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酉阳土家摆手舞初探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田景和

土家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她古老而又悠久的历史文化,主要是靠世代传承的土家摆手舞作为载体符号,被记录延续下来的。所以,有专家考证宣称,土家摆手舞,就是土家族的“荷马史诗”,是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一、摆手舞的起源
   
       大约6000—8000年前,由于当时连年战乱(摆手舞中的冲拳击掌、刺矛夺棍、侧身踢腿、前俯后仰、抓拿推搡、反手拷脚、大开大合、猛虎下山、飞沙走石、摇旗招手等动作,均是再现那时战争的场景),造成民族大分裂、大迁徙(摆手舞中同边手的爬山上坡、攀岩扯藤、岩鹰展翅(象征兵佣快述前行)、鸭子摆蛋(象征妇孺慢慢后跟)、蜻蜓点水(象征停停走走)等动作,反映了当时迁徙的艰辛场面。其中田、白、彭三姓强宗旺族,从湖南神州打到洞庭湖,再进入沅江流域,逆河而上,进入酉水河广大山区,并逐渐停留下来。
   
       酉阳自治县大溪镇笔山坝酉水河畔,挖掘出土大量历史文物和生活遗迹,据中国考古专家考证发现,其生活遗迹与丧葬习俗,与三峡考古发现的6000年前人类活动遗迹和生活习俗的“大溪文化”一致。可见,6000年前,土家先民就在酉水河畔生活了。 


       当时,先民们还是过着漂泊不定的艰辛生活(如摆手舞中的叫化子向火、捞痒抖虱等动作,再现当时朝不保夕、衣不蔽体的生存状况),主要是以打猎捕鱼为生(摆手舞中的弯弓射狩、飞石击猎、撵野猪、撒网捕鱼等动作,再现了当时以打猎捕鱼为主的生活画面)的新石器时期生活。

       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狩猎风俗—上山“赶仗”,见者有份,一直流传至今。就是现在,只要有人进山打了一头野猪,那怕是有人在路上遇到抬回寨子,也要先无偿地割给他一块,再开秤出售。
  
       在5000年前左右,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由打猎捕鱼时代渐渐转入农耕时代(尚有少量渔民),居住慢慢固定下来。他们聚姓而居,共同劳动(摆手舞中的挖土、薅草、丢种子、撒肥料、扯秧子、洗秧子、栽秧子、薅秧子、割谷子、撘谷子、挑粮食、推磨、舂米、摇豆浆、簸簸箕等动作,其劳动场面历历在目),共同生活(摆手舞中展现生活画面的动作有下腰求神、四面作揖、观音坐莲、龙凤呈祥、白鸽展翅、老虎按羊等动作,惟妙惟肖),互相通婚(如摆手舞中动作的锦鸡踩尾、观音送子等),共建家园(如摆手舞中螃蟹上树的动作,表示人们七脚八手共建美好家园),世代繁衍,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武陵山特质(骠悍、勤劳、朴质、智慧)、共同历史文化和独特民俗民风的单一民族——土家族。
   
       2000年左右,生活在酉水河中游昔纳溪(今酉阳自治县可大乡客寨村下寨六组)的田氏大姓,逐步文明兴盛起来,当年竟有10人同时进京赶考,九子名落孙山,唯有女扮男装的女儿摘取状元,被当朝皇帝封为驸马,迎娶公主。
  
       但纸毕竟包不住火,终获欺君之罪,立斩决 ,并下旨朱杀九子。朝廷遂派兵一路追杀返家的九兄弟(摆手舞中“状元踢死道台官”动作和“朱连九族”成语由此而来)。
  
       当时九子一路奔逃到离武陵山区不远的一个名叫犀牛潭的地方,时值过大年仅差一天。但情急之下,他们立即商议决定,不能再回老家昔纳溪了,只能各路逃进武陵大山区其它深山老林,自求生存,才能保命。当即杀了一头大水牛,提前一天,吃了最后一顿团圆年夜饭(土家族提前一天过“赶年” 习俗来历之一),并将牛角分成九等份作为信物,每个兄弟各持一节,以便来日相认时,以此为凭。
    
       时过境迁,改朝换代后,朝廷不再追杀九子。可他们各自逃进武陵山系广大地区,已繁衍生息几十代数十万人了。
   
       为了寻根祭祖,各地子嗣们纷纷前往十分繁荣的昔纳溪祭祖朝拜。

       当时昔纳溪人丁兴旺、物产丰富、势力强大。老祖宗田飞虎、田万虎为开疆扩土,引兵打过八面山,攻入湘西北。不料马失前蹄,滑落掩盖伪装好的“战马坑”,于是“首身离兮心不惩,俨杀尽兮弃原野”( 现在湖南的四川坪)。
  
       噩耗传来,已是过大年前的一天丑时(凌晨2—3点)。顿时,整个昔纳溪的上下几寨,天悲地愤,哭声震天。族长们泣决,全体男子当即连夜提前做年饭(至今土家族尚有不让女子上灶煮年饭的习俗),全体女子连夜收拾好行装,寅时天没亮,大家赶紧吃罢早年饭(土家族提前一天过“赶年”由来之二;由此还流传:每逢过年,土家族男子晚上上灶忙乎整夜,大清早请内人和子女们起床洗脸,过丰盛的早年。此风俗至今犹存)后,壮汉们立即赶去湖南,夺尸回乡。
   
       当棺椁抬至当时巴属南部(川渝之地)小地名小毕欽(今酉水河中游可大乡客寨村)时,尸水渗出,异味难闻,加之“外亡者不入内” 风俗,于是决定,就地下葬,派一干人马守灵至今。现守灵人已繁衍发展成几大寨人(即客寨村一组)了。
   
       据说,田飞虎、田万虎身高数丈,腰大10围,力大无穷。仅铜帽就有60斤,被当地人用作水缸。
   
       由于二祖文韬武略,战功显赫,族长们举全族之力,在昔纳溪下寨村郭前一风水宝地(小地名宝宝山),大兴土木,以当时的马槡树为柱梁,土石方为墙面,修建3间青瓦房,把二祖木雕像请进去,名曰二王庙(简称庙堂),并附以法力无边的神秘色彩,奉为大老司菩萨(两樽高耸威武的大王,六樽虔诚清纯的小童),庄严肃穆,威武神圣,远近闻名,供方圆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子孙们世代祭祀。
   
       每到供奉祭拜之时,简单的跪拜、磕头虽然能虔诚地祭祀、祈求和还愿,但时间长了,就显得索然无味,更是坚持不了小假3天、大节15天慢长的祭祀时日。于是,聪明睿智的土家前辈们,就把祖先过去的起源、征战、迁徙、狩猎和当前的生产、生活中的一切动作,全部形象模仿、生动组合,按时序和情趣排列起来,并辅以简单(易于流传)强烈(老远即可闻音起舞)的打击锣鼓、低沉浑厚的牛角伴奏和嘹亮明快的木叶吹奏,加之融入排山倒海的土家山歌民歌,气势之宏阔,意境之生动,就可想而知了。
四面八方来的祭祀者,和当地男女老少,同祭共舞,或单摆、或双摆,或小摆、或大摆;或一条龙、或单双圈,或斜线、或穿花……50多种舞姿和20多个队形,应有尽有,激情演绎,其乐无穷,那怕是再跳个十天半月,也绝不乏味。
   
       这种长时间的、丰富多彩的唱跳祭祀形式,逐渐演变成后来土家人,除用于祭祀以外,还延伸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及各种庆典祝贺等重大活动之中。因此,这种充分体现土家族崇尚美丽与繁荣的良好愿景和丰富想象、神圣而庄严、热烈而浪漫的祭祀活动,在各种节假日、各种庆典志喜、各种场合下,都能按祭祀的形式,唱跳这种与历史文化信息和生产生活动作习习相关的土家摆手舞。
   
       二、摆手舞的扩散
   
       九子的后裔们,从当时的川、黔、湘、鄂结合部的武陵山系广大地区,不断纷至沓来,长时间地反复到昔纳溪二王庙(后称摆手堂)唱跳拜祭祖宗,祈求保佑平安,其歌、舞、乐,早已熟烂于心 。

       他们各自带回去后,每逢大小节假日和各种庆典志喜,都面向昔纳溪,就地开展祭祀和庆典活动,传唱歌舞,以便更多的当地人,一边祭祀远方的祖宗,一边丰富当地的节日和志庆气氛。于是,土家摆手舞就这样轻松自然地传遍整个广大武陵山区了。虽然各地略有变异和创新,但实质内容和基本动作大都一致。
   
       三、摆手舞的兴盛
   
       昔纳溪的土家下寨,曾几度繁荣兴盛。上世纪初,上下几寨的吊脚楼群栉比鳞次,覆压数里,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翘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老人们常说,即使下大雨,踏步整个古村几寨,也是“一脚干”(不湿鞋);当时寨子内外人欢马叫,鸡犬相闻,舂米、磨面之声不绝于耳,既像成千上万只蜜蜂,在桶内散热一样,一直哄哄地吼个不停;又像弯弯绕过下寨的昔纳溪之水,一直嗬嗬地响个不断。多么繁华兴盛与热闹非凡的世外桃源哟!

       这时的祭祀活动规模也特别宏大。每到节假日,摆手堂前常常聚集3000—3500人,开展盛大的歌舞祭祀活动。但见他们首先用牛头、猪头、粑粑、米酒、腊肉、豆腐、水果等供品祭祀祖宗之后,就开始起舞。顿时,高亢的锣鼓声、粗犷的山歌声和人们喜悦的欢笑声,汇成一派节日的喧闹声,震荡山河。熙熙攘攘的人们身穿家织土布,脚蹬绣花布鞋,围成一圈又一圈,男女相伴,舞动着健美双手,迈开粗壮的步伐,大有歌尽桃花扇底风之势,一连跳上数昼夜不息,欢天喜地,热闹非凡。那正是“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代彭施锋描写当时的场面)的真实写照。

       据长辈们讲,兴盛时期,就其丰盛的供品,就养活了2个看守管理摆手堂的“洋懒吧”。
 
       四、摆手舞的衰落
   
       上世纪中下叶“文革”期间,“破四旧”把带祭祀色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摆手舞,被当作“迷信”活动予以“枪毙”;大老司等大小菩萨,也被“造反派”残忍地拖至河里甩掉了;摆手堂变成了当时生产队的仓库;后来,变成了众人的牛栏;最后,毁坏得不堪入目;现只剩下残垣断壁和一棵古松树了。而整个下寨,虽古风犹存,但亦随之变得十分沧桑。

       尚有少数会唱能跳的年长者,诸如现在的文化传承人【田景红】、田应鈴、【田景仁】、田景银、田景才、田景树等,在狠批“封、资、修”的岁月里,谁敢吱声。只有等待来日“云开雾散见青天”。
   
       五、摆手舞的重生
   

       一九七六年,结束了十年浩劫;一九七八年,一声春雷,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大门,乃百废俱兴。文化发展,也不例外。一九八三年酉阳成立自治县,要举行全县文艺汇演。消息传到当时的酉酬区新溪乡下寨村五队(现可大乡客寨村六组),人们奔走相告,大家自觉组织,由当时高中还家孝父的田景和,收集整理即将失传的摆手舞资料,田应高口述,田景红、田景仁等老年人应邀参与.

       他们因此欣喜若狂,主动昼夜急训。二周之内,就教会了23名男女队员,到酉酬区与其他5个乡排练的节目pk,土家摆手舞个性鲜明,使人耳目一新。被选送到县城参加酉阳自治县成立文艺大汇演,并以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和表演性,荣获一等奖。

       这是自治县成立的意外重大收获:惊现民族文化之根,喜获民族文化之魂!她由此一炮走红,加之政府大力主推,群众广泛参与,迅速传遍县内外。当前,各地正日夜不断演绎和向外扩散着。土家摆手舞终于重见天日,获得新生!
 
       六、摆手舞的辉煌
   
       现在,从可大土家下寨走出的土家摆手舞,已成酉阳主体民族文化形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本县已基本普及到机关、学校、乡镇和社区;她已走出重庆,唱响中央电视台;由此编创的《摆手祭》,参加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比赛中,荣获特别奖;参加全国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中荣获金奖;另在此基础上编创的《土家倮嘎尼》, 2010年入围中国文化部“群星奖”;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亲笔题词“酉阳 土家摆手舞之乡”;中国文化部对此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即将验收命名为“渝东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部官员与专家已深入土家下寨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获得高度肯定);酉阳还举行了两次中国.武陵山区摆手舞大赛,享誉全国;酉阳10万人共跳摆手舞,已创世界基尼斯记录;现正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终有一日,中国.酉阳.下寨土家摆手舞将成为世界的摆手舞,更将成为世界的旅游文化品牌。
   
       七、摆手舞的价值
   
        以祭祀供奉祖先、祈求吉祥平安、参与各类庆典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土家摆手舞,都深深打下了土家人的起源、战乱、迁徙、狩猎和当时的生产、生活各个生存时代的显著烙印(发展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摆手舞还吸纳融入了“送公粮”爱国动作),再现了土家人生存、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所以,一曲土家摆手舞,就是土家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生动画卷,展现了土家族历史文化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对研究土家民族具有很高的不可或缺的特殊价值。

责任编辑
标签事象研究    
0

酉阳土家摆手舞初探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田景和

土家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她古老而又悠久的历史文化,主要是靠世代传承的土家摆手舞作为载体符号,被记录延续下来的。所以,有专家考证宣称,土家摆手舞,就是土家族的“荷马史诗”,是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一、摆手舞的起源
   
       大约6000—8000年前,由于当时连年战乱(摆手舞中的冲拳击掌、刺矛夺棍、侧身踢腿、前俯后仰、抓拿推搡、反手拷脚、大开大合、猛虎下山、飞沙走石、摇旗招手等动作,均是再现那时战争的场景),造成民族大分裂、大迁徙(摆手舞中同边手的爬山上坡、攀岩扯藤、岩鹰展翅(象征兵佣快述前行)、鸭子摆蛋(象征妇孺慢慢后跟)、蜻蜓点水(象征停停走走)等动作,反映了当时迁徙的艰辛场面。其中田、白、彭三姓强宗旺族,从湖南神州打到洞庭湖,再进入沅江流域,逆河而上,进入酉水河广大山区,并逐渐停留下来。
   
       酉阳自治县大溪镇笔山坝酉水河畔,挖掘出土大量历史文物和生活遗迹,据中国考古专家考证发现,其生活遗迹与丧葬习俗,与三峡考古发现的6000年前人类活动遗迹和生活习俗的“大溪文化”一致。可见,6000年前,土家先民就在酉水河畔生活了。 


       当时,先民们还是过着漂泊不定的艰辛生活(如摆手舞中的叫化子向火、捞痒抖虱等动作,再现当时朝不保夕、衣不蔽体的生存状况),主要是以打猎捕鱼为生(摆手舞中的弯弓射狩、飞石击猎、撵野猪、撒网捕鱼等动作,再现了当时以打猎捕鱼为主的生活画面)的新石器时期生活。

       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狩猎风俗—上山“赶仗”,见者有份,一直流传至今。就是现在,只要有人进山打了一头野猪,那怕是有人在路上遇到抬回寨子,也要先无偿地割给他一块,再开秤出售。
  
       在5000年前左右,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由打猎捕鱼时代渐渐转入农耕时代(尚有少量渔民),居住慢慢固定下来。他们聚姓而居,共同劳动(摆手舞中的挖土、薅草、丢种子、撒肥料、扯秧子、洗秧子、栽秧子、薅秧子、割谷子、撘谷子、挑粮食、推磨、舂米、摇豆浆、簸簸箕等动作,其劳动场面历历在目),共同生活(摆手舞中展现生活画面的动作有下腰求神、四面作揖、观音坐莲、龙凤呈祥、白鸽展翅、老虎按羊等动作,惟妙惟肖),互相通婚(如摆手舞中动作的锦鸡踩尾、观音送子等),共建家园(如摆手舞中螃蟹上树的动作,表示人们七脚八手共建美好家园),世代繁衍,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武陵山特质(骠悍、勤劳、朴质、智慧)、共同历史文化和独特民俗民风的单一民族——土家族。
   
       2000年左右,生活在酉水河中游昔纳溪(今酉阳自治县可大乡客寨村下寨六组)的田氏大姓,逐步文明兴盛起来,当年竟有10人同时进京赶考,九子名落孙山,唯有女扮男装的女儿摘取状元,被当朝皇帝封为驸马,迎娶公主。
  
       但纸毕竟包不住火,终获欺君之罪,立斩决 ,并下旨朱杀九子。朝廷遂派兵一路追杀返家的九兄弟(摆手舞中“状元踢死道台官”动作和“朱连九族”成语由此而来)。
  
       当时九子一路奔逃到离武陵山区不远的一个名叫犀牛潭的地方,时值过大年仅差一天。但情急之下,他们立即商议决定,不能再回老家昔纳溪了,只能各路逃进武陵大山区其它深山老林,自求生存,才能保命。当即杀了一头大水牛,提前一天,吃了最后一顿团圆年夜饭(土家族提前一天过“赶年” 习俗来历之一),并将牛角分成九等份作为信物,每个兄弟各持一节,以便来日相认时,以此为凭。
    
       时过境迁,改朝换代后,朝廷不再追杀九子。可他们各自逃进武陵山系广大地区,已繁衍生息几十代数十万人了。
   
       为了寻根祭祖,各地子嗣们纷纷前往十分繁荣的昔纳溪祭祖朝拜。

       当时昔纳溪人丁兴旺、物产丰富、势力强大。老祖宗田飞虎、田万虎为开疆扩土,引兵打过八面山,攻入湘西北。不料马失前蹄,滑落掩盖伪装好的“战马坑”,于是“首身离兮心不惩,俨杀尽兮弃原野”( 现在湖南的四川坪)。
  
       噩耗传来,已是过大年前的一天丑时(凌晨2—3点)。顿时,整个昔纳溪的上下几寨,天悲地愤,哭声震天。族长们泣决,全体男子当即连夜提前做年饭(至今土家族尚有不让女子上灶煮年饭的习俗),全体女子连夜收拾好行装,寅时天没亮,大家赶紧吃罢早年饭(土家族提前一天过“赶年”由来之二;由此还流传:每逢过年,土家族男子晚上上灶忙乎整夜,大清早请内人和子女们起床洗脸,过丰盛的早年。此风俗至今犹存)后,壮汉们立即赶去湖南,夺尸回乡。
   
       当棺椁抬至当时巴属南部(川渝之地)小地名小毕欽(今酉水河中游可大乡客寨村)时,尸水渗出,异味难闻,加之“外亡者不入内” 风俗,于是决定,就地下葬,派一干人马守灵至今。现守灵人已繁衍发展成几大寨人(即客寨村一组)了。
   
       据说,田飞虎、田万虎身高数丈,腰大10围,力大无穷。仅铜帽就有60斤,被当地人用作水缸。
   
       由于二祖文韬武略,战功显赫,族长们举全族之力,在昔纳溪下寨村郭前一风水宝地(小地名宝宝山),大兴土木,以当时的马槡树为柱梁,土石方为墙面,修建3间青瓦房,把二祖木雕像请进去,名曰二王庙(简称庙堂),并附以法力无边的神秘色彩,奉为大老司菩萨(两樽高耸威武的大王,六樽虔诚清纯的小童),庄严肃穆,威武神圣,远近闻名,供方圆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子孙们世代祭祀。
   
       每到供奉祭拜之时,简单的跪拜、磕头虽然能虔诚地祭祀、祈求和还愿,但时间长了,就显得索然无味,更是坚持不了小假3天、大节15天慢长的祭祀时日。于是,聪明睿智的土家前辈们,就把祖先过去的起源、征战、迁徙、狩猎和当前的生产、生活中的一切动作,全部形象模仿、生动组合,按时序和情趣排列起来,并辅以简单(易于流传)强烈(老远即可闻音起舞)的打击锣鼓、低沉浑厚的牛角伴奏和嘹亮明快的木叶吹奏,加之融入排山倒海的土家山歌民歌,气势之宏阔,意境之生动,就可想而知了。
四面八方来的祭祀者,和当地男女老少,同祭共舞,或单摆、或双摆,或小摆、或大摆;或一条龙、或单双圈,或斜线、或穿花……50多种舞姿和20多个队形,应有尽有,激情演绎,其乐无穷,那怕是再跳个十天半月,也绝不乏味。
   
       这种长时间的、丰富多彩的唱跳祭祀形式,逐渐演变成后来土家人,除用于祭祀以外,还延伸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及各种庆典祝贺等重大活动之中。因此,这种充分体现土家族崇尚美丽与繁荣的良好愿景和丰富想象、神圣而庄严、热烈而浪漫的祭祀活动,在各种节假日、各种庆典志喜、各种场合下,都能按祭祀的形式,唱跳这种与历史文化信息和生产生活动作习习相关的土家摆手舞。
   
       二、摆手舞的扩散
   
       九子的后裔们,从当时的川、黔、湘、鄂结合部的武陵山系广大地区,不断纷至沓来,长时间地反复到昔纳溪二王庙(后称摆手堂)唱跳拜祭祖宗,祈求保佑平安,其歌、舞、乐,早已熟烂于心 。

       他们各自带回去后,每逢大小节假日和各种庆典志喜,都面向昔纳溪,就地开展祭祀和庆典活动,传唱歌舞,以便更多的当地人,一边祭祀远方的祖宗,一边丰富当地的节日和志庆气氛。于是,土家摆手舞就这样轻松自然地传遍整个广大武陵山区了。虽然各地略有变异和创新,但实质内容和基本动作大都一致。
   
       三、摆手舞的兴盛
   
       昔纳溪的土家下寨,曾几度繁荣兴盛。上世纪初,上下几寨的吊脚楼群栉比鳞次,覆压数里,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翘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老人们常说,即使下大雨,踏步整个古村几寨,也是“一脚干”(不湿鞋);当时寨子内外人欢马叫,鸡犬相闻,舂米、磨面之声不绝于耳,既像成千上万只蜜蜂,在桶内散热一样,一直哄哄地吼个不停;又像弯弯绕过下寨的昔纳溪之水,一直嗬嗬地响个不断。多么繁华兴盛与热闹非凡的世外桃源哟!

       这时的祭祀活动规模也特别宏大。每到节假日,摆手堂前常常聚集3000—3500人,开展盛大的歌舞祭祀活动。但见他们首先用牛头、猪头、粑粑、米酒、腊肉、豆腐、水果等供品祭祀祖宗之后,就开始起舞。顿时,高亢的锣鼓声、粗犷的山歌声和人们喜悦的欢笑声,汇成一派节日的喧闹声,震荡山河。熙熙攘攘的人们身穿家织土布,脚蹬绣花布鞋,围成一圈又一圈,男女相伴,舞动着健美双手,迈开粗壮的步伐,大有歌尽桃花扇底风之势,一连跳上数昼夜不息,欢天喜地,热闹非凡。那正是“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代彭施锋描写当时的场面)的真实写照。

       据长辈们讲,兴盛时期,就其丰盛的供品,就养活了2个看守管理摆手堂的“洋懒吧”。
 
       四、摆手舞的衰落
   
       上世纪中下叶“文革”期间,“破四旧”把带祭祀色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摆手舞,被当作“迷信”活动予以“枪毙”;大老司等大小菩萨,也被“造反派”残忍地拖至河里甩掉了;摆手堂变成了当时生产队的仓库;后来,变成了众人的牛栏;最后,毁坏得不堪入目;现只剩下残垣断壁和一棵古松树了。而整个下寨,虽古风犹存,但亦随之变得十分沧桑。

       尚有少数会唱能跳的年长者,诸如现在的文化传承人【田景红】、田应鈴、【田景仁】、田景银、田景才、田景树等,在狠批“封、资、修”的岁月里,谁敢吱声。只有等待来日“云开雾散见青天”。
   
       五、摆手舞的重生
   

       一九七六年,结束了十年浩劫;一九七八年,一声春雷,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大门,乃百废俱兴。文化发展,也不例外。一九八三年酉阳成立自治县,要举行全县文艺汇演。消息传到当时的酉酬区新溪乡下寨村五队(现可大乡客寨村六组),人们奔走相告,大家自觉组织,由当时高中还家孝父的田景和,收集整理即将失传的摆手舞资料,田应高口述,田景红、田景仁等老年人应邀参与.

       他们因此欣喜若狂,主动昼夜急训。二周之内,就教会了23名男女队员,到酉酬区与其他5个乡排练的节目pk,土家摆手舞个性鲜明,使人耳目一新。被选送到县城参加酉阳自治县成立文艺大汇演,并以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和表演性,荣获一等奖。

       这是自治县成立的意外重大收获:惊现民族文化之根,喜获民族文化之魂!她由此一炮走红,加之政府大力主推,群众广泛参与,迅速传遍县内外。当前,各地正日夜不断演绎和向外扩散着。土家摆手舞终于重见天日,获得新生!
 
       六、摆手舞的辉煌
   
       现在,从可大土家下寨走出的土家摆手舞,已成酉阳主体民族文化形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本县已基本普及到机关、学校、乡镇和社区;她已走出重庆,唱响中央电视台;由此编创的《摆手祭》,参加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比赛中,荣获特别奖;参加全国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中荣获金奖;另在此基础上编创的《土家倮嘎尼》, 2010年入围中国文化部“群星奖”;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亲笔题词“酉阳 土家摆手舞之乡”;中国文化部对此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即将验收命名为“渝东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部官员与专家已深入土家下寨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获得高度肯定);酉阳还举行了两次中国.武陵山区摆手舞大赛,享誉全国;酉阳10万人共跳摆手舞,已创世界基尼斯记录;现正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终有一日,中国.酉阳.下寨土家摆手舞将成为世界的摆手舞,更将成为世界的旅游文化品牌。
   
       七、摆手舞的价值
   
        以祭祀供奉祖先、祈求吉祥平安、参与各类庆典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土家摆手舞,都深深打下了土家人的起源、战乱、迁徙、狩猎和当时的生产、生活各个生存时代的显著烙印(发展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摆手舞还吸纳融入了“送公粮”爱国动作),再现了土家人生存、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所以,一曲土家摆手舞,就是土家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生动画卷,展现了土家族历史文化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对研究土家民族具有很高的不可或缺的特殊价值。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