和精细化工产业链,大力推进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乃至一村一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湖北省民族学院党委书记胡茂成在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面提出,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总体部署,结合武陵山民族地区实际,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发展目标应确立,特色产业集聚区,山地开放创新区,扶贫攻坚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文化旅游的胜地,和谐发展模范区,政策创新实验区。加强交通网络建设,着力打造武陵山民族地区大交通格局,壮大特色产业,努力构建武陵山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年销售过百亿元的企业,狠抓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夯实武陵山民族地区农田水利基础,强化清洁能源建设,打造武陵山民族地区清洁能源基地,狠抓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迅速打造武陵山民族地区国际旅游胜地,切实保护生态,走生态保护与发展战略。实施教育振兴计划,走人才兴区之路,加强城镇建设,走城镇化特色发展之路。

  武陵山地区是湘鄂黔渝相邻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也是我国内陆跨省市最大的一片欠发达地区,更是资源富集的地区。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委正在制定该地区新一轮扶贫攻坚规划。湖北、重庆、湖南、贵州四省市党委、政府都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所辖的武陵山地区的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率先在2011年2月和8月先后召开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的启动会和现场办公会。黔江、铜仁、张家界、怀化、湘西等市州都在积极争取政策,加速发展。“十二五”开局之年,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世人注目,加强武陵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已为形势所需。

  此次高峰论坛将对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责任编辑
标签文化动态    
0
民族新闻

聚焦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 论道发展战略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姚祯发 杜迪纳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


    为集中社会各界力量,加强学术研究,进一步推动武陵山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10月29日至30日,由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民族学院共同主办的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第八次会议在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湖北民族学院举行。

  聚焦民族地区发展、论道重大发展战略,此次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峰论坛受到国内众多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国家民委研究室朴永日、中央外事办公室邬光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前院长陈文科、湖北省民宗委主任谭徽在、恩施州人民政府州长杨天然、湖北省委财经办副主任赵凌云、湖北民族学院党委书记胡茂成等全国各地的领导以及来自武陵民族地区的政府领导、专家学者齐聚湖北民族学院,就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机制创新、文化保护与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展开深入研究和讨论。

  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们认为,加快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国家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以及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山水相依、血脉相连,应坚持解放思想走跨越发展之路、生态立区走绿色繁荣发展之路、集中优势走扶贫攻坚发展之路、教育振兴走人才兴区发展之路,不断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让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3000多万少数民族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携手奋斗。

  在关于武陵山区的发展问题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凯说,武陵山区整体发展水平低,人均GRP为全国的33.8%;人均财政收入为全国的7.8%,差距在进一步扩大,贫困问题突出。因此,武陵山区的发展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建设一批特色生态型小城镇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结合(区内、区外),建立生态型特色产业体系,重点是建设特色优势产业链:旅游休闲养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农业及精深加工业;生物医药产业;低污染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争取中央给予有含金量的支持。

  湖北省委财经办副主任赵凌云提出,武陵山区发展要两创齐驱,发动民众创业

  创新扶贫模式,(工程扶贫、政策扶贫、制度扶贫,加上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以政府投资,加上企业参与为主导,体制机制创新以资金整合,引入社会资本。商业模式创新以“宜昌土老憨”模式打造品牌效应,如药材资源、林果资源、生态茶、反季节蔬菜、山野菜、水果等。依托近千种野生药材资源,打造生物医疗、药材加工和精细化工产业链,大力推进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乃至一村一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湖北省民族学院党委书记胡茂成在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面提出,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总体部署,结合武陵山民族地区实际,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发展目标应确立,特色产业集聚区,山地开放创新区,扶贫攻坚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文化旅游的胜地,和谐发展模范区,政策创新实验区。加强交通网络建设,着力打造武陵山民族地区大交通格局,壮大特色产业,努力构建武陵山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年销售过百亿元的企业,狠抓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夯实武陵山民族地区农田水利基础,强化清洁能源建设,打造武陵山民族地区清洁能源基地,狠抓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迅速打造武陵山民族地区国际旅游胜地,切实保护生态,走生态保护与发展战略。实施教育振兴计划,走人才兴区之路,加强城镇建设,走城镇化特色发展之路。

  武陵山地区是湘鄂黔渝相邻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也是我国内陆跨省市最大的一片欠发达地区,更是资源富集的地区。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委正在制定该地区新一轮扶贫攻坚规划。湖北、重庆、湖南、贵州四省市党委、政府都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所辖的武陵山地区的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率先在2011年2月和8月先后召开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的启动会和现场办公会。黔江、铜仁、张家界、怀化、湘西等市州都在积极争取政策,加速发展。“十二五”开局之年,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世人注目,加强武陵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已为形势所需。

  此次高峰论坛将对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