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沿河唱响生态文明建设和谐乐章

时间:2020-03-20 15:29:00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杜吉 李剑红 杜尚会 文叶飞 信息来源:中国沿河网






    如今,漫步在有着“千年古邑,乌江要津”之称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城滨江湿地公园,清澈蜿蜒的万古江流、花树万千的幽幽绿地、凸显民俗的文化雕塑、高亢悠扬的土家山歌,无时不透露出这座滨江文化古城的厚重与多姿,现代文明的色彩美、民间文化的传统美、翠色错落的生态美兼容并蓄相得益彰,从而铸就了不一样的山城沿河天然美韵。

    2013年以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围绕中央提出的“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一战略要求,按照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安排部署,以节能减排,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产业为目标,抓住全县10个重点领域改革、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打造乌江百里画廊”等系列机遇,着力建设“幸福沿河、满意沿河、生态沿河”,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逐步推进,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进。

    各方联动形成生态文明共建格局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认真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培育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养生健康等新型产业,形成了县、乡、部门、村各级监管、联动共建格局,做到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人人有责。制定“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让全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整合资源不断创新制度建设

    制定规划办法。沿河自治县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幸福沿河、满意沿河、生态沿河”发展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尊重特色。围绕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目标,按照规划先行、集约资源、增产减污的标准,启动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2014-2020年)》、《全县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约谈问责办法》等编制工作,制定了《“生态红线”管理监督考核办法》、《重点工作动态排名考核办法》,建立了排污许可、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组织县督查办、绩效办进行定期督查、考核,把经济活动控制在自然环境承载力之内。

    完善补偿制度。制定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补偿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实施生态补偿的重点领域、资金来源、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县级财政投入,进行补助和奖励;建立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全覆盖、差异性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使用和考核管理,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提高了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益。

    引导公众参与。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和平台,保障公众的参与权、监督权和诉讼权。一是落实“两代表一委员”、居民群众、离退干部、企业职工监督制度,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活动中来;二是广泛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平台,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宣传引导作用,加大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评议。

    生态文明建设红利得到释放

    2013年,沿河自治县COD排放量为4670.345吨,NH3-N排放量为458.464吨,S02排放量为8825.057吨,NOX排放量为303.573吨,较好地实现了年度环保目标任务。截至2013年底,全县共争取生态文明建设资金4063万元,对饮用水源、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畜禽养殖污染等进行集中整治。积极开展县境内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探索林政资源管理、生态效益补偿、加强县、乡、村共管共建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推行生态立法。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立县”的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把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到移民搬迁全过程,促进了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与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组织全县各级各部门积极宣传贯彻环境保护法、水资源防治法、森林法、渔业法等法律法规,使全民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实施项目带动。以争取实施白泥河湿地公园、乌江湿地公园、十二盘森林公园和麻阳河保护区等一批国家级大项目为突破口,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2013年,围绕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乌江百里画廊、建设“三县一城”系列战略,沿河自治县争取林业项目15个,资金到位项目10个共5703.3万元。目前,乌江湿地公园已列入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县城区段建设即将竣工。

    突出园区引领。突出抓好沙子镇、官舟镇、谯家镇等省级“5个100工程”园区建设,以生态园区引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沙子镇空心李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6万亩,涉及沙子、中界、晓景、和平、黑獭5个乡镇75个村,总户数2.06万户8.7万人。目前,该园区种植空心李4万亩,其中投产果园1.6万亩,年产鲜果1.08万吨,产值1.08亿元。

    打造美丽乡村。2013年,沿河自治县打造城镇化发展“后花园”的农村集中建房模式被作为铜仁市先行先试典范并在此召开现场会。截至目前,沿河自治县在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农村集中建房示范点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落实建房户1040户,辐射带动9200多农户3万余人。

    加强防护治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保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重点实施乌江湿地保护和城镇绿化、通道绿化工程。目前,共争取水土保持到位资金4500万元,10000亩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得到有效控制,投资700万元用于石漠化治理,14.02平方公里濒临石漠化的山地得到有效抢救,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程度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平衡得到基本恢复。

    抓好基础建设。截至目前,沿河自治县投资4723万元建成日处理100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1个,每日60吨压缩式垃圾转运站1座,配置6.5吨定时定点垃圾压缩车4辆;投资2898万元建成县城7000吨/日污水处理厂1座.设置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系统22948米,并规划编制了21个乡镇污水处理项目。总投资4278万元的县城污水二期工程和总投资4233万元的夹石、沙子等4个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已纳入2014年的启动实施项目。投资2679.54万元,新建人畜饮水工程60个,受益农村人口53671人。

    加强环境评估。坚持引进绿色、循环、低碳的新型产业为目标,重点培育新兴、环保企业,关闭、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严把项目选址关、评审关和审批关,改变过去“饥不择食”、“先上车、后补票”的心态,坚持优先引进耗能小、污染小的企业,杜绝审批污染企业。2013年以来,对白果树水电站、桂星水泥厂、县城污水处理厂3家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实施了限期整改及处罚,对沿河阳光医院、洞子口电站等9个未批先建项目限期补办了环评手续,完成对中界中心采石厂、富兴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综合服务中心等18个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环评验收工作,执行率100%。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建设乌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保障区和山地生态区,构建山地生态涵养区,构建沿江生态涵养带。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县委书记、县长任廷浬说。

责任编辑
标签土家各地    
0
民族新闻

沿河唱响生态文明建设和谐乐章

时间:2020-03-20 15:29:00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杜吉 李剑红 杜尚会 文叶飞 信息来源:中国沿河网






    如今,漫步在有着“千年古邑,乌江要津”之称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城滨江湿地公园,清澈蜿蜒的万古江流、花树万千的幽幽绿地、凸显民俗的文化雕塑、高亢悠扬的土家山歌,无时不透露出这座滨江文化古城的厚重与多姿,现代文明的色彩美、民间文化的传统美、翠色错落的生态美兼容并蓄相得益彰,从而铸就了不一样的山城沿河天然美韵。

    2013年以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围绕中央提出的“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一战略要求,按照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安排部署,以节能减排,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产业为目标,抓住全县10个重点领域改革、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打造乌江百里画廊”等系列机遇,着力建设“幸福沿河、满意沿河、生态沿河”,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逐步推进,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进。

    各方联动形成生态文明共建格局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认真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培育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养生健康等新型产业,形成了县、乡、部门、村各级监管、联动共建格局,做到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人人有责。制定“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让全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整合资源不断创新制度建设

    制定规划办法。沿河自治县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幸福沿河、满意沿河、生态沿河”发展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尊重特色。围绕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目标,按照规划先行、集约资源、增产减污的标准,启动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2014-2020年)》、《全县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约谈问责办法》等编制工作,制定了《“生态红线”管理监督考核办法》、《重点工作动态排名考核办法》,建立了排污许可、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组织县督查办、绩效办进行定期督查、考核,把经济活动控制在自然环境承载力之内。

    完善补偿制度。制定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补偿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实施生态补偿的重点领域、资金来源、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县级财政投入,进行补助和奖励;建立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全覆盖、差异性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使用和考核管理,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提高了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益。

    引导公众参与。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和平台,保障公众的参与权、监督权和诉讼权。一是落实“两代表一委员”、居民群众、离退干部、企业职工监督制度,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活动中来;二是广泛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平台,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宣传引导作用,加大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评议。

    生态文明建设红利得到释放

    2013年,沿河自治县COD排放量为4670.345吨,NH3-N排放量为458.464吨,S02排放量为8825.057吨,NOX排放量为303.573吨,较好地实现了年度环保目标任务。截至2013年底,全县共争取生态文明建设资金4063万元,对饮用水源、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畜禽养殖污染等进行集中整治。积极开展县境内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探索林政资源管理、生态效益补偿、加强县、乡、村共管共建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推行生态立法。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立县”的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把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到移民搬迁全过程,促进了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与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组织全县各级各部门积极宣传贯彻环境保护法、水资源防治法、森林法、渔业法等法律法规,使全民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实施项目带动。以争取实施白泥河湿地公园、乌江湿地公园、十二盘森林公园和麻阳河保护区等一批国家级大项目为突破口,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2013年,围绕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乌江百里画廊、建设“三县一城”系列战略,沿河自治县争取林业项目15个,资金到位项目10个共5703.3万元。目前,乌江湿地公园已列入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县城区段建设即将竣工。

    突出园区引领。突出抓好沙子镇、官舟镇、谯家镇等省级“5个100工程”园区建设,以生态园区引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沙子镇空心李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6万亩,涉及沙子、中界、晓景、和平、黑獭5个乡镇75个村,总户数2.06万户8.7万人。目前,该园区种植空心李4万亩,其中投产果园1.6万亩,年产鲜果1.08万吨,产值1.08亿元。

    打造美丽乡村。2013年,沿河自治县打造城镇化发展“后花园”的农村集中建房模式被作为铜仁市先行先试典范并在此召开现场会。截至目前,沿河自治县在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农村集中建房示范点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落实建房户1040户,辐射带动9200多农户3万余人。

    加强防护治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保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重点实施乌江湿地保护和城镇绿化、通道绿化工程。目前,共争取水土保持到位资金4500万元,10000亩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得到有效控制,投资700万元用于石漠化治理,14.02平方公里濒临石漠化的山地得到有效抢救,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程度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平衡得到基本恢复。

    抓好基础建设。截至目前,沿河自治县投资4723万元建成日处理100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1个,每日60吨压缩式垃圾转运站1座,配置6.5吨定时定点垃圾压缩车4辆;投资2898万元建成县城7000吨/日污水处理厂1座.设置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系统22948米,并规划编制了21个乡镇污水处理项目。总投资4278万元的县城污水二期工程和总投资4233万元的夹石、沙子等4个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已纳入2014年的启动实施项目。投资2679.54万元,新建人畜饮水工程60个,受益农村人口53671人。

    加强环境评估。坚持引进绿色、循环、低碳的新型产业为目标,重点培育新兴、环保企业,关闭、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严把项目选址关、评审关和审批关,改变过去“饥不择食”、“先上车、后补票”的心态,坚持优先引进耗能小、污染小的企业,杜绝审批污染企业。2013年以来,对白果树水电站、桂星水泥厂、县城污水处理厂3家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实施了限期整改及处罚,对沿河阳光医院、洞子口电站等9个未批先建项目限期补办了环评手续,完成对中界中心采石厂、富兴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综合服务中心等18个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环评验收工作,执行率100%。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建设乌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保障区和山地生态区,构建山地生态涵养区,构建沿江生态涵养带。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县委书记、县长任廷浬说。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