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土家文化研究中要注意防止“三种倾向”

时间:2020-03-20 15:28:58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姚元森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商周时期,土家先民就活动在今湘、鄂、渝、黔边境地区。几千年来,土家人培育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由于以往土家族没有统一的文字,采用汉字记音,加之1957年1月才被确认为单一的民族,土家族汉化十分惊人。目前全国八百多万土家人中,能讲土家语的不到十几万人,土家语言和风俗保存完整的仅存龙山坡脚、靛房、他砂这一核心地区。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土家文化研究正如火如荼,一派繁荣,备受专家学者的青睐。但在土家文化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倾向性的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要把握正确的导向,防止一味追求猎奇的不良倾向   

    土家文化辉煌灿烂,土家人民勤劳勇敢,无论是风俗,还是文化无不彰显土家族多姿多彩的精神风貌。土家族绚丽的文化和唯美的风情在一些专家和学者的著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但也在少数学者中出现了一种一味追求猎奇的不良倾向。一味追求猎奇主要表现是选材上偏离正道,只宣扬猎奇的事象,甚至是捕风捉影。一味追求猎奇,其动因是想在学术上标新立异,进而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一味追求猎奇,将会导致不明真相的人对土家文化的片面理解,最终得出错误的认识。为此,要多宣扬正面的题材。比如《血色湘西》就是一部很好的题材,既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又是一部充分展示湘西风光和人文魅力的题材片。看过《血色湘西》的人,一定会被剧中穗穗和三怒、月月和耀武纯朴的爱情故事所打动,同时,也一定会被湘西人民面对日寇进犯,誓死捍卫家园的精神所震撼!你会由衷地感叹:《血色湘西》不愧是血与火著写的历史!  

    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防止无端夸张曲解的不良倾向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和思想出发。然而少数学者在研究和宣扬土家文化中夸张和曲解土家文化的现象屡见不鲜。有学者把土家织锦“八勾图”曲解为“女阴”。其错误主要是不懂得“八勾图”取材于土家山野的“倒钩藤”,是团结、吉祥的象征。还有学者将土家碗柜门上的“鱼形”拉手也曲解为“女阴”。其实这是土家人借用汉文的音意“年年有余(鱼)”的意思。更为荒堂的是有“学者”竞把“梯玛”曲解为宣扬“女阴”“奶包”。他认为:“梯”与土家语“铁”音相近,即“女阴”;“玛”与土家语“蛮”音相近,即“奶包”。其实“梯”,土家语是“敬神”的意思,“玛”土家语是“人”,“梯玛”就是“敬神的人”。有一处旅游景点在表演毛古斯舞时为一味取乐,将“粗鲁棍”做成一米多长,这纯系是无端地夸大、曲解。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土家文化的无端夸张曲解呢?一是部分学者闭门造车,凭空想象,不去调查研究,想当然;二是一心想建立自己的“学说”,出人头地;三是按自己的嗜好随心所欲,胡编乱造;四是不懂得土家语言,简单用汉字意思或记音来牵强附会地解释。无端地夸张和曲解土家文化,最终会是对土家文化的破坏。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地研究土家文化,切忌无端夸张和曲解土家文化。  

    三、要大力弘扬优秀文化,防止过于庸俗粗鄙的不良倾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摒弃不合时宜的庸俗粗鄙文化。然而在土家文化研究中有一种庸俗粗鄙的不良倾向,那就是:把土家文化误读为“性文化”的倾向。比如,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毛古斯表演就是生殖崇拜,就是“性文化”。其实,毛古斯表演的内容主要是原始社会的生活生产情景。按著名土家族研究专家田荆贵先生的说法主要分三场:第一场,问话;第二场,赶仗;第三场,砍火畲。这与“性文化”“生殖文化”丝毫没有联系。如果说有联系,那仅仅是表演毛古斯时有的地方用了“粗鲁棍”。但据笔者的考察,表演毛古斯并非都得用“粗鲁棍”,有些地方根本没有用“粗鲁棍”。据土家族核心地区龙山坡脚的田齐根老人讲述,最初表演毛古斯舞没有用“粗鲁棍”,后来土司时期的土官为了淫乐才用了“粗鲁棍”。如今是文明的时代,我们不能把那些庸俗粗鄙的文化带进大雅之堂,更不能大肆宣扬和鼓吹,而应自觉摒弃。否则,是对土家文化的亵渎,是对土家文化的践踏,是对土家文化的破坏。如果我们把土家文化曲解成了“性文化”,那么,我们就完全没有保护土家文化的必要了。
 (作者系湘西州土家族文化研究学会常务理事) 
责任编辑
标签田野调查    
0

土家文化研究中要注意防止“三种倾向”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姚元森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商周时期,土家先民就活动在今湘、鄂、渝、黔边境地区。几千年来,土家人培育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由于以往土家族没有统一的文字,采用汉字记音,加之1957年1月才被确认为单一的民族,土家族汉化十分惊人。目前全国八百多万土家人中,能讲土家语的不到十几万人,土家语言和风俗保存完整的仅存龙山坡脚、靛房、他砂这一核心地区。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土家文化研究正如火如荼,一派繁荣,备受专家学者的青睐。但在土家文化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倾向性的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要把握正确的导向,防止一味追求猎奇的不良倾向   

    土家文化辉煌灿烂,土家人民勤劳勇敢,无论是风俗,还是文化无不彰显土家族多姿多彩的精神风貌。土家族绚丽的文化和唯美的风情在一些专家和学者的著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但也在少数学者中出现了一种一味追求猎奇的不良倾向。一味追求猎奇主要表现是选材上偏离正道,只宣扬猎奇的事象,甚至是捕风捉影。一味追求猎奇,其动因是想在学术上标新立异,进而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一味追求猎奇,将会导致不明真相的人对土家文化的片面理解,最终得出错误的认识。为此,要多宣扬正面的题材。比如《血色湘西》就是一部很好的题材,既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又是一部充分展示湘西风光和人文魅力的题材片。看过《血色湘西》的人,一定会被剧中穗穗和三怒、月月和耀武纯朴的爱情故事所打动,同时,也一定会被湘西人民面对日寇进犯,誓死捍卫家园的精神所震撼!你会由衷地感叹:《血色湘西》不愧是血与火著写的历史!  

    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防止无端夸张曲解的不良倾向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和思想出发。然而少数学者在研究和宣扬土家文化中夸张和曲解土家文化的现象屡见不鲜。有学者把土家织锦“八勾图”曲解为“女阴”。其错误主要是不懂得“八勾图”取材于土家山野的“倒钩藤”,是团结、吉祥的象征。还有学者将土家碗柜门上的“鱼形”拉手也曲解为“女阴”。其实这是土家人借用汉文的音意“年年有余(鱼)”的意思。更为荒堂的是有“学者”竞把“梯玛”曲解为宣扬“女阴”“奶包”。他认为:“梯”与土家语“铁”音相近,即“女阴”;“玛”与土家语“蛮”音相近,即“奶包”。其实“梯”,土家语是“敬神”的意思,“玛”土家语是“人”,“梯玛”就是“敬神的人”。有一处旅游景点在表演毛古斯舞时为一味取乐,将“粗鲁棍”做成一米多长,这纯系是无端地夸大、曲解。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土家文化的无端夸张曲解呢?一是部分学者闭门造车,凭空想象,不去调查研究,想当然;二是一心想建立自己的“学说”,出人头地;三是按自己的嗜好随心所欲,胡编乱造;四是不懂得土家语言,简单用汉字意思或记音来牵强附会地解释。无端地夸张和曲解土家文化,最终会是对土家文化的破坏。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地研究土家文化,切忌无端夸张和曲解土家文化。  

    三、要大力弘扬优秀文化,防止过于庸俗粗鄙的不良倾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摒弃不合时宜的庸俗粗鄙文化。然而在土家文化研究中有一种庸俗粗鄙的不良倾向,那就是:把土家文化误读为“性文化”的倾向。比如,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毛古斯表演就是生殖崇拜,就是“性文化”。其实,毛古斯表演的内容主要是原始社会的生活生产情景。按著名土家族研究专家田荆贵先生的说法主要分三场:第一场,问话;第二场,赶仗;第三场,砍火畲。这与“性文化”“生殖文化”丝毫没有联系。如果说有联系,那仅仅是表演毛古斯时有的地方用了“粗鲁棍”。但据笔者的考察,表演毛古斯并非都得用“粗鲁棍”,有些地方根本没有用“粗鲁棍”。据土家族核心地区龙山坡脚的田齐根老人讲述,最初表演毛古斯舞没有用“粗鲁棍”,后来土司时期的土官为了淫乐才用了“粗鲁棍”。如今是文明的时代,我们不能把那些庸俗粗鄙的文化带进大雅之堂,更不能大肆宣扬和鼓吹,而应自觉摒弃。否则,是对土家文化的亵渎,是对土家文化的践踏,是对土家文化的破坏。如果我们把土家文化曲解成了“性文化”,那么,我们就完全没有保护土家文化的必要了。
 (作者系湘西州土家族文化研究学会常务理事)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