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张勇:不忘初心 用双脚走遍梵山乌水间

时间:2020-03-20 15:29:00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张勇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为什么要扑下身子走基层?因为,对于一个新闻记者而言,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走基层,接“地气”,以群众为师,这亦是浸润在铜仁日报这张报纸基因里的传统!我与我的同事们始终认为,不接“天线”和“地气”,记者就没有灵气,不接“地气”,报道就没有生气。

      实践告诉我,如果只是跑机关、泡会议、逛网络、编材料,就会离生活、离群众、离实际越来越远。长期如此,作风的漂浮必然带来文风的呆板,没有基层的生动细节,缺乏群众的鲜活语言,我们的新闻作品就不可能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度认知,我始终怀揣一颗感恩的心行走在梵山乌水之间,全市172个乡镇(街道),我因为采访需要已跑了160多个,所见所闻丰富了我的新闻报道领域,拓展了我的观察视角,完善了我的人生旅程,提高了我的综合素养,等等。

      “你看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纸上;你看不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 长期扎根在基层采访,使我逐步养成了“深入第一线,贴近采访对象”的执业思维与习惯。当记者时,我每年保持有200天左右在基层采访,进一步加深了对乌江特色生态经济走廊、玉(屏)铜(仁)松(桃)新型工业带、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铜仁与成渝经济圈关系、铜仁与珠三角及泛珠三角的市场、铜仁与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等的调查与探析,尤其对黔东民族文化、铜仁文化旅游产业、武陵山生态示范区、乌江山峡文化旅游、铜仁生态茶产业、铜仁区域经济等有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和特别的视角,采写刊发了一大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度报道,如被《人民日报》刊发的人物通讯《乌江岸边的绿色梦》,被《光明日报》采用的《田沛发:身患绝症仍为家乡建设奔波》,特稿《南长城撩开神秘面纱》被全国多家新闻媒体采用,其中,被贵州日报等地级以上刊发的《黔渝联袂整体开发乌江山峡旅游》《大学生村官张阳:投进大山的环抱》《风起梵净山》《铜仁茶叶的荣耀与尴尬》《常永发:苦心撑起一所山村小学》《万江村民组调查》《从德江打工经济解读劳务输出课题》《铜仁旅游产品:何日山花灿烂》、《让山里娃与梦想齐飞》《沿河空心李“一路欢歌”出山门》《绿染高石坎》《杜鹃花开高石坎》《认识铜仁,从梵净山开始》《当梵净山遇见佛顶山》等多篇新闻作品,多次获得了贵州省报刊审读小组专家们的肯定,亦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和好评。这些带着基层泥土芬芳的新闻作品,先后获得贵州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好新闻奖、宣传贵州精神文明好作品奖、贵州日报社评好稿奖、首届贵州日报通讯员作品奖、铜仁优秀社科奖60多次,并出版了13万字的个人新闻通讯作品集《感念这方热土》,策划、主编全国首部村级护林员纪实作品集《林海恋歌》,主编首届铜仁市十大杰出青年事迹汇编《青春放歌》等书籍。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多年来,我始终遵照上级党委及宣传部们和铜仁日报党组对新闻报道“三贴近”的要求,长期坚持深入一线,用最踏实的作风、最真诚的情感、最真实的笔调,多次独立完成和参加铜仁日报社重要的新闻采访策划活动,主要有《关注贵州旅发大会》《走进乌江生态经济走廊》《实践科学发展推进六个跨越》《铜仁高速公路纪行》《水润铜仁》《读城记》《聚焦铜仁生态茶产业》《走乡村看灾后重建》《记者走乡村》《走近“新铜仁人”》《记者回乡见闻录》《聚焦铜仁农特产品》《黔东革命老区行》《救助苗家女童刘燕》《红旗漫卷黔东》《走边城看边贸》《黔东非物质文化探秘》《加强黔渝区域合作 发展乌江山峡通道经济》《溯源沅水》《走进“7.4”洪灾第一现场》等大型新闻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党报新闻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从梵净山麓到乌江河畔,从土家山乡到苗乡侗寨,从机声隆隆的工厂到书声琅琅的校园......冬去春来,我怀揣一颗感恩的心不断前行在采访路上,常被自己的采访对象所感动,他们在平凡中见真情,在平凡中见精神,在平凡中见伟大!这点微不足道的成果,正是我以“基层为课堂,群众为老师”获得的回报,我将以父老乡亲的关爱为不竭的原动力,以更踏实的作风,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以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自觉的行动,投身到活动中,让基层意识、群众观点刻在心里、融入血液,并忠诚践行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走基层,不但通过接“天线”、接“地气”锤炼了我的新闻理想,而且获净化了自己的灵魂,为职业的荣光与使命自豪,对当初放弃公务员后选择当记者无怨无悔!心存感恩,我始终坚信滴水穿石、天道酬勤与善有善报,亦始终坚信“恒心者,有未来”。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当组织先后把“贵州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首届地市报优秀记者”“首届铜仁市十大杰出青年”“贵州最美新闻人”等荣誉称号授予我时,我始终心怀忐忑,惴惴不安,唯有更加踏实工作。我深知,这不是个人荣誉,而是组织对铜仁日报社这支优秀队伍的褒奖。我只是其中一份子,如同一块粗糙的、微不足道的铺路石。我心甘情愿为报社跨域发展尽心尽力,亦为新闻理想、新闻事业和铜仁同步小康尽献绵薄之力。
   
      新闻工作是干什么的?怎样做好新闻工作?谁来评判新闻工作?面对“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 这系列时代命题,需要每个新闻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用实践来求解,用真情来回答。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每个优秀记者就是主流价值的诠释者、优质报道的提供者、职业伦理的坚守者、社会分化的弥合者。当今,新兴媒体异军突起,信息呈现海量倍增,读者价值取向多元化等新的传播生态,新闻报道到已由过去仅仅“告诉读者发生了”,切换到“新闻将影响到读者什么”的轨迹上,这对新闻媒体特别是地市党报提出更高的要求,亟待新闻记者在贴近性与地域特色方面下足功夫,深入到基层的采访第一现场,通过精耕细作采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为群众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新闻工作,贵在速度;新闻工作,贵在创新;新闻工作,贵在务实!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这是新闻工作本质属性的要求;到基层去,亦是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一把钥匙!只有深入,才能挖掘新闻事实,抵达新闻真相,写出有温度、有思想、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为群众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新闻系统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必须的,也是持久的,每个新闻记者应该审视自己:走基层,是蜻蜓点水,还是真正沉到下面?是走马观花,还是带着真情融入其中?我认为,就采编工作而言,唯有深入才能生动感人,唯有深入才能深刻透彻,唯有深入才能使新闻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区”,无数优秀记者的行动有力地证明了:作为一名记者,只有走进广阔的社会大天地,才能有大作为;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进心间,才能真正担当起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只有让基层百姓成为媒体的主角,才能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闻记者走基层,我的理解就是不断的采访加调研,近距离接触自己的采访对象,深刻认识脚下的土地,把喔经济社会的发展脉膊!我深知,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有“将军的头脑,士兵的腿”,因此,我始终不忘初心,从今要以更加积极的工作姿态,与全市新闻战线的战友们携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用心、用情与用力采写出鲜活生动的新闻作品,甘当党和政府连接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为铜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早日实现同步小康,奉献一个新闻记者应尽的绵薄之力。
    
      心存谢意,无怨无悔的我坚守新闻理想!
    
      胸怀感恩,不忘初心的我选择了再出发……
(作者为铜仁日报社编委、编辑部主任)

责任编辑
标签人物特写    
0

张勇:不忘初心 用双脚走遍梵山乌水间

时间:2020-03-20 15:29:00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张勇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为什么要扑下身子走基层?因为,对于一个新闻记者而言,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走基层,接“地气”,以群众为师,这亦是浸润在铜仁日报这张报纸基因里的传统!我与我的同事们始终认为,不接“天线”和“地气”,记者就没有灵气,不接“地气”,报道就没有生气。

      实践告诉我,如果只是跑机关、泡会议、逛网络、编材料,就会离生活、离群众、离实际越来越远。长期如此,作风的漂浮必然带来文风的呆板,没有基层的生动细节,缺乏群众的鲜活语言,我们的新闻作品就不可能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度认知,我始终怀揣一颗感恩的心行走在梵山乌水之间,全市172个乡镇(街道),我因为采访需要已跑了160多个,所见所闻丰富了我的新闻报道领域,拓展了我的观察视角,完善了我的人生旅程,提高了我的综合素养,等等。

      “你看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纸上;你看不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 长期扎根在基层采访,使我逐步养成了“深入第一线,贴近采访对象”的执业思维与习惯。当记者时,我每年保持有200天左右在基层采访,进一步加深了对乌江特色生态经济走廊、玉(屏)铜(仁)松(桃)新型工业带、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铜仁与成渝经济圈关系、铜仁与珠三角及泛珠三角的市场、铜仁与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等的调查与探析,尤其对黔东民族文化、铜仁文化旅游产业、武陵山生态示范区、乌江山峡文化旅游、铜仁生态茶产业、铜仁区域经济等有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和特别的视角,采写刊发了一大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度报道,如被《人民日报》刊发的人物通讯《乌江岸边的绿色梦》,被《光明日报》采用的《田沛发:身患绝症仍为家乡建设奔波》,特稿《南长城撩开神秘面纱》被全国多家新闻媒体采用,其中,被贵州日报等地级以上刊发的《黔渝联袂整体开发乌江山峡旅游》《大学生村官张阳:投进大山的环抱》《风起梵净山》《铜仁茶叶的荣耀与尴尬》《常永发:苦心撑起一所山村小学》《万江村民组调查》《从德江打工经济解读劳务输出课题》《铜仁旅游产品:何日山花灿烂》、《让山里娃与梦想齐飞》《沿河空心李“一路欢歌”出山门》《绿染高石坎》《杜鹃花开高石坎》《认识铜仁,从梵净山开始》《当梵净山遇见佛顶山》等多篇新闻作品,多次获得了贵州省报刊审读小组专家们的肯定,亦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和好评。这些带着基层泥土芬芳的新闻作品,先后获得贵州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好新闻奖、宣传贵州精神文明好作品奖、贵州日报社评好稿奖、首届贵州日报通讯员作品奖、铜仁优秀社科奖60多次,并出版了13万字的个人新闻通讯作品集《感念这方热土》,策划、主编全国首部村级护林员纪实作品集《林海恋歌》,主编首届铜仁市十大杰出青年事迹汇编《青春放歌》等书籍。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多年来,我始终遵照上级党委及宣传部们和铜仁日报党组对新闻报道“三贴近”的要求,长期坚持深入一线,用最踏实的作风、最真诚的情感、最真实的笔调,多次独立完成和参加铜仁日报社重要的新闻采访策划活动,主要有《关注贵州旅发大会》《走进乌江生态经济走廊》《实践科学发展推进六个跨越》《铜仁高速公路纪行》《水润铜仁》《读城记》《聚焦铜仁生态茶产业》《走乡村看灾后重建》《记者走乡村》《走近“新铜仁人”》《记者回乡见闻录》《聚焦铜仁农特产品》《黔东革命老区行》《救助苗家女童刘燕》《红旗漫卷黔东》《走边城看边贸》《黔东非物质文化探秘》《加强黔渝区域合作 发展乌江山峡通道经济》《溯源沅水》《走进“7.4”洪灾第一现场》等大型新闻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党报新闻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从梵净山麓到乌江河畔,从土家山乡到苗乡侗寨,从机声隆隆的工厂到书声琅琅的校园......冬去春来,我怀揣一颗感恩的心不断前行在采访路上,常被自己的采访对象所感动,他们在平凡中见真情,在平凡中见精神,在平凡中见伟大!这点微不足道的成果,正是我以“基层为课堂,群众为老师”获得的回报,我将以父老乡亲的关爱为不竭的原动力,以更踏实的作风,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以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自觉的行动,投身到活动中,让基层意识、群众观点刻在心里、融入血液,并忠诚践行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走基层,不但通过接“天线”、接“地气”锤炼了我的新闻理想,而且获净化了自己的灵魂,为职业的荣光与使命自豪,对当初放弃公务员后选择当记者无怨无悔!心存感恩,我始终坚信滴水穿石、天道酬勤与善有善报,亦始终坚信“恒心者,有未来”。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当组织先后把“贵州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首届地市报优秀记者”“首届铜仁市十大杰出青年”“贵州最美新闻人”等荣誉称号授予我时,我始终心怀忐忑,惴惴不安,唯有更加踏实工作。我深知,这不是个人荣誉,而是组织对铜仁日报社这支优秀队伍的褒奖。我只是其中一份子,如同一块粗糙的、微不足道的铺路石。我心甘情愿为报社跨域发展尽心尽力,亦为新闻理想、新闻事业和铜仁同步小康尽献绵薄之力。
   
      新闻工作是干什么的?怎样做好新闻工作?谁来评判新闻工作?面对“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 这系列时代命题,需要每个新闻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用实践来求解,用真情来回答。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每个优秀记者就是主流价值的诠释者、优质报道的提供者、职业伦理的坚守者、社会分化的弥合者。当今,新兴媒体异军突起,信息呈现海量倍增,读者价值取向多元化等新的传播生态,新闻报道到已由过去仅仅“告诉读者发生了”,切换到“新闻将影响到读者什么”的轨迹上,这对新闻媒体特别是地市党报提出更高的要求,亟待新闻记者在贴近性与地域特色方面下足功夫,深入到基层的采访第一现场,通过精耕细作采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为群众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新闻工作,贵在速度;新闻工作,贵在创新;新闻工作,贵在务实!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这是新闻工作本质属性的要求;到基层去,亦是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一把钥匙!只有深入,才能挖掘新闻事实,抵达新闻真相,写出有温度、有思想、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为群众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新闻系统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必须的,也是持久的,每个新闻记者应该审视自己:走基层,是蜻蜓点水,还是真正沉到下面?是走马观花,还是带着真情融入其中?我认为,就采编工作而言,唯有深入才能生动感人,唯有深入才能深刻透彻,唯有深入才能使新闻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区”,无数优秀记者的行动有力地证明了:作为一名记者,只有走进广阔的社会大天地,才能有大作为;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进心间,才能真正担当起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只有让基层百姓成为媒体的主角,才能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闻记者走基层,我的理解就是不断的采访加调研,近距离接触自己的采访对象,深刻认识脚下的土地,把喔经济社会的发展脉膊!我深知,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有“将军的头脑,士兵的腿”,因此,我始终不忘初心,从今要以更加积极的工作姿态,与全市新闻战线的战友们携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用心、用情与用力采写出鲜活生动的新闻作品,甘当党和政府连接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为铜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早日实现同步小康,奉献一个新闻记者应尽的绵薄之力。
    
      心存谢意,无怨无悔的我坚守新闻理想!
    
      胸怀感恩,不忘初心的我选择了再出发……
(作者为铜仁日报社编委、编辑部主任)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