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廖汉生 长征精神伴一生

时间:2020-03-20 15:28:52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虹霓  信息来源:京报网


    前不久,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70周年的日子里,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发起在四川甘孜县举办的一个药品物资捐赠活动。从成都乘车大约17个小时,也就是说行车要日夜兼程一天一夜。然而,这段长途跋涉带给我们的却是极其意外的回报。美丽的甘孜,如果把她比作人间的天堂,一点都不过分。我甚至不敢相信,这里曾经就是红军长征的会师之地,一个充满了传奇的地方!不能想象,实在不能想象,这里就是亲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廖汉生将军曾经讲给我听的甘孜,那个令他一生梦魂牵绕的地方。

  记得在我采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汉生同志时,他曾经对我谈到过长征,其中曾谈到过甘孜。今天,只有到了今天,当我们亲临过当年牺牲过无数烈士的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地甘孜城的时候,尤其是当我们发现一座座当年红军行军途中留下的居住遗迹的时候,对于革命前辈廖老那言语铿锵、充满感情的回忆,才有了真切并且深刻的理解。是啊,那一段段雪山草地艰难困苦的岁月,在他们那一代人心中,永永远远都不可能忘怀……

  廖汉生同志的谈话给我留下最深刻记忆的是:长征留给后来人的应该是不朽的精神,是长征精神。今天,我想把深埋在廖老心中的长征告诉给读者,让我们共同缅怀那段无法忘却也是不该忘却的历史吧。
  
  永难偿还的感情债

  1935年11月,当时刚刚24岁的廖汉生在家乡桑植县刘家坪出席师以上干部会议,会上决定:为粉碎30万敌军以堡垒为依托的步步逼近,红军二、六军团实施战略转移。

  苏区群众从苏维埃政府动员坚壁清野中知道红军要走了,很多人赶来看望自己的子弟。6师师部驻在刘家坪旁边的一户姓朱的人家,这家老婆婆的儿子也在师里当兵。6师还有很多家属都是廖汉生的熟人,乡亲们从洪家关等地来了很多,直接到师部找廖汉生,言辞恳切地说:“汉生,我这个儿子交给你了……”“汉生,我的丈夫交给你了……”其言其情,感人至深。

  作为红军的指挥员,年轻的廖汉生不能不承诺下来:“放心吧,我会照顾好的。有我廖汉生在,就有你们的儿子、丈夫在!”同时廖汉生也对来队家属做工作:“红军走了,白军来了,苏区人民要吃苦的,请多保重,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一定会回来的!”廖汉生的家距离师部不算太远,在送别的人群中,他没有看到自己的家人,他紧紧地勒住了马的缰绳,向着家乡的方向深情地望了一眼,掉转马头,走了。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几十年,一走就是几万里……
  1935年11月18日,廖汉生政委和郭鹏师长率领红六师,作为红二、六军团前卫,踏上征程。俗话说,一诺千金啊。廖汉生对乡亲们的一句承诺,竟然使他从此背上了永远难以偿还的感情债。众所周知,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乡亲们的儿子、丈夫有许多都在长征中牺牲了,甚至有些人连牺牲在什么地方廖汉生都很难说得清楚。这笔沉重的感情债,在廖汉生的心头一压就是几十年。

  廖老说,战争的残酷和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形成强烈的对比。1936年元旦刚过,二、六军团来到湘黔交界的晃县、玉屏,按预定设想在这里建立新的根据地。但敌人紧随过来,众兵扑向晃县。二、六军团立即沿河的左右两岸迎敌。

  6师赶到作战位置后,4师代理师长金承忠率部正从廖汉生所在指挥所前经过。金承忠和师长郭鹏都是从六军团调来的,他在4师当过参谋长,廖汉生曾两次在4师代理过政委,因此大家都很熟悉。郭鹏和廖汉生看到金承忠从面前经过,就跟他开玩笑:“喂!我们打了胜仗以后,请你喝酒!注意,你老兄可不要打死呦。”

  过去打仗经常这样开玩笑,打的仗多了,生死大事自然都在笑谈之中,谁都不会在意。金承忠对郭鹏和廖汉生笑了笑,答应说:“好哇!”便带领4师向敌先头部队发起突击。

  没想到,这个玩笑开过仅仅十几分钟,金承忠就牺牲了。廖汉生和战友们真后悔和他开了那么个玩笑。自打这儿以后,廖汉生再也不开这样的玩笑了。

  全国解放后的30年间,不少长征的老战士纷纷回乡,但是廖汉生却迟迟没有回去看望久别的故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一想到那些牺牲了的同志,一想到那些红军家属们,廖汉生的内心就会时时地感到不安,他已经无法向乡亲们兑现长征出发时的承诺。

  对此他曾多次感慨道:“别的老苏区都有一两个将军县,出了几十、上百个将军。我们桑植县1928年就建立了工农革命军,1929年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上万人参加了红军,长征出发时又有大批人跟着走,但是授衔时只有一个元帅,一个中将、一个少将,其他人差不多都死了……”

  1979年,也就是距离长征出发44年后,作为南京军区第一政委的廖汉生第一次回到家乡。作为幸存者,他来到桑植县烈士陵园,向矗立着红军战士雕像的烈士纪念塔,深深地鞠躬,在场的父老乡亲无不为之动容。
  
  长征途中红军的官兵关系

  有几件事,廖汉生始终记得:

  1936年1月中旬,经过在石阡的七天休整,6师接到贺龙总指挥的命令:“传18团跑步前进!”追赶上国民党军第23师,6师做后卫。

  成本兴团长、余秋里政委立即带着18团跑步上前,一下子消灭了敌23师的一个营,并在敌人设置的堡垒群中打开了一条通路,缴获敌人新装备的一支20响驳壳枪。这之前,驳壳枪都是打单发的,这次缴获的20响驳壳枪在当时就像机关枪一样。这是我们的部队第一次缴获到20响驳壳枪,郭鹏师长高兴得爱不释手,成本兴团长和余秋里政委把这只枪送给了郭鹏师长。二、六军团沿着18团打开的通路,顺利通过了封锁线。

  在此后的战斗中,二、六军团与围追堵截的敌军展开一场气势磅礴的千里回旋战。在赫章县的则章坝战斗中,廖汉生和成本兴团长、余秋里政委在一个山包上指挥部队出击。成团长正要冲下山去,敌人的一串“花机关枪”子弹打来,余政委喊了一声:“危险!”伸手把团长拉了回来,他自己的左手骨头被打断。他只包扎了一下,坚持不下火线,左臂再次负伤,直到黄昏后部队撤离则章坝,才被送进军团卫生部。由于无药可医,生活又非常艰苦,他的伤迟迟不能痊愈。行军中,廖汉生常看到余秋里政委用一块凉水手巾敷在伤处镇痛,直到长征后期才作手术,截掉了左手。

  1936年4月,在抢渡金沙江的战斗中,作为后卫的廖汉生所在部队6师接到贺老总命令,立即原路返回,阻止敌人的追击,掩护整个部队行动。

  廖汉生和郭鹏师长研究后决定,全师后卫转前卫,以强行军向六甲开进。在16、17、18团的相互侧应下,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战斗。这场战斗整整持续了一整天。敌人在飞机、大炮火力掩护下的数次集团冲锋都被打败了。6师全师伤亡220余人。18团政委杨秀山、参谋长陈刚负伤,三个营长伤亡两个,九个连长伤亡八个。16团参谋长牺牲,两个营长牺牲,六个连长负伤。师长郭鹏也在指挥17团掩护部队撤出时负了伤。但是,尽管伤亡这么大,指战员们却打得顽强,打得英勇。上一级倒下了,下一级马上代理;子弹打光了,就用大刀、石头拼杀;敌人爬上了阵地,就抱住他肉搏。

  敌人靠的是火炮壮胆,督战队威逼,红军顽强阻击,靠的是灵活有效的战术技术,靠的是深入有力的战场鼓动,靠的是旺盛高昂的战斗意志。就这样,红军硬是把敌人死死顶住了,又在5师增援部队的配合下把敌人打退了,为使全军摆脱被敌前堵后追两面夹击的危险境地赢得了十分宝贵的时间,为实现抢渡金沙江北上的战略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贺老总疼爱地说:“你们这一仗打得苦啊,打得好啊!”
 
责任编辑
标签人物特写    
0

廖汉生 长征精神伴一生

时间:2020-03-20 15:28:52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虹霓  信息来源:京报网


    前不久,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70周年的日子里,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发起在四川甘孜县举办的一个药品物资捐赠活动。从成都乘车大约17个小时,也就是说行车要日夜兼程一天一夜。然而,这段长途跋涉带给我们的却是极其意外的回报。美丽的甘孜,如果把她比作人间的天堂,一点都不过分。我甚至不敢相信,这里曾经就是红军长征的会师之地,一个充满了传奇的地方!不能想象,实在不能想象,这里就是亲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廖汉生将军曾经讲给我听的甘孜,那个令他一生梦魂牵绕的地方。

  记得在我采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汉生同志时,他曾经对我谈到过长征,其中曾谈到过甘孜。今天,只有到了今天,当我们亲临过当年牺牲过无数烈士的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地甘孜城的时候,尤其是当我们发现一座座当年红军行军途中留下的居住遗迹的时候,对于革命前辈廖老那言语铿锵、充满感情的回忆,才有了真切并且深刻的理解。是啊,那一段段雪山草地艰难困苦的岁月,在他们那一代人心中,永永远远都不可能忘怀……

  廖汉生同志的谈话给我留下最深刻记忆的是:长征留给后来人的应该是不朽的精神,是长征精神。今天,我想把深埋在廖老心中的长征告诉给读者,让我们共同缅怀那段无法忘却也是不该忘却的历史吧。
  
  永难偿还的感情债

  1935年11月,当时刚刚24岁的廖汉生在家乡桑植县刘家坪出席师以上干部会议,会上决定:为粉碎30万敌军以堡垒为依托的步步逼近,红军二、六军团实施战略转移。

  苏区群众从苏维埃政府动员坚壁清野中知道红军要走了,很多人赶来看望自己的子弟。6师师部驻在刘家坪旁边的一户姓朱的人家,这家老婆婆的儿子也在师里当兵。6师还有很多家属都是廖汉生的熟人,乡亲们从洪家关等地来了很多,直接到师部找廖汉生,言辞恳切地说:“汉生,我这个儿子交给你了……”“汉生,我的丈夫交给你了……”其言其情,感人至深。

  作为红军的指挥员,年轻的廖汉生不能不承诺下来:“放心吧,我会照顾好的。有我廖汉生在,就有你们的儿子、丈夫在!”同时廖汉生也对来队家属做工作:“红军走了,白军来了,苏区人民要吃苦的,请多保重,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一定会回来的!”廖汉生的家距离师部不算太远,在送别的人群中,他没有看到自己的家人,他紧紧地勒住了马的缰绳,向着家乡的方向深情地望了一眼,掉转马头,走了。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几十年,一走就是几万里……
  1935年11月18日,廖汉生政委和郭鹏师长率领红六师,作为红二、六军团前卫,踏上征程。俗话说,一诺千金啊。廖汉生对乡亲们的一句承诺,竟然使他从此背上了永远难以偿还的感情债。众所周知,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乡亲们的儿子、丈夫有许多都在长征中牺牲了,甚至有些人连牺牲在什么地方廖汉生都很难说得清楚。这笔沉重的感情债,在廖汉生的心头一压就是几十年。

  廖老说,战争的残酷和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形成强烈的对比。1936年元旦刚过,二、六军团来到湘黔交界的晃县、玉屏,按预定设想在这里建立新的根据地。但敌人紧随过来,众兵扑向晃县。二、六军团立即沿河的左右两岸迎敌。

  6师赶到作战位置后,4师代理师长金承忠率部正从廖汉生所在指挥所前经过。金承忠和师长郭鹏都是从六军团调来的,他在4师当过参谋长,廖汉生曾两次在4师代理过政委,因此大家都很熟悉。郭鹏和廖汉生看到金承忠从面前经过,就跟他开玩笑:“喂!我们打了胜仗以后,请你喝酒!注意,你老兄可不要打死呦。”

  过去打仗经常这样开玩笑,打的仗多了,生死大事自然都在笑谈之中,谁都不会在意。金承忠对郭鹏和廖汉生笑了笑,答应说:“好哇!”便带领4师向敌先头部队发起突击。

  没想到,这个玩笑开过仅仅十几分钟,金承忠就牺牲了。廖汉生和战友们真后悔和他开了那么个玩笑。自打这儿以后,廖汉生再也不开这样的玩笑了。

  全国解放后的30年间,不少长征的老战士纷纷回乡,但是廖汉生却迟迟没有回去看望久别的故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一想到那些牺牲了的同志,一想到那些红军家属们,廖汉生的内心就会时时地感到不安,他已经无法向乡亲们兑现长征出发时的承诺。

  对此他曾多次感慨道:“别的老苏区都有一两个将军县,出了几十、上百个将军。我们桑植县1928年就建立了工农革命军,1929年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上万人参加了红军,长征出发时又有大批人跟着走,但是授衔时只有一个元帅,一个中将、一个少将,其他人差不多都死了……”

  1979年,也就是距离长征出发44年后,作为南京军区第一政委的廖汉生第一次回到家乡。作为幸存者,他来到桑植县烈士陵园,向矗立着红军战士雕像的烈士纪念塔,深深地鞠躬,在场的父老乡亲无不为之动容。
  
  长征途中红军的官兵关系

  有几件事,廖汉生始终记得:

  1936年1月中旬,经过在石阡的七天休整,6师接到贺龙总指挥的命令:“传18团跑步前进!”追赶上国民党军第23师,6师做后卫。

  成本兴团长、余秋里政委立即带着18团跑步上前,一下子消灭了敌23师的一个营,并在敌人设置的堡垒群中打开了一条通路,缴获敌人新装备的一支20响驳壳枪。这之前,驳壳枪都是打单发的,这次缴获的20响驳壳枪在当时就像机关枪一样。这是我们的部队第一次缴获到20响驳壳枪,郭鹏师长高兴得爱不释手,成本兴团长和余秋里政委把这只枪送给了郭鹏师长。二、六军团沿着18团打开的通路,顺利通过了封锁线。

  在此后的战斗中,二、六军团与围追堵截的敌军展开一场气势磅礴的千里回旋战。在赫章县的则章坝战斗中,廖汉生和成本兴团长、余秋里政委在一个山包上指挥部队出击。成团长正要冲下山去,敌人的一串“花机关枪”子弹打来,余政委喊了一声:“危险!”伸手把团长拉了回来,他自己的左手骨头被打断。他只包扎了一下,坚持不下火线,左臂再次负伤,直到黄昏后部队撤离则章坝,才被送进军团卫生部。由于无药可医,生活又非常艰苦,他的伤迟迟不能痊愈。行军中,廖汉生常看到余秋里政委用一块凉水手巾敷在伤处镇痛,直到长征后期才作手术,截掉了左手。

  1936年4月,在抢渡金沙江的战斗中,作为后卫的廖汉生所在部队6师接到贺老总命令,立即原路返回,阻止敌人的追击,掩护整个部队行动。

  廖汉生和郭鹏师长研究后决定,全师后卫转前卫,以强行军向六甲开进。在16、17、18团的相互侧应下,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战斗。这场战斗整整持续了一整天。敌人在飞机、大炮火力掩护下的数次集团冲锋都被打败了。6师全师伤亡220余人。18团政委杨秀山、参谋长陈刚负伤,三个营长伤亡两个,九个连长伤亡八个。16团参谋长牺牲,两个营长牺牲,六个连长负伤。师长郭鹏也在指挥17团掩护部队撤出时负了伤。但是,尽管伤亡这么大,指战员们却打得顽强,打得英勇。上一级倒下了,下一级马上代理;子弹打光了,就用大刀、石头拼杀;敌人爬上了阵地,就抱住他肉搏。

  敌人靠的是火炮壮胆,督战队威逼,红军顽强阻击,靠的是灵活有效的战术技术,靠的是深入有力的战场鼓动,靠的是旺盛高昂的战斗意志。就这样,红军硬是把敌人死死顶住了,又在5师增援部队的配合下把敌人打退了,为使全军摆脱被敌前堵后追两面夹击的危险境地赢得了十分宝贵的时间,为实现抢渡金沙江北上的战略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贺老总疼爱地说:“你们这一仗打得苦啊,打得好啊!”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