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永顺县朗溪乡王木村打洞溪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罗奋飞

2013年7月,对于永顺县郎溪乡王木村打洞溪的人来说是个值得敲锣打鼓庆贺的好日子。经过三年的奋战,村民们终于在悬崖峭壁上钻出了一条“天路”,虽然路面依然坎坷不平、碎石遍布,但是打洞溪的人再也不用通过“天梯”与外界联系,能够迎接更多驱车前往的客人了! 


       来过这里的人,无不深感震撼,因为这里有不一般的人和景,还有那谁也没听说过的胡玛语……

       作为民族事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们有理由也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那些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与习俗。为了进一步掌握相关打洞溪的情况,笔者于11月3日深入打洞溪,对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语言“禁区”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报告整理如下,以供民族系统领导在特色村寨建设中给予重点考虑。

       一、 打洞溪概况

       王木村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是我县东南的边境之地,东与张家界永定区四都乡接壤,南与怀化市沅陵县明溪口镇相连,是个“一脚踏三地”的典型边境村。王木村距县城140公里,距朗溪乡政府所在地30公里,境内地型复杂,海拔落差大,最高海拔1247米,最低海拔445米,群峰绵延,悬崖峭壁横生,溪流交错,经济落后。全村有稻田258亩,旱地384亩,山林面积18270亩,分4个村民小组,共126户,总人口378人,劳动力129人,年人均产粮148公斤,人均收入1230元,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生产区与生活区有450米以上海拔落差,当地村民流传有“下坡走得脚发软,上坡爬得汗长流,梯岩头上鬼见愁……”的自嘲戏语。该村虽历经几届扶贫,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提高,但贫穷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

       打洞溪是王木村的纯土家族自然寨,以徐、宋、罗、刘、丁、吴姓为主,全寨63户,共197人,均为土家族。据现年93岁的宋明纲老人介绍,他们的先人是明朝中期来到这里的,一些跟随“彭氏土司”五代时期从江西迁来的“小姓”(人数较少)工匠人家,为躲避当局和“大姓人家”(人数较多的姓氏,当时的彭、向、覃等为大姓)欺压而藏匿至此。此地群山环绕,山壁陡峭,一般人不易发现,更难进入。打洞溪先人们迁来后却遭连年旱灾,于是,人们到处打洞寻水,最后在半山腰凿出一地下水,引水下山,形成山溪,因此而得打洞溪名。

       从此,这些逃匿至此的“小姓”人便与外界隔离开来,山外土家族人受汉文化影响而不断汉化,这里却保存了原生态的土家文化,还完好保存了土家语另一支语系——胡玛语。
 
       二、 这里有特色

       特色1——胡玛语

       在打洞溪,如今仍然保留了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方式——“胡玛语”。“胡玛语”被外界叫做落后人的语言,偏僻的方言,是打洞溪的先人们为了躲避战争或其他外来势力干扰的一种自卫方式,让人费解,更感神秘,在汉语词典里永远也找不到答案。打洞溪人都会说“胡玛语”,将“胡玛语”作为日常交流的语言。这种语言习惯形成的原因有三:一是祖辈相传形成了方言习惯,在这里,无论是男女老少,大家都说胡玛语;二是纪念祖先逃遁至此的不容易,打洞溪先人们为了“退隐”山间,过上与外界隔离的生活,有意创造了这种神秘的语言,以迷惑当局而得以生存,打洞溪后人使用这独特的语言是对先人的一种祭奠形式;三是内部交流的需要,打洞溪人在有外来人的时候使用胡玛语,无疑是给自己提供方便,以免他们悠然自得的生活受到打扰,有时候还可以看作是一种无形的暗语。

       在这里,人们仍然沿用着土家先祖传习下来的生活样式:火堂里架起鼎罐(鼎罐“胡玛语”音译为“龙灯”),柴火煮饭;用山胡椒腌制猪肉柴火熏烤;把包谷、辣椒砟放在土陶罐里,制作出开味的菜肴;用石崖上采来的蜂蜜泡团糤,蘸糍粑招待客人。

       特色2——土家族建筑

       竹林深处一栋栋吊脚木楼或依山而立,或跨沟而建。时不时飘来声声鸡鸣狗吠打破了山里的静寂。晚风习习的夜色里,月光将斑驳洒满村寨的吊脚木楼,唯有老枫树上的“夹呓召召”,伴随辛劳人们的梦香,吟唱着亘古千年的歌谣。溪边的水碾坊,满身青苔的老水车疲惫地转悠着,吱吱嘎嘎地数落着岁月的沧桑。清溪上的小桥是几根裸露着身躯的苍木,毅然地躺在那里,等待着与你的亲吻。

       清一色的土家吊脚木楼,或清溪边驻足,或翠竹遮掩,或袒胸赤足在那里憨憨地摆显。如伞的老枫树,洒下一遍绿荫,炊烟冉冉,微风飘来声声鸡啼狗吠,歪斜的篱笆搂抱着葱茏,园里采蔬的女人眺盼着暮归的老牛和男人。

       特色3——原生态土家族文化

       这里仍然保留着丰富多样的土家族文化样式。除了土家族特有打溜子、哭嫁歌等外,还有土家族山歌、独特的餐饮、独特的节庆和频临灭绝的土家手工技艺“排纱”。

       在这里,有着神秘的土家族调解方式,就是夫妻之间和邻里之间吵架闹隔阂后的“和气宴”、“和气药”。据说现在当地有夫妻两人吵架时,都在沿袭这种传统,由寨中的长者采集山中奇药,煎熬成药汤,让夫妻二人喝下,这样会让夫妻二人和好如初。如遇家庭之间纷争,则需寨中长者主持双方参加“和气宴”,通过这种传统的聚餐方式来化解双方矛盾。

       特色4——优美的自然景观
   
       绝壁天路:“梯岩”。 正溪生产小组的尽头,天成的悬崖峭壁巍峨霄汉。绝壁上镌刻着遒劲夺目的“天路”字样,一练瀑布疑是天降,溅起染天烟雨。一条“z”绕的公路盘延直上云端。云雾里,当年的绝壁栈道依稀可见,给人心灵震撼,让人肃然起敬,是一首民族精神的颂歌,也是一幅美焕绝伦的自然画卷。

       清溪嬉水:这条有一条直通山外的小溪,境内全长五华里,是一处得天独厚的旅游休闲资源。良好的植被,使得溪水清澈见底终年不断。良好的水质,使得鱼虾成群,悠哉游哉。民间传说中的“梳头溪”“洗脸岩”“洗脚滩”“脱裤潭”“添喜潭”依次排开,以潺潺溪水赋予了打洞溪生机怏然的灵性。

       特色5——悬崖上的甜蜜
  
       打洞溪四面环山,且山壁陡峭,世代勤劳的打洞溪人在沿山的石壁上,挂满了养蜂的木桶。抬眼望去犹如镶嵌在石壁上的颗颗宝石,给人无限遐想。这种蜂蜜是大自然的恩赐,在人类居住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尤为称奇、珍贵,一桶桶蜂、一饼饼蜜,编制出打洞溪人甜蜜的梦。

       每到冬季,打洞溪人都会集体上山取蜜,每家的蜂桶数量不一样,取的蜂蜜也就多少不均,少则十斤,多则三五十斤,一部分留自家食用,其余的天然蜂蜜运到集市换取生活必须品。
 
       三、 这里很贫穷

       打洞溪人多田少,人均8分田地,加上地处山间,周围的高山挡住了大部分的照射阳光,相对其他地区阳光明显不足,导致了颇为奇特的“人间四月芳菲尽,打洞桃花始盛开”现象,也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长、产量低,年人均产粮148公斤,人均收入1230元。

       这里有矾矿,但因技术落后不允许开采,本性爱好生态环保的打洞溪人也压根没想去开矿,怕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里也没有富饶的田地,淳朴的打洞溪人只能是靠天吃饭和养蜂赚钱。年轻人为了生计也只好背井离乡去外出务工,挣钱回来养家。打洞溪的孩子近九成五只完成初中学业就演变成农民工,在家务农的人以老人妇女居多,全寨197人有80余人在外务工。
 
       四、 这里盼致富

       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随着改革开放开始走出山寨,感受到外界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与他们的谈话发现,在家的打洞溪人无不对富裕充满向往。彩电、冰箱之类的家用电器这里没有普及,但有个别家里外出务工成功者得以购置,无形给大家带来无限的吸引力。

       为了走出大山,打洞溪人没有放弃追求致富的路,全寨男女老少做起了“现代版愚公”,开山碎石,肩挑背负,历时三年终于贯通了通往山外的等外级公路。因为地势险峻,这条在打洞溪人眼中的宽敞大道,让初来乍到的外来人无不毛骨悚然,拳头大的碎石铺成的毛路,总是让汽车轮胎无序滑动。

       打洞溪的年轻人也走出大山,涌入外出打工的潮流,只为了实现沉睡多年的致富梦……
 
       五、 这里需支持

       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然而这里却拥有更多的扶持理由。

      (一)大鲵特种养殖项目。一是生态环境良好。王木村虽然存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的劣势,也因此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林地气候条件和其他资源优势。如何扬长避短,化劣势为优势,找准一条适合该村实际的特色化产业路子,选准开发项目是关键。为此,县有关部门与村组干部一起先后召开了22次村民座谈会,讨论了核桃、白芨、天麻、猕猴桃等7个开发项目,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经过多次讨论和笔者对当地地理条件的考察论证,最后确定以大鲵特种养殖为首选项目,实施项目可谓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条件。二是地利优势明显。该村生态环境良好,拥有丰富的优质水源和地下溶洞资源。全村共有58处自然山泉,可供开发利用的较大水洞5个,干洞4个,洞穴山泉水质好,气温稳定适宜,水生物多。而且经考察在茶花洞穴中发现野生大鲵苗,是大鲵的原生栖息地,该溶洞资源加以人工改造,仿造自然生态环境,即可作为大鲵理想驯养繁殖地。三是天时条件具备。大鲵养殖切合当前国家产业扶持政策,近年来,中央逐年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倡导建立“两型”社会。前不久,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来我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从实际出发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州领导高度重视大鲵产业发展,在州政协十届四次全会上开展了有关“培植大鲵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民族经济”的专题计论。以当前市场发展前景来看,大鲵被誉“水中人参”、“软黄金”,商品价值极高,国内市场达2000元/斤,出口国外高达4000元/斤,价高量少,供不应求,发展大鲵养殖正当其时。四是“人和优势”形成。通过各级扶贫调研,结合打洞溪实际,选择大鲵养殖,村组领导班子信心足,村民积极性高。以刘吉林书记(去年被评为感动永顺十佳人物,今年评为州劳模)为首的领导班子对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干实事的意愿诉求强烈,干劲十足。村民对发展大鲵养殖一致赞成和拥护并愿集资入股共同开发,现已建成大鲵养殖基地一个,大鲵养殖体系已初具规模,村领导班子和村民投入劳工220多个,挖掘仿生态洞穴,建造了一个长35米、宽5米的原生态繁殖洞和一个长100米、宽15米的商品鱼仿生态养殖洞(含100个1米长、1米宽的养殖池);但因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目前虽然通过了项目的科学分析论证,但争取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急需上级扶持。

       (二)“特色村寨”建设项目。一是修建土家风情山寨。龙门口组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土家山寨,飘逸而又久远,神秘而又古老。在这里我们可以规划把它建造一成个亲近自然、寻根本源的土家山寨,入口处修建一座仿古寨门,清一色的土家吊脚木楼,或清溪边驻足,或翠竹遮掩,或袒胸赤足在那里憨憨地摆显。如伞的老枫树,洒下一遍绿荫,炊烟冉冉,微风飘来声声鸡啼狗吠,歪斜的篱笆搂抱着葱茏,园里采蔬的女人眺盼着暮归的老牛和男人,完全可以让外来人感悟此处又“桃源”。 二是展示再现土家农耕文化。老祖宗的农耕文明,在这里仍然得到传承沿袭,永远保留着那份没有忘却的记忆,这里的水车、碾坊都在打洞溪人的纯朴中数落着岁月的艰辛。这里有榨油坊,烟雾弥漫的泥巴灶台,火光辉映,青筋凸缠的脚手,在辉映里忙碌,赤身的汉子,搂抱起粗硕的油锤,声声吆喝向前炸去,瞬间爆发出震山的回响。三是独有土家族习俗展演。这里除了具有其他土家地区的打溜子、哭嫁歌、摆手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有独特的餐饮和濒临绝迹的民间手工技艺,更有野馐山珍“农家席”。此外,还可以借助土家族独特的餐饮习惯在龙口、正溪两个村寨开设农家乐,让远方游客品尝土家的黑毛土猪、土鸡之类的野馐山珍。四是开发特色产品。在打洞溪可以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并配以现场加工、制作演示。如土家“排紗”、竹木制品等。特色食品有石磨豆腐、碓舂蒿草粑、重阳香菇、田螺虾米、泥鳅黄鳝柴火鼑罐饭、野胡葱炒蛋、酸藠头、酸辣粉、酸鱼酸肉、水豆酱、糯米甜酒、石崖野蜂蜜等,都可以加工成产品供游客选购。
    
       总之,这里有太多的理由需要上级关心和支持,笔者也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打洞溪一定能成为一个人人向往的土家族特色村寨,打洞溪人正用自己独特方式迎接您的到来……(作者单位湖南省永顺县民族局)

责任编辑
标签田野调查    
0

永顺县朗溪乡王木村打洞溪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罗奋飞

2013年7月,对于永顺县郎溪乡王木村打洞溪的人来说是个值得敲锣打鼓庆贺的好日子。经过三年的奋战,村民们终于在悬崖峭壁上钻出了一条“天路”,虽然路面依然坎坷不平、碎石遍布,但是打洞溪的人再也不用通过“天梯”与外界联系,能够迎接更多驱车前往的客人了! 


       来过这里的人,无不深感震撼,因为这里有不一般的人和景,还有那谁也没听说过的胡玛语……

       作为民族事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们有理由也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那些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与习俗。为了进一步掌握相关打洞溪的情况,笔者于11月3日深入打洞溪,对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语言“禁区”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报告整理如下,以供民族系统领导在特色村寨建设中给予重点考虑。

       一、 打洞溪概况

       王木村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是我县东南的边境之地,东与张家界永定区四都乡接壤,南与怀化市沅陵县明溪口镇相连,是个“一脚踏三地”的典型边境村。王木村距县城140公里,距朗溪乡政府所在地30公里,境内地型复杂,海拔落差大,最高海拔1247米,最低海拔445米,群峰绵延,悬崖峭壁横生,溪流交错,经济落后。全村有稻田258亩,旱地384亩,山林面积18270亩,分4个村民小组,共126户,总人口378人,劳动力129人,年人均产粮148公斤,人均收入1230元,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生产区与生活区有450米以上海拔落差,当地村民流传有“下坡走得脚发软,上坡爬得汗长流,梯岩头上鬼见愁……”的自嘲戏语。该村虽历经几届扶贫,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提高,但贫穷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

       打洞溪是王木村的纯土家族自然寨,以徐、宋、罗、刘、丁、吴姓为主,全寨63户,共197人,均为土家族。据现年93岁的宋明纲老人介绍,他们的先人是明朝中期来到这里的,一些跟随“彭氏土司”五代时期从江西迁来的“小姓”(人数较少)工匠人家,为躲避当局和“大姓人家”(人数较多的姓氏,当时的彭、向、覃等为大姓)欺压而藏匿至此。此地群山环绕,山壁陡峭,一般人不易发现,更难进入。打洞溪先人们迁来后却遭连年旱灾,于是,人们到处打洞寻水,最后在半山腰凿出一地下水,引水下山,形成山溪,因此而得打洞溪名。

       从此,这些逃匿至此的“小姓”人便与外界隔离开来,山外土家族人受汉文化影响而不断汉化,这里却保存了原生态的土家文化,还完好保存了土家语另一支语系——胡玛语。
 
       二、 这里有特色

       特色1——胡玛语

       在打洞溪,如今仍然保留了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方式——“胡玛语”。“胡玛语”被外界叫做落后人的语言,偏僻的方言,是打洞溪的先人们为了躲避战争或其他外来势力干扰的一种自卫方式,让人费解,更感神秘,在汉语词典里永远也找不到答案。打洞溪人都会说“胡玛语”,将“胡玛语”作为日常交流的语言。这种语言习惯形成的原因有三:一是祖辈相传形成了方言习惯,在这里,无论是男女老少,大家都说胡玛语;二是纪念祖先逃遁至此的不容易,打洞溪先人们为了“退隐”山间,过上与外界隔离的生活,有意创造了这种神秘的语言,以迷惑当局而得以生存,打洞溪后人使用这独特的语言是对先人的一种祭奠形式;三是内部交流的需要,打洞溪人在有外来人的时候使用胡玛语,无疑是给自己提供方便,以免他们悠然自得的生活受到打扰,有时候还可以看作是一种无形的暗语。

       在这里,人们仍然沿用着土家先祖传习下来的生活样式:火堂里架起鼎罐(鼎罐“胡玛语”音译为“龙灯”),柴火煮饭;用山胡椒腌制猪肉柴火熏烤;把包谷、辣椒砟放在土陶罐里,制作出开味的菜肴;用石崖上采来的蜂蜜泡团糤,蘸糍粑招待客人。

       特色2——土家族建筑

       竹林深处一栋栋吊脚木楼或依山而立,或跨沟而建。时不时飘来声声鸡鸣狗吠打破了山里的静寂。晚风习习的夜色里,月光将斑驳洒满村寨的吊脚木楼,唯有老枫树上的“夹呓召召”,伴随辛劳人们的梦香,吟唱着亘古千年的歌谣。溪边的水碾坊,满身青苔的老水车疲惫地转悠着,吱吱嘎嘎地数落着岁月的沧桑。清溪上的小桥是几根裸露着身躯的苍木,毅然地躺在那里,等待着与你的亲吻。

       清一色的土家吊脚木楼,或清溪边驻足,或翠竹遮掩,或袒胸赤足在那里憨憨地摆显。如伞的老枫树,洒下一遍绿荫,炊烟冉冉,微风飘来声声鸡啼狗吠,歪斜的篱笆搂抱着葱茏,园里采蔬的女人眺盼着暮归的老牛和男人。

       特色3——原生态土家族文化

       这里仍然保留着丰富多样的土家族文化样式。除了土家族特有打溜子、哭嫁歌等外,还有土家族山歌、独特的餐饮、独特的节庆和频临灭绝的土家手工技艺“排纱”。

       在这里,有着神秘的土家族调解方式,就是夫妻之间和邻里之间吵架闹隔阂后的“和气宴”、“和气药”。据说现在当地有夫妻两人吵架时,都在沿袭这种传统,由寨中的长者采集山中奇药,煎熬成药汤,让夫妻二人喝下,这样会让夫妻二人和好如初。如遇家庭之间纷争,则需寨中长者主持双方参加“和气宴”,通过这种传统的聚餐方式来化解双方矛盾。

       特色4——优美的自然景观
   
       绝壁天路:“梯岩”。 正溪生产小组的尽头,天成的悬崖峭壁巍峨霄汉。绝壁上镌刻着遒劲夺目的“天路”字样,一练瀑布疑是天降,溅起染天烟雨。一条“z”绕的公路盘延直上云端。云雾里,当年的绝壁栈道依稀可见,给人心灵震撼,让人肃然起敬,是一首民族精神的颂歌,也是一幅美焕绝伦的自然画卷。

       清溪嬉水:这条有一条直通山外的小溪,境内全长五华里,是一处得天独厚的旅游休闲资源。良好的植被,使得溪水清澈见底终年不断。良好的水质,使得鱼虾成群,悠哉游哉。民间传说中的“梳头溪”“洗脸岩”“洗脚滩”“脱裤潭”“添喜潭”依次排开,以潺潺溪水赋予了打洞溪生机怏然的灵性。

       特色5——悬崖上的甜蜜
  
       打洞溪四面环山,且山壁陡峭,世代勤劳的打洞溪人在沿山的石壁上,挂满了养蜂的木桶。抬眼望去犹如镶嵌在石壁上的颗颗宝石,给人无限遐想。这种蜂蜜是大自然的恩赐,在人类居住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尤为称奇、珍贵,一桶桶蜂、一饼饼蜜,编制出打洞溪人甜蜜的梦。

       每到冬季,打洞溪人都会集体上山取蜜,每家的蜂桶数量不一样,取的蜂蜜也就多少不均,少则十斤,多则三五十斤,一部分留自家食用,其余的天然蜂蜜运到集市换取生活必须品。
 
       三、 这里很贫穷

       打洞溪人多田少,人均8分田地,加上地处山间,周围的高山挡住了大部分的照射阳光,相对其他地区阳光明显不足,导致了颇为奇特的“人间四月芳菲尽,打洞桃花始盛开”现象,也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长、产量低,年人均产粮148公斤,人均收入1230元。

       这里有矾矿,但因技术落后不允许开采,本性爱好生态环保的打洞溪人也压根没想去开矿,怕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里也没有富饶的田地,淳朴的打洞溪人只能是靠天吃饭和养蜂赚钱。年轻人为了生计也只好背井离乡去外出务工,挣钱回来养家。打洞溪的孩子近九成五只完成初中学业就演变成农民工,在家务农的人以老人妇女居多,全寨197人有80余人在外务工。
 
       四、 这里盼致富

       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随着改革开放开始走出山寨,感受到外界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与他们的谈话发现,在家的打洞溪人无不对富裕充满向往。彩电、冰箱之类的家用电器这里没有普及,但有个别家里外出务工成功者得以购置,无形给大家带来无限的吸引力。

       为了走出大山,打洞溪人没有放弃追求致富的路,全寨男女老少做起了“现代版愚公”,开山碎石,肩挑背负,历时三年终于贯通了通往山外的等外级公路。因为地势险峻,这条在打洞溪人眼中的宽敞大道,让初来乍到的外来人无不毛骨悚然,拳头大的碎石铺成的毛路,总是让汽车轮胎无序滑动。

       打洞溪的年轻人也走出大山,涌入外出打工的潮流,只为了实现沉睡多年的致富梦……
 
       五、 这里需支持

       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然而这里却拥有更多的扶持理由。

      (一)大鲵特种养殖项目。一是生态环境良好。王木村虽然存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的劣势,也因此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林地气候条件和其他资源优势。如何扬长避短,化劣势为优势,找准一条适合该村实际的特色化产业路子,选准开发项目是关键。为此,县有关部门与村组干部一起先后召开了22次村民座谈会,讨论了核桃、白芨、天麻、猕猴桃等7个开发项目,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经过多次讨论和笔者对当地地理条件的考察论证,最后确定以大鲵特种养殖为首选项目,实施项目可谓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条件。二是地利优势明显。该村生态环境良好,拥有丰富的优质水源和地下溶洞资源。全村共有58处自然山泉,可供开发利用的较大水洞5个,干洞4个,洞穴山泉水质好,气温稳定适宜,水生物多。而且经考察在茶花洞穴中发现野生大鲵苗,是大鲵的原生栖息地,该溶洞资源加以人工改造,仿造自然生态环境,即可作为大鲵理想驯养繁殖地。三是天时条件具备。大鲵养殖切合当前国家产业扶持政策,近年来,中央逐年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倡导建立“两型”社会。前不久,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来我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从实际出发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州领导高度重视大鲵产业发展,在州政协十届四次全会上开展了有关“培植大鲵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民族经济”的专题计论。以当前市场发展前景来看,大鲵被誉“水中人参”、“软黄金”,商品价值极高,国内市场达2000元/斤,出口国外高达4000元/斤,价高量少,供不应求,发展大鲵养殖正当其时。四是“人和优势”形成。通过各级扶贫调研,结合打洞溪实际,选择大鲵养殖,村组领导班子信心足,村民积极性高。以刘吉林书记(去年被评为感动永顺十佳人物,今年评为州劳模)为首的领导班子对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干实事的意愿诉求强烈,干劲十足。村民对发展大鲵养殖一致赞成和拥护并愿集资入股共同开发,现已建成大鲵养殖基地一个,大鲵养殖体系已初具规模,村领导班子和村民投入劳工220多个,挖掘仿生态洞穴,建造了一个长35米、宽5米的原生态繁殖洞和一个长100米、宽15米的商品鱼仿生态养殖洞(含100个1米长、1米宽的养殖池);但因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目前虽然通过了项目的科学分析论证,但争取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急需上级扶持。

       (二)“特色村寨”建设项目。一是修建土家风情山寨。龙门口组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土家山寨,飘逸而又久远,神秘而又古老。在这里我们可以规划把它建造一成个亲近自然、寻根本源的土家山寨,入口处修建一座仿古寨门,清一色的土家吊脚木楼,或清溪边驻足,或翠竹遮掩,或袒胸赤足在那里憨憨地摆显。如伞的老枫树,洒下一遍绿荫,炊烟冉冉,微风飘来声声鸡啼狗吠,歪斜的篱笆搂抱着葱茏,园里采蔬的女人眺盼着暮归的老牛和男人,完全可以让外来人感悟此处又“桃源”。 二是展示再现土家农耕文化。老祖宗的农耕文明,在这里仍然得到传承沿袭,永远保留着那份没有忘却的记忆,这里的水车、碾坊都在打洞溪人的纯朴中数落着岁月的艰辛。这里有榨油坊,烟雾弥漫的泥巴灶台,火光辉映,青筋凸缠的脚手,在辉映里忙碌,赤身的汉子,搂抱起粗硕的油锤,声声吆喝向前炸去,瞬间爆发出震山的回响。三是独有土家族习俗展演。这里除了具有其他土家地区的打溜子、哭嫁歌、摆手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有独特的餐饮和濒临绝迹的民间手工技艺,更有野馐山珍“农家席”。此外,还可以借助土家族独特的餐饮习惯在龙口、正溪两个村寨开设农家乐,让远方游客品尝土家的黑毛土猪、土鸡之类的野馐山珍。四是开发特色产品。在打洞溪可以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并配以现场加工、制作演示。如土家“排紗”、竹木制品等。特色食品有石磨豆腐、碓舂蒿草粑、重阳香菇、田螺虾米、泥鳅黄鳝柴火鼑罐饭、野胡葱炒蛋、酸藠头、酸辣粉、酸鱼酸肉、水豆酱、糯米甜酒、石崖野蜂蜜等,都可以加工成产品供游客选购。
    
       总之,这里有太多的理由需要上级关心和支持,笔者也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打洞溪一定能成为一个人人向往的土家族特色村寨,打洞溪人正用自己独特方式迎接您的到来……(作者单位湖南省永顺县民族局)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