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女儿会”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时间:2020-03-20 15:29:00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一、表现形式 
  
    女儿会作为一种奇特的婚俗,其表现形式也较为奇特。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即以经贸为借口的求偶行为,以对歌为媒介的恋情交流和以过月半为由的情人幽会。 

     1、以经贸为借口的求偶行为 

     以经贸为掩体,寻找意中人,是女儿会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镇来赶女儿会。特别是一群群姑娘、媳妇更为积极。她们一个个笑脸盈盈、满面春风,头缠印花拆叠巾,身穿红绿花边衣。为了逗人起眼,还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都穿上,把长的穿在里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呈阶梯形,俗称“三叠水”,也称“节节高”。还戴上最漂亮的金银首饰。把自己打扮得宛若山中凤凰、人间仙子一般。她们有的背着花背篓,有的提着竹篮,带上当归、黄连等中草药,或是自产的水果、自织的袜底、头巾等。她们把药材、水果和织品摆在集市上,通过卖东西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一些青年后生或中年男子,也无不把自己打扮得明亮好看,显出青春健壮、英俊有生气和活力。他们头缠帕子,身穿白色对襟,足登白底青布鞋,三五成群,邀约去赶女儿会。来到乡场,他们的眼睛放着炽热的光芒,在一排排摆山货的姑娘身上扫来扫去,他们是在目择自己的意中人。 
    女儿们以卖东西为名,坐在金竹背篓上,装出一副俨然作生意的样子。她们以卖东西为由,也在人群中搜寻自己的目标。女儿、男娃双方都“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寻找意中人。一旦男娃看中了哪个妹子,就凑拢去搭讪:“妹子的花鞋绣得好标致哟!” 
    妹子则可找出很多话来说,如用一句常话回答:“养女不识花,不如莫养她!”显出不愠不火,不褒不贬,可退可进的雍容大度。 
    男娃便进一步把话题转到买东西上。妹子既使心中有意,也要把价格有意抬高,以表明自己的身价,同时也试探男娃的心态。男娃也故意揶揄地还价:“么子好货嘛,那么漫天要价?”接着便一一数落东西的生产情况、质量优劣,指出应降价的理由,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聪明,让妹子从中检测男娃的人品和能力。但如果妹子觉得对方不是自己的意中人,便把货物的价格着意抬高。此时,男娃便知自己不是她的意中人,很识趣的走开。如果妹子觉得满意,就把价格一步步降低,直到双方都能接受为止。至此,也就是女方初步同意相爱了。 
    在石灰窑,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后生爱上卖梨姑娘的有趣故事。说某后生在女儿会上相中了一个正在卖梨的姑娘,便上前打招呼:“哎,妹子,这梨子好多钱一个?”妹子抿嘴一笑,便知来者有意。于是双方讲起价来。后生说:“好妹子,这梨子是金坨坨还是银坨坨?要价这么高!”妹子毫不马虎:“我说这位大哥哎,要的是价,还的是钱,你知道一年梨树长多高?一树梨子结多少?我费的功夫有多大,你还嫌价码高?”就这样一要一还,斗着智慧,探着深浅。后来姑娘果然把价格降到很低,后生便赶忙把梨子全买下。后生背上梨子,妹子也跟着后生离开了集市。后来他们对歌传情,互订终身,成为伴侣。
      
    2、以对歌为媒介的恋情交流
    
   女儿会的另一表现形式,则是以歌为媒,传递男女双方心仪。但也可以说是在经贸寻情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情感深化。其表现方式是,当男女双方在集市上达成恋爱“协议”后,他们便成双成对走出集镇,来到树林边、阴坡处、小河边或竹林里等幽静的地方(俗称赶“边边会”),以歌为媒,进一步加深恋情。
    如:妹子放开嗓子先唱:
  天上彩云追彩云,地上旋风绕竹林。
    风大绕动斑竹笋,歌儿唱动姐儿心,
  五句子歌儿当媒人。
    男娃接着唱:
  莫把山歌不值钱,山歌还是巧姻缘。
  姻缘原是山歌起,没有山歌不团圆,
  山歌一唱就团圆。
    以上算是开台歌,接下来就是一问一答,有试探、逗情,以加深感情。如:
    女:哥爱妹来妹爱哥,有心交情心莫多。
    要做蜡烛一条心,莫学葛藤牵满坡。
    男:郎有心来姐有心,哪怕高山水又深。
    山高自有人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有时,也有男方开头先唱的。如:
    男:隔河望到竹叶青,郎想过河水又深。
    抛个岩头试深浅,唱个歌儿试姐心。
    女方就会对唱道:
  挨哥坐,对哥说,绕天绕地问情哥:
  穿的鞋子有多大,做双鞋子送给你,
  许你不再打赤脚。 
    当女儿唱到做鞋歌时,就是同意嫁给他了。 
    在女儿会上,坠入爱河的男女青年总有对不完的歌,从《望郎歌》、《一根竹子巅达巅》、《一对八哥朝南飞》到《十爱》、《十想》、《十二月》……以歌为媒,互订终身,并互送定情物。男送女的有戒指、象牙梳、绣花针之类,女送男的有布鞋、绣花袜底或刺绣荷包…… 
    接下来便是男女互通家庭身世,倾诉爱慕之情,到太阳落山才依依不舍地各自回家。
 
    3、以过月半为由的情人幽会 

    情人幽会,多指已婚男女赶女儿会的一种表现形式。 
    恩施有句俗话,叫做“年小月半大”。“月半”节常指农历7月12,因此,女儿会与“月半”节正好是同一天。 
    在恩施农村,“月半”节要祭祀亡人和接姑娘回娘家“坐七月”。7月12日是亡人节,各家各户买回香烛纸钱,将烧纸叠成1.2厘米厚,用大白纸包好,密封成四棱四角的“包袱”,正中写上“敬献×祖×氏讳××老大人收”。至晚,于家门前烧化,让故亡的祖宗列位和孤坟野鬼、地盘列主前来收用。祭亡人,过月半,往往成为多情女子幽会情人的幌子,尤其是已婚妇女,如有旧情人,往往借回妈屋过月半之机与情人见面。 
    “回娘家”恩施人叫“回妈屋”。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受到扼制,婚嫁全由父母包办、媒妁之言来确定,无端拆散了许多有情人而不能终成眷属。更有甚者,有的父母只看重夫家的聘礼,根本不顾女婿是瞎子还是跛子,女儿只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造成许多悲剧性的婚姻苦果。正如一首五句子歌唱道:

    油菜花开一片黄,嫁到婆家骂爹娘。
    你贪钱财害了我,丈夫头发白如霜,
    能做爹爹难做郎。
    还有一首歌更直接喊出了女性的愤恨:
    月儿弯弯一把梳,冤家不爱亲丈夫。
    只盼丈夫早些死,飞出牢笼把郎呼…… 
    在对现实不满婚姻无奈的情况下,她们做出大胆的选择,借每年7月12日回娘家过月半之机相约与自己的情人见面,衍生出一种“回娘家”、会情人的特定文化现象。7月12这天,有情之人或在女儿会上,互诉衷肠,或到林边溪旁秘密幽会,以慰相思之情。在大山顶,每逢5月初3或7月初9,情人可以无拘无束在一起做生意、吃饭、睡觉。山上密林里、苞谷地里,讲究的搭个棚,不讲究的可以随地发生性行为。
    久而久之,此举似被社会默认,进而成习,女儿会便成为旷男怨女幽会偷情的日子。据史志载:“土司地处万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便是其真实写照。在女儿会的故乡,现年75岁的单老说,女儿会其实就是“野老公会”、“邀妹会”。84岁的蒋老说,7月12是“皮绊会”。当地老百姓说是过去男女相好的日子。石××还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女儿会这天,父母对女儿、丈夫对妻子是比较放宽的,可以公开与旧情人接触。父母这天借故走亲戚过“月半”去了,专门不在家,让女儿的情人来约见。姑娘有意说:“你莫来,我爹妈不在家。”男子听出话中有话,意思是父母都走人家去了,可以来。进得屋来,男子与女子打情骂悄,女子这天一般不系裤带。女子就说:“你莫贱(打闹、拉扯之意),我裤腰带都没系。”男子心领神会,于是与女子“亲热”起来。这一现象在《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中亦可得到印证:“……其处女与人私通者,父母知而不禁,反以为人爱其美。”

    二、表现特征 
    
    女儿会的表现形式是以男女爱情为支撑的,即以一个“情”字作为女儿会的主线。它的形式即为情感的表现形式,它的特征也是以情感行为为特征的。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约定俗成的群体性
      
    赶“女儿会”的男女青年,虽然均属个人行为,但它是在约定俗成下的多个人行为,因而带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如赶石灰窑女儿会,除石灰窑本土的人群外,在恩施州还涉及到毗邻的鹤峰、宣恩、建始诸县,更有远的还包括湖南、山西、广州等地方的“远客”。
      
    大山顶女儿会场期一样盛况非常,不仅本州相邻的利川、建始、宣恩的“生意人”常来常往,连重庆的巫山、奉节、云阳的客人也不约而来,更有远在陕西、山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的客人,也不惜千里之遥来赶女儿会,其范围之广可见一斑。诚如石灰窑老人回忆说:赶女儿会那天,人山人海,连河里的水都喝断流哒。诚然,去赶会的客商并非全都是寻找意中人的,但也得承认有不在少数的人,是冲着赶“风流场”去的,否则女儿会,就没有另一别称“风流场”了。
      
    2、异性求偶的目的性
    
    参加赶女儿会的青年男女,如前所述,他(她)们所谓在集市上兜售药材、山货及手工绣品,男女间俨然讨价还价,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很明显,其目的就是寻觅中意的配偶(或说性伙伴)。在所谓喊价还价作生意是如此,在情歌互答互逗中更不加掩饰地表现了求偶的目的。在情人幽会中,仿佛不是在求偶(因男女双方都已婚娶),而是不顾一切地追寻、找回曾被迫分离的性伙伴,通过“回妈屋”的合法时机,与旧情人幽会,借以弥补双方情感上的创伤。在大山顶女儿会场期,还公开允许与旧情人合伙做生意(卖小吃),晚上还允许搭棚居宿。勿庸说,幽会也好,公开居宿也好,在求偶的目的性上,比之前面经商为媒、唱歌为媒来,它表现得更直率、更强烈。
      
    3、自由婚恋的开放性
    
    土家族自古在婚姻上是很自由、很开放的。因改土归流后,强制推行封建礼教的包办婚姻,扼制了土家人的自由婚恋的习俗。这种被压抑的心里,一旦遇上女儿会这天然良机,其原有的自由择偶意识,便会自然地释放出来,表现出极为地大胆、公开、泼辣和炽烈。从另一角度讲,石灰窑、大山顶都是在1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地,无论是这里的原住居民和后迁来的客户,无论其环境如何恶劣(石灰窑当初还处于挽草为记的蛮荒时期),但人的生命意识之一的性饥渴和稍后的传宗意识,是不会因自然压迫或社会压迫而消失,相反,这种生命意识的本能还会表现得更强烈、更积极。因而在女儿会上,他们不论是借谈生意也好,情歌互答也好,还是幽会偷情也好,那种求爱的欲望就表现得十分直率、大胆,毫无丁点儿的虚饰和作态,完全没有如汉民族在封建礼教的训导下,表现出的“男女授受不亲”。而是纵情地爱我所爱,即便面对“野老公会”、“皮绊会”等舆论的贬斥也在所不顾。
      
    4、情感表达的自律性
    
    情感表达的自律性,主要表现在对女儿会约定俗成的时间和空间(场地)上的自觉遵守。换言之,在时间上,除了石灰窑的7月12,大山顶的5月初3和7月初9,在空间上,除了石灰窑、大山顶之外(以后女儿会迁徙进城不在此列),所有赶女儿会的人及其所作的一切寻情、求爱等“放肆”行为,在其它时间、其它场合是决不允许的,同样有着并非明文规定的道德自律。 

    
责任编辑
标签人物名录    
0

“女儿会”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时间:2020-03-20 15:29:00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一、表现形式 
  
    女儿会作为一种奇特的婚俗,其表现形式也较为奇特。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即以经贸为借口的求偶行为,以对歌为媒介的恋情交流和以过月半为由的情人幽会。 

     1、以经贸为借口的求偶行为 

     以经贸为掩体,寻找意中人,是女儿会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镇来赶女儿会。特别是一群群姑娘、媳妇更为积极。她们一个个笑脸盈盈、满面春风,头缠印花拆叠巾,身穿红绿花边衣。为了逗人起眼,还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都穿上,把长的穿在里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呈阶梯形,俗称“三叠水”,也称“节节高”。还戴上最漂亮的金银首饰。把自己打扮得宛若山中凤凰、人间仙子一般。她们有的背着花背篓,有的提着竹篮,带上当归、黄连等中草药,或是自产的水果、自织的袜底、头巾等。她们把药材、水果和织品摆在集市上,通过卖东西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一些青年后生或中年男子,也无不把自己打扮得明亮好看,显出青春健壮、英俊有生气和活力。他们头缠帕子,身穿白色对襟,足登白底青布鞋,三五成群,邀约去赶女儿会。来到乡场,他们的眼睛放着炽热的光芒,在一排排摆山货的姑娘身上扫来扫去,他们是在目择自己的意中人。 
    女儿们以卖东西为名,坐在金竹背篓上,装出一副俨然作生意的样子。她们以卖东西为由,也在人群中搜寻自己的目标。女儿、男娃双方都“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寻找意中人。一旦男娃看中了哪个妹子,就凑拢去搭讪:“妹子的花鞋绣得好标致哟!” 
    妹子则可找出很多话来说,如用一句常话回答:“养女不识花,不如莫养她!”显出不愠不火,不褒不贬,可退可进的雍容大度。 
    男娃便进一步把话题转到买东西上。妹子既使心中有意,也要把价格有意抬高,以表明自己的身价,同时也试探男娃的心态。男娃也故意揶揄地还价:“么子好货嘛,那么漫天要价?”接着便一一数落东西的生产情况、质量优劣,指出应降价的理由,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聪明,让妹子从中检测男娃的人品和能力。但如果妹子觉得对方不是自己的意中人,便把货物的价格着意抬高。此时,男娃便知自己不是她的意中人,很识趣的走开。如果妹子觉得满意,就把价格一步步降低,直到双方都能接受为止。至此,也就是女方初步同意相爱了。 
    在石灰窑,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后生爱上卖梨姑娘的有趣故事。说某后生在女儿会上相中了一个正在卖梨的姑娘,便上前打招呼:“哎,妹子,这梨子好多钱一个?”妹子抿嘴一笑,便知来者有意。于是双方讲起价来。后生说:“好妹子,这梨子是金坨坨还是银坨坨?要价这么高!”妹子毫不马虎:“我说这位大哥哎,要的是价,还的是钱,你知道一年梨树长多高?一树梨子结多少?我费的功夫有多大,你还嫌价码高?”就这样一要一还,斗着智慧,探着深浅。后来姑娘果然把价格降到很低,后生便赶忙把梨子全买下。后生背上梨子,妹子也跟着后生离开了集市。后来他们对歌传情,互订终身,成为伴侣。
      
    2、以对歌为媒介的恋情交流
    
   女儿会的另一表现形式,则是以歌为媒,传递男女双方心仪。但也可以说是在经贸寻情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情感深化。其表现方式是,当男女双方在集市上达成恋爱“协议”后,他们便成双成对走出集镇,来到树林边、阴坡处、小河边或竹林里等幽静的地方(俗称赶“边边会”),以歌为媒,进一步加深恋情。
    如:妹子放开嗓子先唱:
  天上彩云追彩云,地上旋风绕竹林。
    风大绕动斑竹笋,歌儿唱动姐儿心,
  五句子歌儿当媒人。
    男娃接着唱:
  莫把山歌不值钱,山歌还是巧姻缘。
  姻缘原是山歌起,没有山歌不团圆,
  山歌一唱就团圆。
    以上算是开台歌,接下来就是一问一答,有试探、逗情,以加深感情。如:
    女:哥爱妹来妹爱哥,有心交情心莫多。
    要做蜡烛一条心,莫学葛藤牵满坡。
    男:郎有心来姐有心,哪怕高山水又深。
    山高自有人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有时,也有男方开头先唱的。如:
    男:隔河望到竹叶青,郎想过河水又深。
    抛个岩头试深浅,唱个歌儿试姐心。
    女方就会对唱道:
  挨哥坐,对哥说,绕天绕地问情哥:
  穿的鞋子有多大,做双鞋子送给你,
  许你不再打赤脚。 
    当女儿唱到做鞋歌时,就是同意嫁给他了。 
    在女儿会上,坠入爱河的男女青年总有对不完的歌,从《望郎歌》、《一根竹子巅达巅》、《一对八哥朝南飞》到《十爱》、《十想》、《十二月》……以歌为媒,互订终身,并互送定情物。男送女的有戒指、象牙梳、绣花针之类,女送男的有布鞋、绣花袜底或刺绣荷包…… 
    接下来便是男女互通家庭身世,倾诉爱慕之情,到太阳落山才依依不舍地各自回家。
 
    3、以过月半为由的情人幽会 

    情人幽会,多指已婚男女赶女儿会的一种表现形式。 
    恩施有句俗话,叫做“年小月半大”。“月半”节常指农历7月12,因此,女儿会与“月半”节正好是同一天。 
    在恩施农村,“月半”节要祭祀亡人和接姑娘回娘家“坐七月”。7月12日是亡人节,各家各户买回香烛纸钱,将烧纸叠成1.2厘米厚,用大白纸包好,密封成四棱四角的“包袱”,正中写上“敬献×祖×氏讳××老大人收”。至晚,于家门前烧化,让故亡的祖宗列位和孤坟野鬼、地盘列主前来收用。祭亡人,过月半,往往成为多情女子幽会情人的幌子,尤其是已婚妇女,如有旧情人,往往借回妈屋过月半之机与情人见面。 
    “回娘家”恩施人叫“回妈屋”。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受到扼制,婚嫁全由父母包办、媒妁之言来确定,无端拆散了许多有情人而不能终成眷属。更有甚者,有的父母只看重夫家的聘礼,根本不顾女婿是瞎子还是跛子,女儿只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造成许多悲剧性的婚姻苦果。正如一首五句子歌唱道:

    油菜花开一片黄,嫁到婆家骂爹娘。
    你贪钱财害了我,丈夫头发白如霜,
    能做爹爹难做郎。
    还有一首歌更直接喊出了女性的愤恨:
    月儿弯弯一把梳,冤家不爱亲丈夫。
    只盼丈夫早些死,飞出牢笼把郎呼…… 
    在对现实不满婚姻无奈的情况下,她们做出大胆的选择,借每年7月12日回娘家过月半之机相约与自己的情人见面,衍生出一种“回娘家”、会情人的特定文化现象。7月12这天,有情之人或在女儿会上,互诉衷肠,或到林边溪旁秘密幽会,以慰相思之情。在大山顶,每逢5月初3或7月初9,情人可以无拘无束在一起做生意、吃饭、睡觉。山上密林里、苞谷地里,讲究的搭个棚,不讲究的可以随地发生性行为。
    久而久之,此举似被社会默认,进而成习,女儿会便成为旷男怨女幽会偷情的日子。据史志载:“土司地处万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便是其真实写照。在女儿会的故乡,现年75岁的单老说,女儿会其实就是“野老公会”、“邀妹会”。84岁的蒋老说,7月12是“皮绊会”。当地老百姓说是过去男女相好的日子。石××还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女儿会这天,父母对女儿、丈夫对妻子是比较放宽的,可以公开与旧情人接触。父母这天借故走亲戚过“月半”去了,专门不在家,让女儿的情人来约见。姑娘有意说:“你莫来,我爹妈不在家。”男子听出话中有话,意思是父母都走人家去了,可以来。进得屋来,男子与女子打情骂悄,女子这天一般不系裤带。女子就说:“你莫贱(打闹、拉扯之意),我裤腰带都没系。”男子心领神会,于是与女子“亲热”起来。这一现象在《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中亦可得到印证:“……其处女与人私通者,父母知而不禁,反以为人爱其美。”

    二、表现特征 
    
    女儿会的表现形式是以男女爱情为支撑的,即以一个“情”字作为女儿会的主线。它的形式即为情感的表现形式,它的特征也是以情感行为为特征的。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约定俗成的群体性
      
    赶“女儿会”的男女青年,虽然均属个人行为,但它是在约定俗成下的多个人行为,因而带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如赶石灰窑女儿会,除石灰窑本土的人群外,在恩施州还涉及到毗邻的鹤峰、宣恩、建始诸县,更有远的还包括湖南、山西、广州等地方的“远客”。
      
    大山顶女儿会场期一样盛况非常,不仅本州相邻的利川、建始、宣恩的“生意人”常来常往,连重庆的巫山、奉节、云阳的客人也不约而来,更有远在陕西、山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的客人,也不惜千里之遥来赶女儿会,其范围之广可见一斑。诚如石灰窑老人回忆说:赶女儿会那天,人山人海,连河里的水都喝断流哒。诚然,去赶会的客商并非全都是寻找意中人的,但也得承认有不在少数的人,是冲着赶“风流场”去的,否则女儿会,就没有另一别称“风流场”了。
      
    2、异性求偶的目的性
    
    参加赶女儿会的青年男女,如前所述,他(她)们所谓在集市上兜售药材、山货及手工绣品,男女间俨然讨价还价,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很明显,其目的就是寻觅中意的配偶(或说性伙伴)。在所谓喊价还价作生意是如此,在情歌互答互逗中更不加掩饰地表现了求偶的目的。在情人幽会中,仿佛不是在求偶(因男女双方都已婚娶),而是不顾一切地追寻、找回曾被迫分离的性伙伴,通过“回妈屋”的合法时机,与旧情人幽会,借以弥补双方情感上的创伤。在大山顶女儿会场期,还公开允许与旧情人合伙做生意(卖小吃),晚上还允许搭棚居宿。勿庸说,幽会也好,公开居宿也好,在求偶的目的性上,比之前面经商为媒、唱歌为媒来,它表现得更直率、更强烈。
      
    3、自由婚恋的开放性
    
    土家族自古在婚姻上是很自由、很开放的。因改土归流后,强制推行封建礼教的包办婚姻,扼制了土家人的自由婚恋的习俗。这种被压抑的心里,一旦遇上女儿会这天然良机,其原有的自由择偶意识,便会自然地释放出来,表现出极为地大胆、公开、泼辣和炽烈。从另一角度讲,石灰窑、大山顶都是在1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地,无论是这里的原住居民和后迁来的客户,无论其环境如何恶劣(石灰窑当初还处于挽草为记的蛮荒时期),但人的生命意识之一的性饥渴和稍后的传宗意识,是不会因自然压迫或社会压迫而消失,相反,这种生命意识的本能还会表现得更强烈、更积极。因而在女儿会上,他们不论是借谈生意也好,情歌互答也好,还是幽会偷情也好,那种求爱的欲望就表现得十分直率、大胆,毫无丁点儿的虚饰和作态,完全没有如汉民族在封建礼教的训导下,表现出的“男女授受不亲”。而是纵情地爱我所爱,即便面对“野老公会”、“皮绊会”等舆论的贬斥也在所不顾。
      
    4、情感表达的自律性
    
    情感表达的自律性,主要表现在对女儿会约定俗成的时间和空间(场地)上的自觉遵守。换言之,在时间上,除了石灰窑的7月12,大山顶的5月初3和7月初9,在空间上,除了石灰窑、大山顶之外(以后女儿会迁徙进城不在此列),所有赶女儿会的人及其所作的一切寻情、求爱等“放肆”行为,在其它时间、其它场合是决不允许的,同样有着并非明文规定的道德自律。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