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剃头匠老余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唐伟

小街暗黄斑驳的木板上,写着一个大大的“拆”字。这儿早已人去楼空,我放缓脚步,用脚心亲吻支离破碎的青石板。这一间间木质小屋像老妪,着看着就不由让人怀念它昔日的繁华热闹。沉默的黑瓦,斑驳的墙壁,飘飞的柳絮,花香的盛夏……一切都那么美。每次路过堤口,我都会停步看看那两尊石狮。总想为它们写点什么,可是每次灵感都戛然而止。

       静默的小河边穿过小城,在葱茏茂盛的树木里融进龙河。这昔日繁华的棉花坝,它就像是镶嵌在城市里的一片田园。宁静迷人,淡雅朴质。

       不舍得走完这儿,可是不经意打翻了尘封的记忆。

       在堤口的那排石梯边,我看到了一块木板,上面用粉笔写着“余师傅理发店”,一眼就看到了大块的玻璃,还有剃头的毛梳。透亮的刀片正在给一个小孩头上翻滚,收割。

       我伫立在人群的背后,静静地望着这位剃头匠。余师傅热情的招呼我,让我等待片刻。我走在板凳上,望着这约莫五十的老头。他稀疏的头发横七竖八,那一根根似被岁月淘尽了颜色。一身天蓝色的褂子,暗黑色的布裤,脚上还有一双绿面黑色底的新胶鞋。高高的额头下有道道皱纹,浓黑的眉毛像水田里翻耕过后的一道道犁印。大大的眼睛似秋后残破的树林,残留着的只有暗淡的眼神和几根未落的睫毛。鼻子是个蒜头鼻,和那厚实的唇倒也十分相配。他露出黄灿灿大牙,嘴边有两个大大的酒窝。

       小时候跟父亲常到这儿剃头,最怕的就是路人的眼睛。从小家教有些严厉,我的童年大多数都是平头的日子。我也喜欢平头,因为给人精神抖擞的印象。

       他一边正给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剃头,一边和孩子的家人聊起了今年的收成。时而小心翼翼的刮孩子耳垂下的毛发,时而停住手上的活和旁边的人说起了笑话。他很开朗,因为他都笑总是让我陶醉。椅子上的小孩紧皱着窄窄的眉,咬紧牙地静静等待。我理解这小孩的心情,他心里觉得琢磨着自己爱吃的雪糕,因为他和曾经的我一样总是远远的盯着路那边的冰箱。

       余师傅很敬业、憨厚。他看着手里的活,就像农民伯伯很小心的割着丰硕的麦子。头发浓密的地方,他像武侠里的侠客敏捷地操控手里的刀子;头发稀疏的地方他却似闺房里刺绣的女子那般细心谨慎。小孩等不及了,唇边开始泛起的波纹。嘟囔着并紧握着双手。剃头匠看出了孩子的焦躁,端着了小脑袋看了看平整的头发。停下了手里的活,用毛刷刷干了小家伙身上残留的头发,然后解开挡发的皮革,不到五分钟孩子的平头就完成了,我远远地看着却想去摸摸那平平的脑袋。他没有在意钱,而是一直盯着孩子的头。他摆了摆头,又唤孩子坐上了那个理发椅子。他像看着自己的庄稼一般看着孩子的头发,然后用梳子衡量了一下,又操起剪刀剪了左边的头发。椅子上的孩子那耐得住,急得眼角都泛起了泪花。

      “不怕,很快啊。”剃头匠一边安慰着孩子,一边耍起了自己的绝活。那剪刀就像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向左向右随心而动。顿然我觉得他不是侠客,也不是绣工,而是一个十分敬业人民艺术家,因为他具备艺术家们专心、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敬业诚信的素养 。

       很快完成了,他看着孩子的头,就像一位艺术家看着自己的作品那么专注。瞬间脸上泛起笑容,孩子也吃着雪糕露出了微笑。

       他接过三元钱,然后放在自己鼓囊囊的裤兜里。看来生意很不菲,我想这样热情敬业的剃头匠有谁不愿意来呢?

       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于是也坐上了就把久别的剃头椅。不知道是时间变了,还是心情变了,那天是我第一次开心地剪完这个平头。

       此时,我对眼前的这位剃头匠充满钦佩,因为他在岁月的磨砺中读懂了生命和生活的真谛。没有理发店、发廊那样华丽的门面,没有熟练的按摩技术,但是他却在自己所爱的行业开心地活着。也许每个人三元的微薄收入根本改变不了他的生活,他却很开心地做着手里的每个活儿。人们爱着他的朴质专注,爱着他的热情和敬业。我觉得人就应该这样——不要追求艳丽的妆容,不要在奢华的生活中糜烂。人最难得的是简朴勤俭的活着,在自己所爱的生活中珍惜指间流逝的年华,把自己的专注和敬业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并在看似枯燥工作中找到属于你的那份快乐。

       他理尽了无数人的愁怨和苦恼,看到了青涩时的年华,看到了耄耋时的白发。在指尖和头发之间,他是否回想过自己的一生?余师傅和我聊起了家常,看得出他很喜欢自己的这份工作。我想,他才懂得了活着的真谛,找到了生活的快乐。人就要有尊严地活着,活着就要快乐幸福;活着,要有意义的活着。我想这是他的人生,也是我们追求的人生。

       余师傅,在三元钱的理发人生里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生活,他才是最快乐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石柱县龙潭乡龙潭小学)

责任编辑
标签作品赏读    
0

剃头匠老余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唐伟

小街暗黄斑驳的木板上,写着一个大大的“拆”字。这儿早已人去楼空,我放缓脚步,用脚心亲吻支离破碎的青石板。这一间间木质小屋像老妪,着看着就不由让人怀念它昔日的繁华热闹。沉默的黑瓦,斑驳的墙壁,飘飞的柳絮,花香的盛夏……一切都那么美。每次路过堤口,我都会停步看看那两尊石狮。总想为它们写点什么,可是每次灵感都戛然而止。

       静默的小河边穿过小城,在葱茏茂盛的树木里融进龙河。这昔日繁华的棉花坝,它就像是镶嵌在城市里的一片田园。宁静迷人,淡雅朴质。

       不舍得走完这儿,可是不经意打翻了尘封的记忆。

       在堤口的那排石梯边,我看到了一块木板,上面用粉笔写着“余师傅理发店”,一眼就看到了大块的玻璃,还有剃头的毛梳。透亮的刀片正在给一个小孩头上翻滚,收割。

       我伫立在人群的背后,静静地望着这位剃头匠。余师傅热情的招呼我,让我等待片刻。我走在板凳上,望着这约莫五十的老头。他稀疏的头发横七竖八,那一根根似被岁月淘尽了颜色。一身天蓝色的褂子,暗黑色的布裤,脚上还有一双绿面黑色底的新胶鞋。高高的额头下有道道皱纹,浓黑的眉毛像水田里翻耕过后的一道道犁印。大大的眼睛似秋后残破的树林,残留着的只有暗淡的眼神和几根未落的睫毛。鼻子是个蒜头鼻,和那厚实的唇倒也十分相配。他露出黄灿灿大牙,嘴边有两个大大的酒窝。

       小时候跟父亲常到这儿剃头,最怕的就是路人的眼睛。从小家教有些严厉,我的童年大多数都是平头的日子。我也喜欢平头,因为给人精神抖擞的印象。

       他一边正给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剃头,一边和孩子的家人聊起了今年的收成。时而小心翼翼的刮孩子耳垂下的毛发,时而停住手上的活和旁边的人说起了笑话。他很开朗,因为他都笑总是让我陶醉。椅子上的小孩紧皱着窄窄的眉,咬紧牙地静静等待。我理解这小孩的心情,他心里觉得琢磨着自己爱吃的雪糕,因为他和曾经的我一样总是远远的盯着路那边的冰箱。

       余师傅很敬业、憨厚。他看着手里的活,就像农民伯伯很小心的割着丰硕的麦子。头发浓密的地方,他像武侠里的侠客敏捷地操控手里的刀子;头发稀疏的地方他却似闺房里刺绣的女子那般细心谨慎。小孩等不及了,唇边开始泛起的波纹。嘟囔着并紧握着双手。剃头匠看出了孩子的焦躁,端着了小脑袋看了看平整的头发。停下了手里的活,用毛刷刷干了小家伙身上残留的头发,然后解开挡发的皮革,不到五分钟孩子的平头就完成了,我远远地看着却想去摸摸那平平的脑袋。他没有在意钱,而是一直盯着孩子的头。他摆了摆头,又唤孩子坐上了那个理发椅子。他像看着自己的庄稼一般看着孩子的头发,然后用梳子衡量了一下,又操起剪刀剪了左边的头发。椅子上的孩子那耐得住,急得眼角都泛起了泪花。

      “不怕,很快啊。”剃头匠一边安慰着孩子,一边耍起了自己的绝活。那剪刀就像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向左向右随心而动。顿然我觉得他不是侠客,也不是绣工,而是一个十分敬业人民艺术家,因为他具备艺术家们专心、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敬业诚信的素养 。

       很快完成了,他看着孩子的头,就像一位艺术家看着自己的作品那么专注。瞬间脸上泛起笑容,孩子也吃着雪糕露出了微笑。

       他接过三元钱,然后放在自己鼓囊囊的裤兜里。看来生意很不菲,我想这样热情敬业的剃头匠有谁不愿意来呢?

       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于是也坐上了就把久别的剃头椅。不知道是时间变了,还是心情变了,那天是我第一次开心地剪完这个平头。

       此时,我对眼前的这位剃头匠充满钦佩,因为他在岁月的磨砺中读懂了生命和生活的真谛。没有理发店、发廊那样华丽的门面,没有熟练的按摩技术,但是他却在自己所爱的行业开心地活着。也许每个人三元的微薄收入根本改变不了他的生活,他却很开心地做着手里的每个活儿。人们爱着他的朴质专注,爱着他的热情和敬业。我觉得人就应该这样——不要追求艳丽的妆容,不要在奢华的生活中糜烂。人最难得的是简朴勤俭的活着,在自己所爱的生活中珍惜指间流逝的年华,把自己的专注和敬业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并在看似枯燥工作中找到属于你的那份快乐。

       他理尽了无数人的愁怨和苦恼,看到了青涩时的年华,看到了耄耋时的白发。在指尖和头发之间,他是否回想过自己的一生?余师傅和我聊起了家常,看得出他很喜欢自己的这份工作。我想,他才懂得了活着的真谛,找到了生活的快乐。人就要有尊严地活着,活着就要快乐幸福;活着,要有意义的活着。我想这是他的人生,也是我们追求的人生。

       余师傅,在三元钱的理发人生里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生活,他才是最快乐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石柱县龙潭乡龙潭小学)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