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谭继文 抱朴含真石头梦

时间:2020-03-20 15:29:00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访国家一级美术师、“平行皴”石头画创始人谭继文

                       作者:李姝信息来源:中国航空

    “山里人干嘛要住在山里啊?因为他们是神仙的后代”,老电影《那山那人那狗》里这句经典台词,朴实温情、耐人寻味。谭继文便是这样一位来自大山深处的“神仙”画家,他从家乡的页岩裂纹中受到启发,经过几十年艰辛求索、勤学苦练,首创了“平行皴”画石技法,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画增添了一种全新的笔墨语言。

    1952年阳春三月,谭继文出生于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陶家坝。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童年,和小伙伴们一起放牛、避雨、唱儿歌、筑沙堡的经历,一直是他难忘的记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石头和乡亲们津津乐道的传说:石头是有生命的,不仅会长大,夜里还会说话,有的还能成仙,鹅卵石是天鸡下的蛋等。每逢陪妈妈到长江边洗衣服,他总爱在沙滩上拣些五颜六色、晶莹剔透的鹅卵石(当地俗称“石宝”),塞满衣服口袋,回家慢慢赏玩。平时,他还经常做一些有关石宝的梦。有天,他梦见沙滩上空响起一阵仙乐,飘来朵朵祥云,一群拖着长长尾巴、身披五彩霞衣的天鸡翩然降落。他急忙猫腰走近,想看个究竟。天鸡发现有人,呼啦一声全飞走了,只留下一地缤纷的天鸡蛋——石宝。其中,朱砂色的一枚尤其漂亮,还会调皮地一蹦一跳。他从梦中醒来,意犹未尽。小小的石宝,带给他极大的乐趣。

    初中毕业,正逢“农业学大寨”运动,谭继文作为回乡知青,被安排至农田水利基建队,成了一名普通石匠。七年开山采石、修筑梯田、水渠、水库过程中,他熟知并解剖了各种石头,对石头的感情复杂而深厚。1974年,他以工农兵学员身份,入读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今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期间主攻国画山水,刻苦钻研皴法。皴法是专门用来表现山石质地结构、树木表皮形态的国画技法,具有活泼、流荡、升腾之趣,与笔法、墨法、章法、设色等一起,共同构成了山水画的审美天地。从“空勾无皴”到“皴染俱备”,古人共创造了斧劈皴、披麻皴﹑解索皴﹑雨点皴﹑荷叶皴、马牙皴、折带皴等20余种皴法,相关作品众多,不乏扛鼎之作。谭继文边临摹边思考,揣度古人为何这样画,这样画到底美在何处?为了多学多练,他连课余时间都分秒必争,晚上经常在长明灯教室挥毫泼墨,周末到嘉陵江、菜园坝、火车站等地写生,暑假则留校守楼、习画,兴会淋漓。

    大学毕业,谭继文回到石柱县,供职于“五·七”中学。那时,学校将美术课视为“豆芽课”,敷衍了事。时任美术教师的谭继文,因此成了一位打下课钟、油印文件、收发报纸、监督伙食的“勤杂工”。怀才不遇的他,一到节假日,就背起画夹,带上干粮,到山中写生,夜宿吊脚楼。后来几经周折,换过几家单位,1984年1月,谭继文被调至文化馆,担任美术干部。有次写生途中,他意外发现了一种酷似千层饼的奇特页岩,一排排平行线裂纹既像五线谱,又像乡亲们额头上的皱纹,深蕴沧桑、坚韧、厚重、平实之美,让人顿生莫名的感动。而传统国画技法中,并无匹配的皴法。“继承传统的最高境界是继承创新思想”,大学老师梁白云先生当年这句教诲,他铭记于心、引以自勉。在他看来,业界对中国画传统的继承,大体分为四种模式,其中保护性继承、综合性继承、跟风性继承均以师法创作技巧为主,分别有因循守旧、换汤不换药、急功近利的弊端,而创造性继承,则由表及里、棋高一着,以继承创新精神为特点,以引领审美潮流为导向,是行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制一种专门表现页岩的皴法,让古老的国画传统之树长出一条新枝,开出一朵新花。

    但是,创造有风险,往往要经受探索的艰辛、世俗的冷遇,甚至生活的穷困。谭继文抱定一个信念:要像唐僧取经那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他而言,布衣粗食足矣,只要能画画,就是快乐的。袜子脚后跟磨破了,他把它翻到脚背上继续穿。有次去北京参加全国美展,他在火车上啃地瓜,有人给他水果、饮料,他都婉言谢绝。妻子见他过得太苦,屡屡劝道,“你这样,苦着自己不说,还会让外人看笑话、瞧不起,何苦呢?”他回答,“只要作品足够好,今后大家会瞧得起我的”。80年代末的下海潮中,他心如止水、不改初衷。沉浸在创作痴迷状态,他每每废寝忘食。有个周日早晨,一家人说好中午吃鱼,妻子让他到街上买些醋。他提着瓶子出门,却习惯性地去了画室,把买醋之事全忘了。快到中午,妻子见他迟迟未归,便让儿子去找。儿子径直来到画室,发现父亲果真在此画画。“爸,您买的醋呢?妈妈等着要”,儿子问。他这才回过神来,急忙说,“儿子,你去帮帮我的忙。”事后,儿子还以此为素材,写了篇作文《画迷爸爸》,发表在《红领巾》杂志上。

    辛苦几春秋,废纸数万张,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起,谭继文的力作《山地》、《山寨春早》、《石头的世界》、《武陵山之秋》等先后在四川省少数民族美展、四川省美展中荣膺大奖,在全国美术界也备受关注。这条孤独的创造之路,开始有了众人的喝彩。谭继文孜孜以求的新皴法,逐渐有了雏形。2000年,石柱县文化馆改造办公楼,谭继文暂居在舞台旁一间小黑屋,与厕所只有一墙之隔。刮风下雨时,瓦上的沙尘、泥水便像筛糠一样往下掉,他只能戴着草帽伏案创作。人们上厕所路过画室,见到他的滑稽样子,或不解,或打趣,或嘲笑。但就是这一年,“平行皴”画石技法酝酿成熟并正式问世,以一些横、竖、曲、直、浓、淡相间的密集平行线来刻画页岩形态,相比古代皴法,更具形式感、体积感、厚重感、运动感。谭继文一鼓作气,创作了一大批“平行皴”石头画,来抒发对故乡的热爱。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央视网书画频道《风格》栏目,对齐白石、程十发、沈鹏、刘大为等12位现当代名家的艺术成就统一展示、高度评价,其中就包括谭继文和他首创的“平行皴”。

    为了让“平行皴”被更多人熟知,把故乡的如画山水传达给世人,2010年5月,谭继文退休来到了北京,开始了“二次创业”。在朝阳区将台路附近的工作室,他每天夙兴夜寐、画笔不辍,“平行皴”理论、技法日益完善。他笔下的页岩,不仅是豁人耳目的审美意象,更是一种深情的倾注、精神的象征,颇具感染力、影响力,例如《开山图》、《巴山春早》、《金色的山寨》、《地老天荒夹皮沟》、《欲倾东海写江山》、《楚水鄂山一炷香》、《佛门仙境梵净山》、《巍巍中华山是高昂的头》等。

    《巴国盐道》是谭继文的“平行皴”技法代表作之一,长3.66米,宽2.44米,反映了解放前土家人背运锅巴盐的情景:崇山峻岭间、苍茫大地上,几名“背二哥”扛着沉重的盐袋子,手执背打杵蹒跚而行,面前的石阶蜿蜒而陡峭。石缝里长出的绿色植物,迎风屹立,为人点燃一盏希望的微光。画面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表达了作者对贫苦人民的关切,对劳动精神的讴歌。过去物资贫乏、交通不便,武陵山一带的土家人需要从西沱镇背运锅巴盐来食用。这条崎岖、艰险的山路俗称“盐大路”,专门从事运盐工作的山民俗称“背二哥”。穷山恶水、路远迢迢,几百斤盐压在身上,如同一座大山,“背二哥”因此饱尝孤独、劳累、饥渴、病痛、灾难等,其中不少甚至累死在路上。儿时,谭继文常听大人讲起“盐大路”的故事,深受触动。12岁那年寒假,为了筹集下学期的6元学费,他和父亲一起到临溪镇卖白菜(西沱镇每斤2分,临溪镇每斤6分),在“盐大路”上、冰天雪地中跋涉一天一夜,往返160多里,历尽千辛万苦。途中,他累得精疲力尽之时,父亲心疼地说,“儿啊,再大的困难,咬紧牙关就挺过去了。”这句话,成了他一路走来的精神支撑。几十年来,无论顺境逆境、得意失意,他都靠着“心善志坚”的品质泰然处之。

    “天地有情润育芸芸丛生,石头无言托起万里江山”,这是谭继文的自作联,寄予了对生活的感恩、对石头的礼赞。从童年时玩石头、梦石头,到青年时当石匠打石头,再到后来满腔热忱、锲而不舍地画石头,谭继文的命运与石头紧紧相连。长期濡染、观照下,石头诚实的品格、顽强的意志、奉献的精神,为他的身心注入了淡定、自强、博大的力量。“平行皴”既是对石头之美的生动诠释,也是他高尚情怀的自然流露。“平行皴究竟是不是我童年梦中的那块红宝石,这我不知道,但人生的梦还在继续,寻找还在继续,只要人还在,探索就不会停止”,谭继文坦言,将会用毕生的心血去浇灌页岩石头,以一枝饱蘸深情的画笔,为石头传神、为山河立传。

责任编辑
标签人物特写    
0

谭继文 抱朴含真石头梦

时间:2020-03-20 15:29:00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访国家一级美术师、“平行皴”石头画创始人谭继文

                       作者:李姝信息来源:中国航空

    “山里人干嘛要住在山里啊?因为他们是神仙的后代”,老电影《那山那人那狗》里这句经典台词,朴实温情、耐人寻味。谭继文便是这样一位来自大山深处的“神仙”画家,他从家乡的页岩裂纹中受到启发,经过几十年艰辛求索、勤学苦练,首创了“平行皴”画石技法,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画增添了一种全新的笔墨语言。

    1952年阳春三月,谭继文出生于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陶家坝。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童年,和小伙伴们一起放牛、避雨、唱儿歌、筑沙堡的经历,一直是他难忘的记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石头和乡亲们津津乐道的传说:石头是有生命的,不仅会长大,夜里还会说话,有的还能成仙,鹅卵石是天鸡下的蛋等。每逢陪妈妈到长江边洗衣服,他总爱在沙滩上拣些五颜六色、晶莹剔透的鹅卵石(当地俗称“石宝”),塞满衣服口袋,回家慢慢赏玩。平时,他还经常做一些有关石宝的梦。有天,他梦见沙滩上空响起一阵仙乐,飘来朵朵祥云,一群拖着长长尾巴、身披五彩霞衣的天鸡翩然降落。他急忙猫腰走近,想看个究竟。天鸡发现有人,呼啦一声全飞走了,只留下一地缤纷的天鸡蛋——石宝。其中,朱砂色的一枚尤其漂亮,还会调皮地一蹦一跳。他从梦中醒来,意犹未尽。小小的石宝,带给他极大的乐趣。

    初中毕业,正逢“农业学大寨”运动,谭继文作为回乡知青,被安排至农田水利基建队,成了一名普通石匠。七年开山采石、修筑梯田、水渠、水库过程中,他熟知并解剖了各种石头,对石头的感情复杂而深厚。1974年,他以工农兵学员身份,入读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今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期间主攻国画山水,刻苦钻研皴法。皴法是专门用来表现山石质地结构、树木表皮形态的国画技法,具有活泼、流荡、升腾之趣,与笔法、墨法、章法、设色等一起,共同构成了山水画的审美天地。从“空勾无皴”到“皴染俱备”,古人共创造了斧劈皴、披麻皴﹑解索皴﹑雨点皴﹑荷叶皴、马牙皴、折带皴等20余种皴法,相关作品众多,不乏扛鼎之作。谭继文边临摹边思考,揣度古人为何这样画,这样画到底美在何处?为了多学多练,他连课余时间都分秒必争,晚上经常在长明灯教室挥毫泼墨,周末到嘉陵江、菜园坝、火车站等地写生,暑假则留校守楼、习画,兴会淋漓。

    大学毕业,谭继文回到石柱县,供职于“五·七”中学。那时,学校将美术课视为“豆芽课”,敷衍了事。时任美术教师的谭继文,因此成了一位打下课钟、油印文件、收发报纸、监督伙食的“勤杂工”。怀才不遇的他,一到节假日,就背起画夹,带上干粮,到山中写生,夜宿吊脚楼。后来几经周折,换过几家单位,1984年1月,谭继文被调至文化馆,担任美术干部。有次写生途中,他意外发现了一种酷似千层饼的奇特页岩,一排排平行线裂纹既像五线谱,又像乡亲们额头上的皱纹,深蕴沧桑、坚韧、厚重、平实之美,让人顿生莫名的感动。而传统国画技法中,并无匹配的皴法。“继承传统的最高境界是继承创新思想”,大学老师梁白云先生当年这句教诲,他铭记于心、引以自勉。在他看来,业界对中国画传统的继承,大体分为四种模式,其中保护性继承、综合性继承、跟风性继承均以师法创作技巧为主,分别有因循守旧、换汤不换药、急功近利的弊端,而创造性继承,则由表及里、棋高一着,以继承创新精神为特点,以引领审美潮流为导向,是行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制一种专门表现页岩的皴法,让古老的国画传统之树长出一条新枝,开出一朵新花。

    但是,创造有风险,往往要经受探索的艰辛、世俗的冷遇,甚至生活的穷困。谭继文抱定一个信念:要像唐僧取经那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他而言,布衣粗食足矣,只要能画画,就是快乐的。袜子脚后跟磨破了,他把它翻到脚背上继续穿。有次去北京参加全国美展,他在火车上啃地瓜,有人给他水果、饮料,他都婉言谢绝。妻子见他过得太苦,屡屡劝道,“你这样,苦着自己不说,还会让外人看笑话、瞧不起,何苦呢?”他回答,“只要作品足够好,今后大家会瞧得起我的”。80年代末的下海潮中,他心如止水、不改初衷。沉浸在创作痴迷状态,他每每废寝忘食。有个周日早晨,一家人说好中午吃鱼,妻子让他到街上买些醋。他提着瓶子出门,却习惯性地去了画室,把买醋之事全忘了。快到中午,妻子见他迟迟未归,便让儿子去找。儿子径直来到画室,发现父亲果真在此画画。“爸,您买的醋呢?妈妈等着要”,儿子问。他这才回过神来,急忙说,“儿子,你去帮帮我的忙。”事后,儿子还以此为素材,写了篇作文《画迷爸爸》,发表在《红领巾》杂志上。

    辛苦几春秋,废纸数万张,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起,谭继文的力作《山地》、《山寨春早》、《石头的世界》、《武陵山之秋》等先后在四川省少数民族美展、四川省美展中荣膺大奖,在全国美术界也备受关注。这条孤独的创造之路,开始有了众人的喝彩。谭继文孜孜以求的新皴法,逐渐有了雏形。2000年,石柱县文化馆改造办公楼,谭继文暂居在舞台旁一间小黑屋,与厕所只有一墙之隔。刮风下雨时,瓦上的沙尘、泥水便像筛糠一样往下掉,他只能戴着草帽伏案创作。人们上厕所路过画室,见到他的滑稽样子,或不解,或打趣,或嘲笑。但就是这一年,“平行皴”画石技法酝酿成熟并正式问世,以一些横、竖、曲、直、浓、淡相间的密集平行线来刻画页岩形态,相比古代皴法,更具形式感、体积感、厚重感、运动感。谭继文一鼓作气,创作了一大批“平行皴”石头画,来抒发对故乡的热爱。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央视网书画频道《风格》栏目,对齐白石、程十发、沈鹏、刘大为等12位现当代名家的艺术成就统一展示、高度评价,其中就包括谭继文和他首创的“平行皴”。

    为了让“平行皴”被更多人熟知,把故乡的如画山水传达给世人,2010年5月,谭继文退休来到了北京,开始了“二次创业”。在朝阳区将台路附近的工作室,他每天夙兴夜寐、画笔不辍,“平行皴”理论、技法日益完善。他笔下的页岩,不仅是豁人耳目的审美意象,更是一种深情的倾注、精神的象征,颇具感染力、影响力,例如《开山图》、《巴山春早》、《金色的山寨》、《地老天荒夹皮沟》、《欲倾东海写江山》、《楚水鄂山一炷香》、《佛门仙境梵净山》、《巍巍中华山是高昂的头》等。

    《巴国盐道》是谭继文的“平行皴”技法代表作之一,长3.66米,宽2.44米,反映了解放前土家人背运锅巴盐的情景:崇山峻岭间、苍茫大地上,几名“背二哥”扛着沉重的盐袋子,手执背打杵蹒跚而行,面前的石阶蜿蜒而陡峭。石缝里长出的绿色植物,迎风屹立,为人点燃一盏希望的微光。画面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表达了作者对贫苦人民的关切,对劳动精神的讴歌。过去物资贫乏、交通不便,武陵山一带的土家人需要从西沱镇背运锅巴盐来食用。这条崎岖、艰险的山路俗称“盐大路”,专门从事运盐工作的山民俗称“背二哥”。穷山恶水、路远迢迢,几百斤盐压在身上,如同一座大山,“背二哥”因此饱尝孤独、劳累、饥渴、病痛、灾难等,其中不少甚至累死在路上。儿时,谭继文常听大人讲起“盐大路”的故事,深受触动。12岁那年寒假,为了筹集下学期的6元学费,他和父亲一起到临溪镇卖白菜(西沱镇每斤2分,临溪镇每斤6分),在“盐大路”上、冰天雪地中跋涉一天一夜,往返160多里,历尽千辛万苦。途中,他累得精疲力尽之时,父亲心疼地说,“儿啊,再大的困难,咬紧牙关就挺过去了。”这句话,成了他一路走来的精神支撑。几十年来,无论顺境逆境、得意失意,他都靠着“心善志坚”的品质泰然处之。

    “天地有情润育芸芸丛生,石头无言托起万里江山”,这是谭继文的自作联,寄予了对生活的感恩、对石头的礼赞。从童年时玩石头、梦石头,到青年时当石匠打石头,再到后来满腔热忱、锲而不舍地画石头,谭继文的命运与石头紧紧相连。长期濡染、观照下,石头诚实的品格、顽强的意志、奉献的精神,为他的身心注入了淡定、自强、博大的力量。“平行皴”既是对石头之美的生动诠释,也是他高尚情怀的自然流露。“平行皴究竟是不是我童年梦中的那块红宝石,这我不知道,但人生的梦还在继续,寻找还在继续,只要人还在,探索就不会停止”,谭继文坦言,将会用毕生的心血去浇灌页岩石头,以一枝饱蘸深情的画笔,为石头传神、为山河立传。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