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竹林内外

时间:2020-03-20 15:29:00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王馨悦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记访石堤村咚咚喹省级传承人田彩和奶奶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湘西,公路大都依山傍崖而建,山涧两岸青山相对,繁茂的树影中只露出星星点点的道路护栏。小客车载着我们一行十人穿梭在山间,渐渐驶离靛房镇,隐入绵延的山区。虽然之前从龙山县城到靛房镇的路上,就已经感受过当地司机师傅开车风格之豪放,心里已经有了些准备,但当再次踏上这颠簸急转的山路时,还是免不了一番紧张。当然,短暂的适应期过后,车窗外的景完全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缨缨络络的藤蔓顺着山石垂挂在一旁,另一侧则是万丈山崖,崖下谷地里坐落着梯田村舍人家。山区各村庄之间相隔不远却相对封闭,道路上鲜有车马来往。有趣的是,我们还在路上偶遇了一群山羊,大大小小几十只一起在公路上慢慢地跑着也真的是十分可爱了。  

 去石堤村的沿途风光

    大概半个小时的颠簸后,我们到达了石堤村。村里的房子都依山势而建,连接各家房屋之间的村路比公路更陡更险,经过几个近乎反向的转弯,我们终于到达了田彩和奶奶的家中。古朴的土家大屋静静地立在一片竹林前,梨树、菜畦、群鸭,构成了这家人的简单生活。得知我们的来访,田彩和奶奶叫来了同样擅长咚咚喹的侄女和孙女,并专门换上了民族服饰------蓝色土布为底,领口、袖口、裤边、衣边都点缀着西兰卡普,显得民族风情浓厚却又不至于过分花哨。     


在田彩和奶奶家的屋前

    一讲起咚咚喹,奶奶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眼睛里面全是小孩子般的兴奋。得知我们对咚咚喹的制作过程很感兴趣,奶奶立刻叫侄女上楼拿下一把刀,带我们去了屋后的竹林。石板铺成的小路在屋后一点点就到了尽头,再往里走,脚下不时有露出泥土的盘根错节的竹鞭,一簇簇苔藓宛若毛茸茸的毯子覆盖在地上,光与影跃动在这青竿碧叶之间。拨开碍眼的灌木藤蔓,奶奶熟稔地打量着眼前的竹林,比划比划粗细,捏一捏硬度,很快就挑好了制作咚咚喹的原料。奶奶说,她从小就生活在这片竹林前,于她而言,这片竹林就是她童年最亲密的玩伴。无数个清晨与黄昏,小小的她都曾嬉戏在这一片竹林之中。  

  
随奶奶上山砍制作咚咚喹的竹枝

    回到屋前,奶奶手脚麻利,将细长的竹枝按竹节劈开,在削去青皮的一侧,用小刀开出三个等距的孔,第四个孔则是开在等距的反侧。竹管的上端封口,下端斜切,前端剖出一条缝作为吹气口。每一支咚咚喹的长度是取决于竹节的长度的,为保证音质,大都会选择较为细长无分叉的老竹。阴干后的竹管,质地紧实,密封性好,既便于长期保存,又能稳定清亮地发声。不到几分钟,奶奶就做好了几个咚咚喹。新做的咚咚喹吹起来声音有些闷,不似旧做的那样干净利落。奶奶说,每个会吹咚咚喹的人都会自己做咚咚喹,咚咚喹对她们来说并不是多么精致的乐器,而是漫长生活里一个简单的消遣。也正是由于原料易得、制作简便,咚咚喹才得以如此广泛地盛行在土家妇女间。

   
奶奶制作咚咚喹

    奶奶的咚咚喹是跟大伯学的。在过去的年代里,咚咚喹是非常普遍而又易于携带的娱乐工具。不论是放牛的路上,还是砍柴割草的间歇,只要空出一只手,就可以吹奏咚咚喹。那时的少女们,经常成群结队地在山林里嬉戏奔跑,玩累了,就坐在溪边、树下,拿出这小小的咚咚喹来吹。咚咚喹结构简单,声音却婉转灵动,指尖的灵巧变化,将这竹管化作山间吟唱的鸟雀。少女轻快的笑声,叽叽喳喳的交谈声,伴着咚咚喹清亮的曲调,一起编织成了奶奶记忆里遥远童年的歌。 

    说着说着,奶奶就为我们吹了起来。她左右手各执一根咚咚喹,巴列东的曲调如流水般从竹管里倾泻而出。她的双手因常年劳作而布满皱纹和厚茧,却依旧能打出流畅且富于变化的节拍,手指之灵活让我们这些小辈自叹不如。吹完,奶奶又为我们唱了起来。咚咚喹的每个曲牌都对应着几句土家歌谣,土家语唱出的歌谣对于我们异常生涩难懂,经过奶奶的解释我们才明白,这些歌谣主要都是表现土家人日常生活的,比如讲外公外婆探月子的巴列东,哄小孩子睡觉的哎落落等。  
   

    据老人回忆,咚咚喹大概有十来个曲牌,每个曲牌都不长,吹出来只需要十来秒的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还记得住的曲牌并不多了,甚至不超过十个,大多数的曲牌都在岁月的消磨中寂静无声了。说到底,这也并不是老人的过错。土家人代代相传的咚咚喹,在教授时只教旋律和指法,并不会去探究指法的组合会发出怎样不同的音调。加之土家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也就没有相应的曲谱加以参考,这种完全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随着传承人数的减少而变得难以相互参照,这些处于孤岛状态的传承人一方面很少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吹奏咚咚喹以熟悉曲牌,另一方面又缺少了交流对象,只能根据自己的记忆自为印证,一旦记忆丢失就几乎不可能再找回。  


赵老师跟奶奶学吹咚咚喹

    看奶奶的外甥女和孙女在旁边安静地坐了许久,我们便邀请她们合吹一曲。外甥女田雅春从小就跟着大姨学咚咚喹,年纪轻轻已经是县级传承人了。回忆起自己学咚咚喹的初衷,她说,当时对咚咚喹感兴趣是因为地方重新开始重视土家文化的传承,坡脚片区举办了不少大型活动;一开始她是被摆手舞吸引,就经常去看,后来慢慢觉得咚咚喹也很好玩,就跟着大姨学了起来。因为她会讲土家话,很快就能记住歌谣和曲调,所以她觉得咚咚喹学起来并不困难。奶奶的孙女是这个家族里会吹咚咚喹的最年轻的一代,似乎也是这一代里唯一一个一直跟着奶奶学吹咚咚喹的人。  

三代人齐吹咚咚喹

    看着三代人一起站在青石阶上,吹起咚咚喹,突然觉得有些感动。那曾经在山坡上无忧无虑地吹着咚咚喹的烂漫少女,如今已是儿孙满堂。不知道奶奶在教孙女吹起这咚咚喹时,是否会记得起自己当年的青涩模样。令人遗憾的是,过去那群山中此起彼伏的婉转曲调,现在已再难寻觅。

责任编辑
标签人物特写    
0

竹林内外

时间:2020-03-20 15:29:00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王馨悦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记访石堤村咚咚喹省级传承人田彩和奶奶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湘西,公路大都依山傍崖而建,山涧两岸青山相对,繁茂的树影中只露出星星点点的道路护栏。小客车载着我们一行十人穿梭在山间,渐渐驶离靛房镇,隐入绵延的山区。虽然之前从龙山县城到靛房镇的路上,就已经感受过当地司机师傅开车风格之豪放,心里已经有了些准备,但当再次踏上这颠簸急转的山路时,还是免不了一番紧张。当然,短暂的适应期过后,车窗外的景完全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缨缨络络的藤蔓顺着山石垂挂在一旁,另一侧则是万丈山崖,崖下谷地里坐落着梯田村舍人家。山区各村庄之间相隔不远却相对封闭,道路上鲜有车马来往。有趣的是,我们还在路上偶遇了一群山羊,大大小小几十只一起在公路上慢慢地跑着也真的是十分可爱了。  

 去石堤村的沿途风光

    大概半个小时的颠簸后,我们到达了石堤村。村里的房子都依山势而建,连接各家房屋之间的村路比公路更陡更险,经过几个近乎反向的转弯,我们终于到达了田彩和奶奶的家中。古朴的土家大屋静静地立在一片竹林前,梨树、菜畦、群鸭,构成了这家人的简单生活。得知我们的来访,田彩和奶奶叫来了同样擅长咚咚喹的侄女和孙女,并专门换上了民族服饰------蓝色土布为底,领口、袖口、裤边、衣边都点缀着西兰卡普,显得民族风情浓厚却又不至于过分花哨。     


在田彩和奶奶家的屋前

    一讲起咚咚喹,奶奶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眼睛里面全是小孩子般的兴奋。得知我们对咚咚喹的制作过程很感兴趣,奶奶立刻叫侄女上楼拿下一把刀,带我们去了屋后的竹林。石板铺成的小路在屋后一点点就到了尽头,再往里走,脚下不时有露出泥土的盘根错节的竹鞭,一簇簇苔藓宛若毛茸茸的毯子覆盖在地上,光与影跃动在这青竿碧叶之间。拨开碍眼的灌木藤蔓,奶奶熟稔地打量着眼前的竹林,比划比划粗细,捏一捏硬度,很快就挑好了制作咚咚喹的原料。奶奶说,她从小就生活在这片竹林前,于她而言,这片竹林就是她童年最亲密的玩伴。无数个清晨与黄昏,小小的她都曾嬉戏在这一片竹林之中。  

  
随奶奶上山砍制作咚咚喹的竹枝

    回到屋前,奶奶手脚麻利,将细长的竹枝按竹节劈开,在削去青皮的一侧,用小刀开出三个等距的孔,第四个孔则是开在等距的反侧。竹管的上端封口,下端斜切,前端剖出一条缝作为吹气口。每一支咚咚喹的长度是取决于竹节的长度的,为保证音质,大都会选择较为细长无分叉的老竹。阴干后的竹管,质地紧实,密封性好,既便于长期保存,又能稳定清亮地发声。不到几分钟,奶奶就做好了几个咚咚喹。新做的咚咚喹吹起来声音有些闷,不似旧做的那样干净利落。奶奶说,每个会吹咚咚喹的人都会自己做咚咚喹,咚咚喹对她们来说并不是多么精致的乐器,而是漫长生活里一个简单的消遣。也正是由于原料易得、制作简便,咚咚喹才得以如此广泛地盛行在土家妇女间。

   
奶奶制作咚咚喹

    奶奶的咚咚喹是跟大伯学的。在过去的年代里,咚咚喹是非常普遍而又易于携带的娱乐工具。不论是放牛的路上,还是砍柴割草的间歇,只要空出一只手,就可以吹奏咚咚喹。那时的少女们,经常成群结队地在山林里嬉戏奔跑,玩累了,就坐在溪边、树下,拿出这小小的咚咚喹来吹。咚咚喹结构简单,声音却婉转灵动,指尖的灵巧变化,将这竹管化作山间吟唱的鸟雀。少女轻快的笑声,叽叽喳喳的交谈声,伴着咚咚喹清亮的曲调,一起编织成了奶奶记忆里遥远童年的歌。 

    说着说着,奶奶就为我们吹了起来。她左右手各执一根咚咚喹,巴列东的曲调如流水般从竹管里倾泻而出。她的双手因常年劳作而布满皱纹和厚茧,却依旧能打出流畅且富于变化的节拍,手指之灵活让我们这些小辈自叹不如。吹完,奶奶又为我们唱了起来。咚咚喹的每个曲牌都对应着几句土家歌谣,土家语唱出的歌谣对于我们异常生涩难懂,经过奶奶的解释我们才明白,这些歌谣主要都是表现土家人日常生活的,比如讲外公外婆探月子的巴列东,哄小孩子睡觉的哎落落等。  
   

    据老人回忆,咚咚喹大概有十来个曲牌,每个曲牌都不长,吹出来只需要十来秒的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还记得住的曲牌并不多了,甚至不超过十个,大多数的曲牌都在岁月的消磨中寂静无声了。说到底,这也并不是老人的过错。土家人代代相传的咚咚喹,在教授时只教旋律和指法,并不会去探究指法的组合会发出怎样不同的音调。加之土家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也就没有相应的曲谱加以参考,这种完全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随着传承人数的减少而变得难以相互参照,这些处于孤岛状态的传承人一方面很少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吹奏咚咚喹以熟悉曲牌,另一方面又缺少了交流对象,只能根据自己的记忆自为印证,一旦记忆丢失就几乎不可能再找回。  


赵老师跟奶奶学吹咚咚喹

    看奶奶的外甥女和孙女在旁边安静地坐了许久,我们便邀请她们合吹一曲。外甥女田雅春从小就跟着大姨学咚咚喹,年纪轻轻已经是县级传承人了。回忆起自己学咚咚喹的初衷,她说,当时对咚咚喹感兴趣是因为地方重新开始重视土家文化的传承,坡脚片区举办了不少大型活动;一开始她是被摆手舞吸引,就经常去看,后来慢慢觉得咚咚喹也很好玩,就跟着大姨学了起来。因为她会讲土家话,很快就能记住歌谣和曲调,所以她觉得咚咚喹学起来并不困难。奶奶的孙女是这个家族里会吹咚咚喹的最年轻的一代,似乎也是这一代里唯一一个一直跟着奶奶学吹咚咚喹的人。  

三代人齐吹咚咚喹

    看着三代人一起站在青石阶上,吹起咚咚喹,突然觉得有些感动。那曾经在山坡上无忧无虑地吹着咚咚喹的烂漫少女,如今已是儿孙满堂。不知道奶奶在教孙女吹起这咚咚喹时,是否会记得起自己当年的青涩模样。令人遗憾的是,过去那群山中此起彼伏的婉转曲调,现在已再难寻觅。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