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老屋下的乐章

时间:2020-03-20 15:29:00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王馨悦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记访燎原村咚咚喹国家级传承人严三秀奶奶

    吃过午饭,我们一行人从靛房镇出发。汽车颠簸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摇摇晃晃的我们看着车窗外的砖瓦房一点一点向后移走,渐渐稀疏,树冠的绿取代了砖瓦的灰白,整座靛房镇静静沉睡在被翠木包裹、清溪贯穿的谷地中。不一会儿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绿树丛中掩映的燎原村在正午的骄阳下显得静悄悄的。走进村子,我们来到了咚咚喹国家级传承人严三秀奶奶的家中。进入老屋,整个人都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老式的木房子满是岁月的积淀,在炽热的阳光下依然显得平静而阴凉,一如饱经风霜的老人,经过大风大浪的洗礼,面对世事只剩下处变不惊的淡然。

    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又加上语言不是很通,奶奶显得有些有些拘谨,稍显无措地看看领我们去的田老师,又看看坐在一旁的家人。和大多数中国乡村的情况类似,奶奶的子女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留下了老人和孙子孙女。我们进去时,五六个孩子横七竖八地躺在侧屋的一张小床上,男孩子们专心地玩着游戏。看我们一行人坐下,拿出电脑和手机记录时,几个小姑娘怯怯地走出了房间,倚在门框上看着我们。虽然父母不在身边,小女孩还是被爷爷奶奶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穿着小裙子,细软的黑发高高盘起,尚有些稚嫩的脸上已经显出了湘西女子的灵动秀美。

    通过田老师和其他叔叔婶婶的帮助,我们得以和严奶奶开始交流。严奶奶今年65岁,本是百型村人,后来嫁到了燎原村,就一直生活在这里。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奶奶几乎没有上过学,也不会写字,甚至连西南官话都不太听得懂,跟家里人主要是用土家语交流,讲到这里,奶奶似乎是有很多遗憾的,她有些叹着气地说着,三秀只是一个乳名,没有机会上学的她也就失去了拥有一个书名的机会。但这些并不妨碍她吹得一手好咚咚喹,奶奶从小就听着她的爷爷吹咚咚喹,百型村曾经人人都会吹这小小的竹管,奶奶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早早就把这曲调指法烂熟于心。奶奶深知,以曲调指法为传承内容的咚咚喹,急需年轻人来继承学习。所以,奶奶从自己的子女开始培养,不断为咚咚喹的吹奏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奶奶已经收了四五个徒弟来教授咚咚喹,其中吹得最好的是她的大女儿。但不尽如人意的是,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都选择了离乡打工,包括老人的子女,都已经不在村里,也就没有时间和经历继续学习这一古老的技艺。如果说,之前的很多绝技是师父不愿倾囊相授,徒弟求而不得,那么咚咚喹面临的就是师父迫切地想要传授却依旧后继无人的困境。 
 
    说着说着,奶奶叫出了自己的小孙女。小姑娘大概八九岁的样子,才开始跟奶奶学吹咚咚喹没有多久,算得上是奶奶最小的徒弟。现在的燎原村,只有奶奶和小孙女还在吹着咚咚喹。据奶奶描述,周围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没有人会吹咚咚喹了。没有什么活动的日子里,她也很少再拿起这陪她度过整个童年的竹管。毕竟,一支咚咚喹奏出的曲调,在这偌大的村庄中显得太过孤独而凄凉。

    在家门口的树荫下,奶奶带着小孙女为我们演奏了巴列东、摇篮曲等咚咚喹的经典曲目。奶奶拿起咚咚喹,手指上下翻飞间,宛如间关莺语的曲调已萦绕在耳畔。小孙女穿着红底印花裙,头上带着轻灵的银饰,在旁边显得略有拘谨。相比于小孙女的鲜亮,奶奶的服饰更加符合土家妇女的传统装束。黑色棉布头巾包裹起了梳得整整齐齐的头发,蓝布裙上绣着牡丹、凤凰等花纹。奶奶率先为我们吹奏了一段,然后看了看小女孩,眼神中满是鼓励与关爱。随后,小女孩跟着奶奶一起吹了起来,奶奶明显放慢了自己的速度,小女孩的指法稍有些生疏,很多地方磕磕绊绊但还是能看出她的努力。吹完一段,奶奶很是慈爱地摸了摸小女孩扬起的头,小女孩一下子就露出了无比灿烂的笑容,令周围的一切都黯淡了下来。这一老一少共同演绎的和谐景象下,我们却也感受得到一丝遗憾与落寞----严奶奶的周围已经没有人会吹咚咚喹了,她就像这茫茫现代化潮流中一座苦苦支撑的孤岛,倔强却又寂寞地守护着这一渐渐落没的技艺。    

    离家前,大山深处的童年时光是贫苦而单调的,正是咚咚喹为奶奶乏味的生活带来了一缕光芒,那时的咚咚喹,是生活的一抹亮色;出嫁后,婆家村落里很少有人吹咚咚喹,婚后柴米油盐的琐碎,对娘家亲人的思念,尽在这曲调中,此时的咚咚喹,是难得的一曲乡音。小小的一支竹管,在指法的无穷变化下演绎出了绚烂不凡的乐章。咚咚喹的音色淳朴,但却婉转动听,仿佛融合了鸟鸣的清脆与流水的空灵,取材自山中竹林,吟唱着山中生活,飘荡在山中村落,咚咚喹,是真正属于湘西这片群山的精灵。

责任编辑
标签景点推荐    
0

老屋下的乐章

时间:2020-03-20 15:29:00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王馨悦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记访燎原村咚咚喹国家级传承人严三秀奶奶

    吃过午饭,我们一行人从靛房镇出发。汽车颠簸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摇摇晃晃的我们看着车窗外的砖瓦房一点一点向后移走,渐渐稀疏,树冠的绿取代了砖瓦的灰白,整座靛房镇静静沉睡在被翠木包裹、清溪贯穿的谷地中。不一会儿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绿树丛中掩映的燎原村在正午的骄阳下显得静悄悄的。走进村子,我们来到了咚咚喹国家级传承人严三秀奶奶的家中。进入老屋,整个人都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老式的木房子满是岁月的积淀,在炽热的阳光下依然显得平静而阴凉,一如饱经风霜的老人,经过大风大浪的洗礼,面对世事只剩下处变不惊的淡然。

    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又加上语言不是很通,奶奶显得有些有些拘谨,稍显无措地看看领我们去的田老师,又看看坐在一旁的家人。和大多数中国乡村的情况类似,奶奶的子女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留下了老人和孙子孙女。我们进去时,五六个孩子横七竖八地躺在侧屋的一张小床上,男孩子们专心地玩着游戏。看我们一行人坐下,拿出电脑和手机记录时,几个小姑娘怯怯地走出了房间,倚在门框上看着我们。虽然父母不在身边,小女孩还是被爷爷奶奶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穿着小裙子,细软的黑发高高盘起,尚有些稚嫩的脸上已经显出了湘西女子的灵动秀美。

    通过田老师和其他叔叔婶婶的帮助,我们得以和严奶奶开始交流。严奶奶今年65岁,本是百型村人,后来嫁到了燎原村,就一直生活在这里。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奶奶几乎没有上过学,也不会写字,甚至连西南官话都不太听得懂,跟家里人主要是用土家语交流,讲到这里,奶奶似乎是有很多遗憾的,她有些叹着气地说着,三秀只是一个乳名,没有机会上学的她也就失去了拥有一个书名的机会。但这些并不妨碍她吹得一手好咚咚喹,奶奶从小就听着她的爷爷吹咚咚喹,百型村曾经人人都会吹这小小的竹管,奶奶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早早就把这曲调指法烂熟于心。奶奶深知,以曲调指法为传承内容的咚咚喹,急需年轻人来继承学习。所以,奶奶从自己的子女开始培养,不断为咚咚喹的吹奏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奶奶已经收了四五个徒弟来教授咚咚喹,其中吹得最好的是她的大女儿。但不尽如人意的是,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都选择了离乡打工,包括老人的子女,都已经不在村里,也就没有时间和经历继续学习这一古老的技艺。如果说,之前的很多绝技是师父不愿倾囊相授,徒弟求而不得,那么咚咚喹面临的就是师父迫切地想要传授却依旧后继无人的困境。 
 
    说着说着,奶奶叫出了自己的小孙女。小姑娘大概八九岁的样子,才开始跟奶奶学吹咚咚喹没有多久,算得上是奶奶最小的徒弟。现在的燎原村,只有奶奶和小孙女还在吹着咚咚喹。据奶奶描述,周围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没有人会吹咚咚喹了。没有什么活动的日子里,她也很少再拿起这陪她度过整个童年的竹管。毕竟,一支咚咚喹奏出的曲调,在这偌大的村庄中显得太过孤独而凄凉。

    在家门口的树荫下,奶奶带着小孙女为我们演奏了巴列东、摇篮曲等咚咚喹的经典曲目。奶奶拿起咚咚喹,手指上下翻飞间,宛如间关莺语的曲调已萦绕在耳畔。小孙女穿着红底印花裙,头上带着轻灵的银饰,在旁边显得略有拘谨。相比于小孙女的鲜亮,奶奶的服饰更加符合土家妇女的传统装束。黑色棉布头巾包裹起了梳得整整齐齐的头发,蓝布裙上绣着牡丹、凤凰等花纹。奶奶率先为我们吹奏了一段,然后看了看小女孩,眼神中满是鼓励与关爱。随后,小女孩跟着奶奶一起吹了起来,奶奶明显放慢了自己的速度,小女孩的指法稍有些生疏,很多地方磕磕绊绊但还是能看出她的努力。吹完一段,奶奶很是慈爱地摸了摸小女孩扬起的头,小女孩一下子就露出了无比灿烂的笑容,令周围的一切都黯淡了下来。这一老一少共同演绎的和谐景象下,我们却也感受得到一丝遗憾与落寞----严奶奶的周围已经没有人会吹咚咚喹了,她就像这茫茫现代化潮流中一座苦苦支撑的孤岛,倔强却又寂寞地守护着这一渐渐落没的技艺。    

    离家前,大山深处的童年时光是贫苦而单调的,正是咚咚喹为奶奶乏味的生活带来了一缕光芒,那时的咚咚喹,是生活的一抹亮色;出嫁后,婆家村落里很少有人吹咚咚喹,婚后柴米油盐的琐碎,对娘家亲人的思念,尽在这曲调中,此时的咚咚喹,是难得的一曲乡音。小小的一支竹管,在指法的无穷变化下演绎出了绚烂不凡的乐章。咚咚喹的音色淳朴,但却婉转动听,仿佛融合了鸟鸣的清脆与流水的空灵,取材自山中竹林,吟唱着山中生活,飘荡在山中村落,咚咚喹,是真正属于湘西这片群山的精灵。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