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湖北巴东水布垭让原生态歌舞植根沃土

时间:2020-03-20 15:29:00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饶自爱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来自山野沟壑,不染铅华、不事雕琢、散发着泥土气息和草根馨香的原生态歌舞,带给观众清新的感受。 

    巴东水布垭是原生态民间歌舞成长的沃土,有撒叶儿嗬、山歌、姊妹歌、花鼓子、吹打乐等原生态民间歌舞,有的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9月6日,巴东县水布垭小学广场上,一台庆祝教师节的原生态民间歌舞技艺展演拉开了序幕。三友坪村年过七旬的阿公手摇破芭扇与嘴含长烟袋的阿婆搭档,表演一对辛勤耕耘的教师,惟妙惟肖,台下掌声不断。
      
    原生态民间歌舞之乡
    
    水布垭因水闻名。高峡出平湖的水布垭大坝、秀丽的清江画廊,如今已成为远近游客熟知的名片。
  
     水布垭最神奇、最值得探秘的是这里的巴人文化。水布垭境内有神秘的巴人文化、粗犷的裸排文化等。在农家、在茶园、在高山、在河谷,处处可以欣赏到原生态的民间歌舞。现存的撒叶儿嗬、花鼓戏、狮子舞、采莲船、鼓儿车、打莲湘等,是土家族民间歌舞的瑰宝。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原始的民间歌舞逐渐退出舞台,仅为当地部分中老年人所熟知。
  
    为了不让当地的原始民间歌舞消失,水布垭镇在创建省级旅游名镇时挖掘原生态民间歌舞,打造“土家族源,歌舞清江”旅游文化品牌,把民间歌舞文化融入到山水景观中去。镇文体中心3名工作人员着重挖掘花鼓戏、狮子舞、采莲船、鼓儿车、打莲湘、山歌对唱等民间歌舞技艺,并编印成册,以便传承。
  
    采莲船曾在清江两岸广为流传。采莲船的制作别具一格,是用竹木精心制作而成,下为船形,五六尺长,上为宝塔亭阁形盖顶,船高约2米,船身用彩纸裱糊。
   
    一只采莲船安排六至七人跑船,船中由一少女(或一青年男子)扮成采莲女,化好妆,穿上彩衣,一手拿手帕,一手扶船栏,作坐船姿势。船头有一男子扮成艄公撑篙,一手拿竹篙,一手牵引彩船跑圆场或作荡舟状,船尾加一丑角,名为“摆艄婆子”,手握破芭扇随船而行,配有锣鼓、唢呐等音乐。“采莲船哪,哟哟,八方玩哪,呀嗬嗨。俏俏姑娘,呀儿哟,秀人前哪,划着。哟哟,呀嗬嗨。秀人前哪,划着。”
  
    为挽救曾流传于当地而今即将失传的民间歌舞文化艺术,镇文体中心还请年长的、了解本土民间技艺的老年人现场示范表演。聘请4名民间艺术大师在各村开展以撒叶儿嗬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歌舞技艺培训,挖掘打造原生态民间歌舞节目,体验古朴神奇的巴土风情,致力于建设“山水文化名镇”

    草根明星活跃乡村舞台

   “送”文化是必要的,能解决眼前之需,“种”文化则是必需的,能对一方土地产生深远影响。
  
    水布垭镇党委、政府先后投资126万元,建起16个村(社区)民族文化广场。各村委会出资购置了文艺设备。利用本镇两个州级民间艺术大师和李连绪等一大批民间歌舞艺术骨干,进村入户培训队员,先后在三里城村、许家湾村、东门山村、苦竹溪村、柳池街居委会等18个村成立了民间歌舞表演队,发展演员380多人。
  
    演员全是土生土长的当地村民,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13岁。他们用花鼓戏、撒叶儿嗬、川号子、山民歌等多种演唱形式,将民间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民间歌舞的艺术生命之花蓬勃绽放,使乡村成为草根明星成长的沃土。这里,诞生了众多演绎巴文化的草根明星。该镇三里城村农民谭学聪被州人民政府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第十四届央视青歌赛冠军得主、全国山歌大王谭学聪,是巴东县水布垭镇三里城人,自幼受土家文化熏陶,8岁随村里父辈学唱山民歌,学跳撒叶儿嗬,以高腔演唱见长,15岁就能执鼓领唱,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
  
    草根明星们活跃在乡村,自编自创,说百姓事,传播民间歌舞,水布垭镇的群众文化生活红红火火。老百姓遇婚嫁、寿辰、乔迁、庆典等,就有原生态民间歌舞渲染喜庆氛围。全镇常年参演人数达1300多人,各村的演出队伍仍在不断壮大,演出条件和设施正在逐步改善,演出队不断挖掘整理出更多、更好的民族民间歌舞。“花开柳啊,叶叶儿横,向王天子来筑城,筑了东城筑西城,还有一段自生成,筑西城,自生成,神仙娘娘来显灵。”谭学聪每年都受水布垭镇政府邀请,回家乡给当地民族歌舞培训班的学员们培训花鼓戏等原生态表演的民间歌舞技艺。 

    传承原生态民间歌舞

    水布垭的山歌,形式与内容都多种多样,包括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等。
  
    原生态民间歌舞技艺展演舞台上,三里城村的土家嫂以一曲山歌表演《郎在高山打伞来》,将土家人田间地头的劳动情趣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除了薅秧、锄草时的劳动歌,石工、扛工、土工、船工,这些反映原始生产生活的山歌也由当地百姓以表演形式展示出来,他们高亢的呐喊声展示了宏大壮观的劳动场面。
  
    土家撒叶儿嗬、升级版的广场舞、打花鼓子、打莲湘……水布垭镇原始民间歌舞日新月异。
  
    水布垭镇是花鼓之乡。打花鼓子是清江沿岸百姓最喜爱的一种古老歌舞表演。村民李连绪是当地打花鼓子的代表,李连绪活跃于乡间,这次她领头的打花鼓子节目夺人眼球,台上的姐妹们且歌且舞,每唱完一段就打起锣鼓,随着明快的节奏,演员们手舞足蹈,身子都扭成了“S”形。李连绪常告诉演员们:“ 打花鼓子没得巧,只要屁股扭得好。”
  
    打花鼓子歌词多为男女打情骂俏:“情哥来得稀,没得么子吃,炒盘青广椒,烧几个大洋芋。”经过传承、改造、提炼的歌词增添了一些颂党恩唱国情的新内容。欣赏打花鼓子时,观众会感觉走进了原始农耕时代,土得掉渣的草根艺术,让观众大饱眼福。
  
    打莲湘曾是清江两岸土家人中最流行的民间歌舞。相传,过去以乞讨为生的人很多。在乞讨中,有人以一根讨饭棍作道具且唱且跳,后来发展成一根竹竿,将讨饭棍或竹竿的两头打孔串起铜钱,每到一户人家门前,边跳边用竹棒击打肩、肘、臂等部位,名叫打莲湘。后效仿的人越来越多,逐渐演变成一门民间艺术。
  
    过去,过年时,打莲湘的人手提马灯走乡串户表演,唱说吉祥语,主人封给红包,为在新年讨个好彩头。打莲湘表演以舞蹈形式为主,用莲湘敲打着身体各部位,莲湘棒发出悦耳的声音。表演服装为竖领盘扣中袖衣、大裤脚裤子。
  
    原生态民间歌舞技艺展演台上,水布垭镇许家湾村8个老少姐妹各持莲湘表演:“莲湘一打震天响,清江儿女斗志昂,土家山寨变化大,谁不愿赞美家乡。”莲湘敲击肩、臂、胸、脚等部位,形成了舞、打、跳、跃的连续动作,一起一落,节奏鲜明,动作活泼。
  
    9月6日的表演中,观众赞不绝口。镇人民政府对原生态民间歌舞优秀节目给予奖励。镇党委书记饶光明说:“文旅互融,文旅共荣,是水布垭镇近几年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突出个性,在这种理念下,我们不断挖掘、培植、传承原生态民间歌舞技艺,不仅使原生态民间文化艺术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更使旅游产业具有了文化气质和强劲的竞争力,帮助水布垭镇旅游产业走出清江、冲出长江,扬帆出海。” (
作者为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镇党委宣传办主任)
责任编辑
标签土家各地    
0
民族新闻

湖北巴东水布垭让原生态歌舞植根沃土

时间:2020-03-20 15:29:00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饶自爱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来自山野沟壑,不染铅华、不事雕琢、散发着泥土气息和草根馨香的原生态歌舞,带给观众清新的感受。 

    巴东水布垭是原生态民间歌舞成长的沃土,有撒叶儿嗬、山歌、姊妹歌、花鼓子、吹打乐等原生态民间歌舞,有的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9月6日,巴东县水布垭小学广场上,一台庆祝教师节的原生态民间歌舞技艺展演拉开了序幕。三友坪村年过七旬的阿公手摇破芭扇与嘴含长烟袋的阿婆搭档,表演一对辛勤耕耘的教师,惟妙惟肖,台下掌声不断。
      
    原生态民间歌舞之乡
    
    水布垭因水闻名。高峡出平湖的水布垭大坝、秀丽的清江画廊,如今已成为远近游客熟知的名片。
  
     水布垭最神奇、最值得探秘的是这里的巴人文化。水布垭境内有神秘的巴人文化、粗犷的裸排文化等。在农家、在茶园、在高山、在河谷,处处可以欣赏到原生态的民间歌舞。现存的撒叶儿嗬、花鼓戏、狮子舞、采莲船、鼓儿车、打莲湘等,是土家族民间歌舞的瑰宝。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原始的民间歌舞逐渐退出舞台,仅为当地部分中老年人所熟知。
  
    为了不让当地的原始民间歌舞消失,水布垭镇在创建省级旅游名镇时挖掘原生态民间歌舞,打造“土家族源,歌舞清江”旅游文化品牌,把民间歌舞文化融入到山水景观中去。镇文体中心3名工作人员着重挖掘花鼓戏、狮子舞、采莲船、鼓儿车、打莲湘、山歌对唱等民间歌舞技艺,并编印成册,以便传承。
  
    采莲船曾在清江两岸广为流传。采莲船的制作别具一格,是用竹木精心制作而成,下为船形,五六尺长,上为宝塔亭阁形盖顶,船高约2米,船身用彩纸裱糊。
   
    一只采莲船安排六至七人跑船,船中由一少女(或一青年男子)扮成采莲女,化好妆,穿上彩衣,一手拿手帕,一手扶船栏,作坐船姿势。船头有一男子扮成艄公撑篙,一手拿竹篙,一手牵引彩船跑圆场或作荡舟状,船尾加一丑角,名为“摆艄婆子”,手握破芭扇随船而行,配有锣鼓、唢呐等音乐。“采莲船哪,哟哟,八方玩哪,呀嗬嗨。俏俏姑娘,呀儿哟,秀人前哪,划着。哟哟,呀嗬嗨。秀人前哪,划着。”
  
    为挽救曾流传于当地而今即将失传的民间歌舞文化艺术,镇文体中心还请年长的、了解本土民间技艺的老年人现场示范表演。聘请4名民间艺术大师在各村开展以撒叶儿嗬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歌舞技艺培训,挖掘打造原生态民间歌舞节目,体验古朴神奇的巴土风情,致力于建设“山水文化名镇”

    草根明星活跃乡村舞台

   “送”文化是必要的,能解决眼前之需,“种”文化则是必需的,能对一方土地产生深远影响。
  
    水布垭镇党委、政府先后投资126万元,建起16个村(社区)民族文化广场。各村委会出资购置了文艺设备。利用本镇两个州级民间艺术大师和李连绪等一大批民间歌舞艺术骨干,进村入户培训队员,先后在三里城村、许家湾村、东门山村、苦竹溪村、柳池街居委会等18个村成立了民间歌舞表演队,发展演员380多人。
  
    演员全是土生土长的当地村民,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13岁。他们用花鼓戏、撒叶儿嗬、川号子、山民歌等多种演唱形式,将民间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民间歌舞的艺术生命之花蓬勃绽放,使乡村成为草根明星成长的沃土。这里,诞生了众多演绎巴文化的草根明星。该镇三里城村农民谭学聪被州人民政府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第十四届央视青歌赛冠军得主、全国山歌大王谭学聪,是巴东县水布垭镇三里城人,自幼受土家文化熏陶,8岁随村里父辈学唱山民歌,学跳撒叶儿嗬,以高腔演唱见长,15岁就能执鼓领唱,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
  
    草根明星们活跃在乡村,自编自创,说百姓事,传播民间歌舞,水布垭镇的群众文化生活红红火火。老百姓遇婚嫁、寿辰、乔迁、庆典等,就有原生态民间歌舞渲染喜庆氛围。全镇常年参演人数达1300多人,各村的演出队伍仍在不断壮大,演出条件和设施正在逐步改善,演出队不断挖掘整理出更多、更好的民族民间歌舞。“花开柳啊,叶叶儿横,向王天子来筑城,筑了东城筑西城,还有一段自生成,筑西城,自生成,神仙娘娘来显灵。”谭学聪每年都受水布垭镇政府邀请,回家乡给当地民族歌舞培训班的学员们培训花鼓戏等原生态表演的民间歌舞技艺。 

    传承原生态民间歌舞

    水布垭的山歌,形式与内容都多种多样,包括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等。
  
    原生态民间歌舞技艺展演舞台上,三里城村的土家嫂以一曲山歌表演《郎在高山打伞来》,将土家人田间地头的劳动情趣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除了薅秧、锄草时的劳动歌,石工、扛工、土工、船工,这些反映原始生产生活的山歌也由当地百姓以表演形式展示出来,他们高亢的呐喊声展示了宏大壮观的劳动场面。
  
    土家撒叶儿嗬、升级版的广场舞、打花鼓子、打莲湘……水布垭镇原始民间歌舞日新月异。
  
    水布垭镇是花鼓之乡。打花鼓子是清江沿岸百姓最喜爱的一种古老歌舞表演。村民李连绪是当地打花鼓子的代表,李连绪活跃于乡间,这次她领头的打花鼓子节目夺人眼球,台上的姐妹们且歌且舞,每唱完一段就打起锣鼓,随着明快的节奏,演员们手舞足蹈,身子都扭成了“S”形。李连绪常告诉演员们:“ 打花鼓子没得巧,只要屁股扭得好。”
  
    打花鼓子歌词多为男女打情骂俏:“情哥来得稀,没得么子吃,炒盘青广椒,烧几个大洋芋。”经过传承、改造、提炼的歌词增添了一些颂党恩唱国情的新内容。欣赏打花鼓子时,观众会感觉走进了原始农耕时代,土得掉渣的草根艺术,让观众大饱眼福。
  
    打莲湘曾是清江两岸土家人中最流行的民间歌舞。相传,过去以乞讨为生的人很多。在乞讨中,有人以一根讨饭棍作道具且唱且跳,后来发展成一根竹竿,将讨饭棍或竹竿的两头打孔串起铜钱,每到一户人家门前,边跳边用竹棒击打肩、肘、臂等部位,名叫打莲湘。后效仿的人越来越多,逐渐演变成一门民间艺术。
  
    过去,过年时,打莲湘的人手提马灯走乡串户表演,唱说吉祥语,主人封给红包,为在新年讨个好彩头。打莲湘表演以舞蹈形式为主,用莲湘敲打着身体各部位,莲湘棒发出悦耳的声音。表演服装为竖领盘扣中袖衣、大裤脚裤子。
  
    原生态民间歌舞技艺展演台上,水布垭镇许家湾村8个老少姐妹各持莲湘表演:“莲湘一打震天响,清江儿女斗志昂,土家山寨变化大,谁不愿赞美家乡。”莲湘敲击肩、臂、胸、脚等部位,形成了舞、打、跳、跃的连续动作,一起一落,节奏鲜明,动作活泼。
  
    9月6日的表演中,观众赞不绝口。镇人民政府对原生态民间歌舞优秀节目给予奖励。镇党委书记饶光明说:“文旅互融,文旅共荣,是水布垭镇近几年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突出个性,在这种理念下,我们不断挖掘、培植、传承原生态民间歌舞技艺,不仅使原生态民间文化艺术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更使旅游产业具有了文化气质和强劲的竞争力,帮助水布垭镇旅游产业走出清江、冲出长江,扬帆出海。” (
作者为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镇党委宣传办主任)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