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铜仁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0-03-20 15:28:58来源:金黔在线作者:田松明

铜仁地区位于湘、黔、渝三省 (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行政区域面积18003平方公里,辖8县2区。其中有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4个 ,民族乡56个,主要聚居有土家、苗、侗、仡佬等28个少数民族。2010年底,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 216.5958万人(常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0.45%。铜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山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我区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极为丰富、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一、铜仁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区民族文化的特点

一是民族风情浓郁。我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民俗活动,松桃苗族同胞有“四月八”和“六月六”节、玉屏侗族同胞有“赶坳节”、沿河土家族同胞有“赶年节”、江口羌族同胞有“羌年节”、石阡仡佬族同胞有“敬雀节”、铜仁市汉族同胞有“龙舟节”等等,这些民族传统节日,以歌言志、以舞抒情、以酒会友、气氛热烈、风情浓郁,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是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最典型的有松桃苗族四面鼓和寨英滚龙、玉屏的箫笛艺术、思南的土家族花灯、万山的鼟锣艺术、铜仁市的龙舟艺术、沿河的肉莲花舞和土家族的摆手舞等。此外还有独特的民族服饰和饮食文化,有别具一格的婚丧嫁习俗等。这些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充分展示了我区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深厚文化底蕴。

三是民族历史文化遗存较多。松桃“苗王城”村寨和苗族花鼓村寨、江口云舍土家族村寨、思南郝家湾古寨和石阡楼上古寨等是我区民族文化村寨的典型代表,其规划建筑颇具地方民族特色,十分吸引游人。全区现有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古摩岩石刻共计21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外(石阡万寿宫),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9处。石阡万寿宫、铜仁东山寺、思南府文庙等一批珍贵历史文化遗存,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和鉴赏价值。

四是红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全区现有铜仁周逸群烈士故居、思南旷继勋烈士故居、沿河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德江枫香溪会议会址、印江木黄会师纪念馆和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69处。其中,周逸群烈士故居已列入全国红色重点旅游线,沿河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是贵州第一个红色政权。开发利用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能使游人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五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我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全国著名的佛教文化圣地——梵净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河麻阳河,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铜仁九龙洞,有省级风景胜区——石阡温泉、乌江山峡风光等。这些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大多处于少数民族地区,渗入了民族文化元素,与民族村寨、民俗节日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二)我区近年来民族文化工作开展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充分发掘、整理、保护、开发好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是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大文化”、“大旅游”的工作方针,结合铜仁地区的实际,近几年来,我区多措并举,推动民族文化的大发展。

一是举办了一系列民族节庆、民族文化活动。自2000年以来,我区成功举办了七届梵净山旅游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思南花灯艺术节、玉屏萧笛艺术节、苗族“四月八”节、铜仁市龙舟节、沿河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旅游节。各县都开展了一系列带有民族特色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节庆文化活动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0年,我区与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和单位联合举办了《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魅力梵净山·桃源铜仁美》,、《桃源铜仁——龙腾锦江》中国贵州铜仁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以及《为祖国喝彩》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情景歌舞活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铜仁及梵净山的知名度大幅度提升,仅2010年元至10月,到铜仁梵净山旅客就达到597.78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 442.24亿元,同比增长97%和128%。

二是挖掘、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精品。近年来,我区通过开展梵净山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把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曲艺和各种民族民间绝技不间断地搬上舞台,先后挖掘、推出了一批如《情姐下河洗衣裳》、《这山没有那山高》、《望牛山歌》等经典曲目,积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宣传推介了铜仁。2006年,我区编排的大型方言话剧《乌江汉·土家妹》获第三届全省民族文化会演表演金奖;2007年,沿河土家族肉莲花舞曾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表演金奖,赴苏州参加了“中国第八届全国民族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晚会演出,并入选当年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春节联欢晚会节目;2008年由集中展现我区多姿多彩民族民间文化的26首民歌、5种民族民间器乐、4个民族民间舞蹈演绎的“梵净风韵”还走进了央视《民歌•中国》,连续一周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其中石阡县仡佬族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被“民歌博物馆”永久收藏,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今年,我区苗族的原生态鼓舞《鼓之源》,荣获第九届民间文艺山花奖;参加贵州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活动的《这山没的那山高》获“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演出“黔穗金奖”。近年来,我区已先后获得两次全国文学“骏马奖”,两次省“五个一”工程奖、一次省政府文艺工作奖,还有一批书法、绘画、摄影等文化艺术作品获得国家级有省级奖。  

三是整理、出版了一批民族文化专著。加强了对全区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通过任务安排、课题设置、资助出版和文艺调演、歌舞大赛、学术研讨等多种方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展开对全区各民族民间文学和音乐、舞蹈、曲艺及各种民间绝技的挖掘、整理和加工。先后出版了苗族巫词系列、古歌系列,傩戏资料系列,各民族民间神话、故事系列,等等各个系列的资料,出版各种民间文化图书一百多部,近两千万字,音舞光碟三百余个,为传承和弘扬铜仁地区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加强两个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抓好了一批民族民俗文化村、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近几年来,我区通过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在招商引进工业、农业、能源等方面项目的同时,精心包装并推出了一批民族文化招商引资项目。自2005年起,全区每年引进的项目中,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已占到总项目的四分之一左右。通过集资、融资等办法开发了松桃苗王城村寨和瓦窑苗族花鼓舞村寨、江口云舍土家族村寨、思南郝家湾土家族石头村寨、石阡楼上古寨和尧上仡佬族村寨等民族文化村,吸引了众多境内外游客和国际友人。不但提升了我区乡村旅游的民族文化品味,还推进了全区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五是申报了一批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近十多年来,我区加大挖掘、整理力度,申报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截止目前,已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处;各级各类专题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1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印江木黄镇和石阡汤山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个(铜仁中南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即玉屏箫笛、德江傩堂戏、思南花灯、石阡毛龙舞、石阡木偶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项。有3个县、12个乡、1个街道、1家企业重点被命名为文化先进县、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先进街道、文化先进企业。

二、加快我区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把民族文化工作与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将铜仁建设成全省、全国知名的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中心城市。

(一)按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高起点编制和完善全区文化工作的总体规划。将民族文化元素体现于旅游规划中,加快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点)开发和精品线路建设,使民族文化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以“五个加强”为载体,推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挖掘。一是加强特色民族村寨的建设力度,更好的传承、保护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全区58个特色民族村寨建设任务,使其与旅游产业发展相得溢彰,形成文化、经济良性循环发展;二是加强民族文化博物馆建设,传承、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博物馆建设,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十二五”时期全区力争6个民族文化博物馆列入全省重点帮扶建设项目,特别是松桃、沿河、印江、玉屏4个自治县的民族文化博物馆建设争取在3年内改扩建完成;三是加强指导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保护、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为大力弘扬我区优秀的民族节庆传统文化,按照广泛性、规模性、独特性的特点,重点抓好苗族“四月八”中的绝技绝活表演艺术的包装整理,以及土家族“过赶年”、侗族“赶坳节”、仡佬族“敬雀节”羌族过“羌历年”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四是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保护、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极协调少数民族专项教育资金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发挥国民教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五是加强民族古籍古物的抢救力度,深挖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加快少数民族民间口传古籍传承人的口传古籍抢救工作。

(三)包装推出一批文化方面的招商引资项目。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精心包装一批文化项目对外招商,今后每年引进的项目中,文化产业项目要占四分之一左右。

(四)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报道。重点策划好、包装好、宣传好我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每年邀请一些省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新闻工作者到我区来进行考察、研究、采风等活动,写铜仁、画铜仁、唱铜仁,提高铜仁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区投资兴业,促进铜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五)巩固和发展一批民族文化艺术团体。采取政府扶持、市场动作、企业化经营的方式,通过体制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充分发挥好现有地、县文化艺术团体的作用。同时,发展一批多种形式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团队,为我区培养一大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人才。

总之,要把民族文化渗透到我区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去,城乡规划要植入民族文化理念,城乡建设要体现民族风格,村寨建筑要有民族特点,对外宣传要突出民族文化,群众文娱活动要体现民族内涵,让全区人民随时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温馨氛围,使外来客人一走进铜会就能置身于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区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初见成效,成为我区新的后续支柱产业。

责任编辑
标签社会发展    
0

铜仁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金黔在线

作者:田松明

铜仁地区位于湘、黔、渝三省 (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行政区域面积18003平方公里,辖8县2区。其中有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4个 ,民族乡56个,主要聚居有土家、苗、侗、仡佬等28个少数民族。2010年底,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 216.5958万人(常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0.45%。铜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山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我区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极为丰富、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一、铜仁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区民族文化的特点

一是民族风情浓郁。我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民俗活动,松桃苗族同胞有“四月八”和“六月六”节、玉屏侗族同胞有“赶坳节”、沿河土家族同胞有“赶年节”、江口羌族同胞有“羌年节”、石阡仡佬族同胞有“敬雀节”、铜仁市汉族同胞有“龙舟节”等等,这些民族传统节日,以歌言志、以舞抒情、以酒会友、气氛热烈、风情浓郁,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是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最典型的有松桃苗族四面鼓和寨英滚龙、玉屏的箫笛艺术、思南的土家族花灯、万山的鼟锣艺术、铜仁市的龙舟艺术、沿河的肉莲花舞和土家族的摆手舞等。此外还有独特的民族服饰和饮食文化,有别具一格的婚丧嫁习俗等。这些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充分展示了我区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深厚文化底蕴。

三是民族历史文化遗存较多。松桃“苗王城”村寨和苗族花鼓村寨、江口云舍土家族村寨、思南郝家湾古寨和石阡楼上古寨等是我区民族文化村寨的典型代表,其规划建筑颇具地方民族特色,十分吸引游人。全区现有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古摩岩石刻共计21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外(石阡万寿宫),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9处。石阡万寿宫、铜仁东山寺、思南府文庙等一批珍贵历史文化遗存,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和鉴赏价值。

四是红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全区现有铜仁周逸群烈士故居、思南旷继勋烈士故居、沿河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德江枫香溪会议会址、印江木黄会师纪念馆和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69处。其中,周逸群烈士故居已列入全国红色重点旅游线,沿河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是贵州第一个红色政权。开发利用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能使游人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五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我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全国著名的佛教文化圣地——梵净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河麻阳河,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铜仁九龙洞,有省级风景胜区——石阡温泉、乌江山峡风光等。这些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大多处于少数民族地区,渗入了民族文化元素,与民族村寨、民俗节日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二)我区近年来民族文化工作开展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充分发掘、整理、保护、开发好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是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大文化”、“大旅游”的工作方针,结合铜仁地区的实际,近几年来,我区多措并举,推动民族文化的大发展。

一是举办了一系列民族节庆、民族文化活动。自2000年以来,我区成功举办了七届梵净山旅游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思南花灯艺术节、玉屏萧笛艺术节、苗族“四月八”节、铜仁市龙舟节、沿河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旅游节。各县都开展了一系列带有民族特色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节庆文化活动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0年,我区与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和单位联合举办了《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魅力梵净山·桃源铜仁美》,、《桃源铜仁——龙腾锦江》中国贵州铜仁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以及《为祖国喝彩》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情景歌舞活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铜仁及梵净山的知名度大幅度提升,仅2010年元至10月,到铜仁梵净山旅客就达到597.78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 442.24亿元,同比增长97%和128%。

二是挖掘、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精品。近年来,我区通过开展梵净山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把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曲艺和各种民族民间绝技不间断地搬上舞台,先后挖掘、推出了一批如《情姐下河洗衣裳》、《这山没有那山高》、《望牛山歌》等经典曲目,积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宣传推介了铜仁。2006年,我区编排的大型方言话剧《乌江汉·土家妹》获第三届全省民族文化会演表演金奖;2007年,沿河土家族肉莲花舞曾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表演金奖,赴苏州参加了“中国第八届全国民族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晚会演出,并入选当年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春节联欢晚会节目;2008年由集中展现我区多姿多彩民族民间文化的26首民歌、5种民族民间器乐、4个民族民间舞蹈演绎的“梵净风韵”还走进了央视《民歌•中国》,连续一周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其中石阡县仡佬族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被“民歌博物馆”永久收藏,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今年,我区苗族的原生态鼓舞《鼓之源》,荣获第九届民间文艺山花奖;参加贵州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活动的《这山没的那山高》获“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演出“黔穗金奖”。近年来,我区已先后获得两次全国文学“骏马奖”,两次省“五个一”工程奖、一次省政府文艺工作奖,还有一批书法、绘画、摄影等文化艺术作品获得国家级有省级奖。  

三是整理、出版了一批民族文化专著。加强了对全区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通过任务安排、课题设置、资助出版和文艺调演、歌舞大赛、学术研讨等多种方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展开对全区各民族民间文学和音乐、舞蹈、曲艺及各种民间绝技的挖掘、整理和加工。先后出版了苗族巫词系列、古歌系列,傩戏资料系列,各民族民间神话、故事系列,等等各个系列的资料,出版各种民间文化图书一百多部,近两千万字,音舞光碟三百余个,为传承和弘扬铜仁地区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加强两个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抓好了一批民族民俗文化村、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近几年来,我区通过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在招商引进工业、农业、能源等方面项目的同时,精心包装并推出了一批民族文化招商引资项目。自2005年起,全区每年引进的项目中,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已占到总项目的四分之一左右。通过集资、融资等办法开发了松桃苗王城村寨和瓦窑苗族花鼓舞村寨、江口云舍土家族村寨、思南郝家湾土家族石头村寨、石阡楼上古寨和尧上仡佬族村寨等民族文化村,吸引了众多境内外游客和国际友人。不但提升了我区乡村旅游的民族文化品味,还推进了全区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五是申报了一批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近十多年来,我区加大挖掘、整理力度,申报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截止目前,已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处;各级各类专题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1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印江木黄镇和石阡汤山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个(铜仁中南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即玉屏箫笛、德江傩堂戏、思南花灯、石阡毛龙舞、石阡木偶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项。有3个县、12个乡、1个街道、1家企业重点被命名为文化先进县、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先进街道、文化先进企业。

二、加快我区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把民族文化工作与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将铜仁建设成全省、全国知名的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中心城市。

(一)按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高起点编制和完善全区文化工作的总体规划。将民族文化元素体现于旅游规划中,加快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点)开发和精品线路建设,使民族文化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以“五个加强”为载体,推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挖掘。一是加强特色民族村寨的建设力度,更好的传承、保护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全区58个特色民族村寨建设任务,使其与旅游产业发展相得溢彰,形成文化、经济良性循环发展;二是加强民族文化博物馆建设,传承、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博物馆建设,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十二五”时期全区力争6个民族文化博物馆列入全省重点帮扶建设项目,特别是松桃、沿河、印江、玉屏4个自治县的民族文化博物馆建设争取在3年内改扩建完成;三是加强指导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保护、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为大力弘扬我区优秀的民族节庆传统文化,按照广泛性、规模性、独特性的特点,重点抓好苗族“四月八”中的绝技绝活表演艺术的包装整理,以及土家族“过赶年”、侗族“赶坳节”、仡佬族“敬雀节”羌族过“羌历年”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四是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保护、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极协调少数民族专项教育资金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发挥国民教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五是加强民族古籍古物的抢救力度,深挖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加快少数民族民间口传古籍传承人的口传古籍抢救工作。

(三)包装推出一批文化方面的招商引资项目。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精心包装一批文化项目对外招商,今后每年引进的项目中,文化产业项目要占四分之一左右。

(四)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报道。重点策划好、包装好、宣传好我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每年邀请一些省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新闻工作者到我区来进行考察、研究、采风等活动,写铜仁、画铜仁、唱铜仁,提高铜仁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区投资兴业,促进铜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五)巩固和发展一批民族文化艺术团体。采取政府扶持、市场动作、企业化经营的方式,通过体制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充分发挥好现有地、县文化艺术团体的作用。同时,发展一批多种形式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团队,为我区培养一大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人才。

总之,要把民族文化渗透到我区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去,城乡规划要植入民族文化理念,城乡建设要体现民族风格,村寨建筑要有民族特点,对外宣传要突出民族文化,群众文娱活动要体现民族内涵,让全区人民随时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温馨氛围,使外来客人一走进铜会就能置身于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区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初见成效,成为我区新的后续支柱产业。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