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站在桥上看沙沱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李克相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站在飞虹大桥上,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现代化建设画卷。卧龙横江的电站大坝和万马奔腾的河水,点缀江岸的中西式白色房屋,初具雏形的农业公园和靓丽村庄,车来车往、机器轰鸣的新城建设以及江面上悠闲的小船和白鹤飞翔……山水相映、水天一色的景象里,分明流淌着恢宏而舒展的交响乐章,《断章》诗里的意境在此出现,脚下奔腾着历史主题的歌唱。

       站在沙沱大桥上,桥下就是沙沱。沙沱,名从何来,无从稽考。概因一个平沙成滩或土家语之故,以“沙”定姓;抑或为乌江重要水渡和物资堆积转运的坨湾,故名为“坨”。今因电站修成,截流成库,大小船子皆能停运,智慧者根据沙坨堪舆地理和“土水相生变换,从水为智为先”的五行之性,更“沙坨”为“沙沱”,赋予了这个地名新的内涵。

       姓识婚姻,名别尊贱。无论一个人名还是一处地名,自有来由,必有典故。历史上,以“沙”为姓,古来有例。有以地名沙为姓,也有以国名或族氏先祖 “沙”名为姓的。《西游记》里的“沙”姓和尚,是唐僧在流沙河收的徒弟。他原是天庭中的卷帘大将,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盘踞在流沙河,以吃人为业。后因改邪归正,遂指河为姓,取名“沙僧”,倒也贴切不过。沿河境内,以“沙”为人姓,至今没有;而以“沙”为地名,并不鲜见。有人细考,“李中茅台”空心李的出产地“沙子”,土家语就是“盛产李子的地方”的意思。但是,据说,在沙子栽种和盛产“空心李”是在清末以后,而“沙子”之名,早在之前。看得出,“沙子与李子”同义,难免牵强。沙沱上游的沙子坡,表明“沙”在沿河定有其他含意,或因沙土抑或河流还是其它?有待深考。

       沙沱位于乌江中下游沿河境内乌江画廊第一峡夹石峡出口。其上游是怪石磷磷、滩鲠似浪、滩页如旗、“骑马过滩”的“淇滩”,下游是“江如洗练、漫滩如银,平丘卧江”的沙洲。从地图上看,奔腾于千山万壑的乌江在沿河境内有几处大转向。原本从东向西弯弯曲曲的河水,奔越怪石嶙峋的地段,漫过滩丛盘石,正激越昂扬,却被沙沱东面盘亘江边的坚硬的“龙头”阻击,它似乎很不服输地放慢了奔袭的速度,随后又果断地来个近90度的大转向,径直奔向北方。乌江的流势,在这里转换成一处回水坨,沙坝平汀在嘀嗒的时光中慢慢形成,这就是“坝坨”;坝坨前面,积石聚沙,又在河中央形成一块陆洲,命名“坝坨沙洲”。

       沙洲左侧,是发源于印江天堂岩底寨的坝坨河。它从梵净山脚蜿蜒而来,在沙沱处与乌江会合,用自己的热情试探着乌江的情怀,乌江的水,似乎就增加了奔腾的力量。

       潮涨潮汐中,大江小流的水,变化着流淌的姿势。沙洲时隐时现,身边的江水泾渭分明。每当夏季,河水漫涨,沙洲便淹没于一江滔滔滚滚的浑黄中;雨过天晴,河水变小,沙洲又露出峥嵘,时宽时窄,变换着它的特别,给人们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观感。天气好时,人们呼朋结伴在沙洲上游玩,寻找与自己有缘的乌江奇石。大小渔船,不是静静地停靠,就是缓缓游行,一点也不显忙;只有上下的货船、客船,似乎因为争取早些到达终点,航行的身影总是匆匆忙忙。大多时候,沙洲周围到处弥漫着醉人光景。春暖花开季节,农民们播种在河岸的油菜和麦苗,块块黄绿相间,如同织锦,阳光照耀下,蜂忙蝶舞,一片江岸田园风光,好看极了。有时,下了阵雨,沟壑顿时水涨,坝坨河水瞬间变成黄浊,它欢快地流淌,至小河口与乌江青蓝的水相遇,却似乎不被接纳,于是,两股不同颜色的水流,在沙洲处短暂斡旋,又结伴向下游欢快流去,沙洲便添奇观新景。

       名胜沙洲,不单是自然景观之美。沙洲左岸便是坝坨河,它作为乌江东岸一级支流,但相比于乌江,不论流长还是流量,都算“小儿科”,因此,坝坨河又别称“小河”。沙沱两岸、小河出口、斯地沙洲,每寸土地皆为文物,浸透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因此,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人们自然委曲了“小河”的含义。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尤其是水运交通的便利,沙洲处的大江小河,同黄河、长江一样,也是较早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从2003-2008年几年间发掘和展示的沙沱小河口出土文物来看,沙沱小河口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追溯历史距今最远1万年,也是目前发掘的证明乌江中下游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遗址。沿河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就在乌江流域傍水而居,临江稼穑,浮舟而渔,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丰富灿烂的乌江文化和民族文化;小河口遗址,表明沙沱是乌江文化策源地之一,成了人们了解乌江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常常是沿河人挂着口边的引以为豪的炫耀。

       沙洲上的英雄故事,代代相传。1939年12月24日,奉同盟国之命,苏联红军金角罗夫一行九人驾驶三架飞机,从渝飞越至南宁、独山与日空战。返航途中,燃油所剩无几,他们沿乌江飞行,欲在秀山机场降落。当至沿河上空,飞机燃油耗尽,被迫降落沙洲。因时沙洲面积不大,大部分被前降落两架飞机所占,为避免飞机相碰,金角罗夫的飞机遂横向着陆。正当金角罗夫跳伞刚落地时,飞机从他身上滑过……金角罗夫被安葬在沿河,其他8名飞行员在沿河住了一月余才离开;1940年3月,重庆派来机械师20余人,将飞机锯掉,然后分装到歪屁股木船上,由沿河船业公会的12艘木船分装,趁六月洪水上涨顺利越过龚滩,运出贵州,未收分文运费。

       沙沱处的革命历史,熠熠生辉。1934年,贺龙的部队最先在甘溪、上坝、淇滩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组织工农武装,成立沿河独立团和独立师。这支被国民党当局所称的“贺(炳炎)独立团”的 “尖刀游击队”,队员就来自于沙沱周围的淇滩场、彭家山、水田坝、上坝、甘溪、沙子坡、黑塔子、毛田坪、杜家宅、梨子水、陈家院子、火炭溪等村寨;游击队里,个个精干彪悍,英勇善战,在几个月时间里,红军挥写了“一进三壶坪、二打沿河敌、三占淇滩场”的光辉业绩,沙沱随红军英名永载史册。2010年,沙洲被列为沿河一处革命遗址。

       从桥上放眼,沙沱离沙洲和小河近在咫尺,到淇滩和彭家也不过千米;它左手拉着欢快活跃的小河,右手牵着矍烁安详的淇滩,活力中透着沧桑。沙沱河谷,怪石嶙峋、纤道悠长,古码头两边的引道上,仍铺砌闪着历史光芒的石块,让人们不难想象沙沱曾经栉风沐雨、烽火连天的故事情节。这里,是否仍留存历史记载的战国时期的“将军庄蹻循江而上略巴黔中以西、自涪水取楚商于……”的铁甲樯帆的历史碎片,是否回响舟楫榨榨、人声鼎沸的悠悠回响,很难真实地感触到。但是,也许就是从司马错在乌江上踏石留痕起,沙沱在这条黄金水道上的战略节点和物流关卡的地位,就越发在布兵设哨和人流物资出入的需求中凸显出来。很长时间里,无论是蜀盐、巴盐溯江而进,还是沿河生漆、桐油等土特产运出四川,沿河的船家人都以歪屁股船作为主要的运载工具,沙坨及其上下几个渡口便肩负着沿河、印江、思南、石阡等黔东各地年上千吨的食盐和其他生活物资运输;明代设急递铺传递官府文书军情,沙沱铺是沿河五铺之一。解放前,停泊在江面上的大船、小船、货船、客船、码头船(推渡船)、渔船等皆因畅达盐物、人流如潮,沙沱而是乌江上一处帆樯来往、舟楫繁忙的盛景;当然,沙沱亦因近代“军事纠争,盐务凋敝,木船减少,且日有零落”。

       翻开泛黄的史册,乌江素来以险滩密布、江水湍急著称的字眼杂陈其间。在沿河,以滩石取名不少,淇滩因滩险而名。顺沙沱东西两山夹击之峡谷,再上行几百米,就是一大片状如戈壁的石滩横亘于河床,占据了河床大部,偌大宽阔的乌江河流,被滩石挤成一线,河流只好羞涩地绕滩而过,紧紧傍在彭家码头一边。而一旦大水来临,江水涛滚,强烈冲撞,惊涛拍岸,淇滩前又是另一番十分壮观的景象。大多时候,淇滩古镇之下,舟楫整齐地停靠,人们摩肩接踵,拥挤于几条窄长的石板街上……一个小镇也就在江水的怒吼和乌江船工号子中繁华喧嚣。

       站在桥上遐思,一个古镇的影子于记忆罅缝姗姗而来。淇滩史事悠悠、集市嚣嚣,常为兵家争占之地;粮食、畜牧、桐桕自此集散,昼夜商贾云集,它是早于佑溪司城的古代乡场,名符其实的古镇。古镇依山傍水,坐落山腰,风光好似古代袖珍江南一般,水光山色里,石嵯峨水灿灿,杨柳依依翠烟笼,水墨淡彩,十分迷人。于是观光旅游者、吟诗作对人徜徉其间,惬意之得,流露无遗。

       淇滩即景
       清·佚名

        呼僮摇橹下淇滩,泊岸彭家缆系船;
        万寿宫前寻酒饮,兴儒庙内把书观;
       木鱼洞内堪垂钓,铜鼓池间赏菊玩;
       钟岭山高如别墅,深沟环绕好参禅。

       太阳在这里格外温柔,河岸土家吊脚楼房掩映在树丛中,明清建筑构成古镇的主色块。足踩时光打磨的石板路,感受淇滩上百幢瓦缝参差的老木房以及翘角飞檐的“封火统子”散发的陈香,散布寨围的古墓群,贺龙钓鱼台、罕见的草书碑、严寅亮书匾、中国工农红军沿河县第四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等等代表着古镇不同时期的人文亮色。莲花穴、木鱼洞、老鸦箐、狮子口、中尾塘、铜鼓池,还有淇滩铅厂坝对面的石马图像……经年不衰的传说故事,惟妙惟肖的景物奇观,处处透露出古镇魅力。还有那些远近扬名的铁器具、铜银饰物、竹木器、印江土布、镇远丝绸、秀山百货、沿河盐巴等等,成为久远的精致印象。“那时候,每逢赶集的日子,镇上的桐油灯通宵不灭,非常热闹”,含着长烟竿的老人,感悟着滔滔江水,细数昔日集镇的繁华与热闹。淇滩的故事,在这些老者口中传得栩栩生动;集镇茶水氤氲中的平淡闲适,桐油灯、电灯里的温馨富足,被老人们一次次提起。肖文定说:“每个行业的生意都出奇的好。在其他地方买不到的东西,在淇滩都能买到。在其他地方卖不出去的东西,在淇滩都能卖出去。”淇滩,绝对是沙沱车来船往中运载的传奇。

       站在桥上断语,假如不因历史前进的脚步太坚实、现代高速发展曲变奏太快,也许沙沱还是“沙洲侧畔千帆过,栈道前头船夫歌”的原生态。20世纪六十年代一天,人们扛着钢钎、手握铁锤,在沙沱两边挥汗如雨。碰撞声叮叮当当、放炮声轰轰隆隆……沙沱一下从旧梦中清醒。又是在一个不寻常的日子,人们笑着跳着欢呼着,在彩旗招展里,沙沱两岸的从崇山峻岭蜿蜒而来的两段411省道公路,在沙沱的回水中交汇,如同两条抢宝的蛟龙。沙沱到甘溪毛田、沙沱到淇滩中南、沙沱到板场的公路又似龙须,从沙沱延伸出去,贫困山乡在车来人往中悄悄变样。然而,让人们不曾料到的是,淇滩竟然在灯火阑珊中一天天冷清,一天天冷落,一天天颓废。与周边一日万变和热火朝天的景象相比,它如同一位伫立于乌江边的君子,蜷缩于人们眼光不再热烈的边隅,静静等待一个郑重的宣判。

       站在桥上回忆,沙沱河面那段无奈和喟叹仍丝丝习习。凡有过往沙沱的人们不会忘却21世纪到来前的那段日子。那时,尽管沙沱两岸公路修通,但在这里渡江,全赖一艘机渡船。1971年建沙沱码头后,机渡船如约而来,能够搭载三辆车。但它像一个服役的老兵,在江面上总是吐着黑色的烟雾,在沙沱江面来回游弋,慢腾斯礼,不慌不忙,往返江面一次就会花掉30分钟的时光。车声呜鸣,人们焦急,就是有生死垂危还是家中起火的危急,有时也得等待渡江4小时以上。一旦跳板滑动,车辆货物掉入乌江,江面上又增添厚厚的哀伤;从谯家运来的煤炭,也只能卸到东岸江边,堆成一座小山,然后通过一根连接河边的管道装上船,再由船只运出沙沱,几多周折劳顿,人们自难堪言。

      站在桥上叩问,是谁拉开沙沱变化的序幕,是谁奏响时代交响音符,让沙沱在新的世纪装载了土家人的梦想?在平淡与寂息中,沙沱两岸瞬息万变。

       从1999年开始,贵州省委书记、铜仁地委书记纷纷到沿河调研。沿河县委、政府领导把几代沿河人的梦想,物化成一个脚能踩踏,手能触摸的意象。2000年,沿河沙坨乌江大桥建设项目被列入省委、省政府十件实事中。随着一声炮响,沙沱的梦想飞翔。365个日夜过后,总投资1610万元的沙沱大桥于2001年4月19日竣工。一桥飞虹,天堑通途, 411省道畅通无阻,昔日沙沱舟渡的忍耐和无奈瞬间变成过往。之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步伐,沙沱承载的梦想越来越重。在沙沱修建一个水电站,成为中央到地方一个共同的呼声和梦想。

       机器轰鸣,电光闪闪;沙沱峡谷孕育新生,淇滩古镇注定“涅槃”。2006年5月16日,沙沱再次以炮声为令,朝着圆梦的方向起步。祖祖辈辈与乌江水打交道的2万居民,如同蚂蚁搬家,丢弃破旧,重新编织新的梦巢。在工人们的弄潮下,只有山才会让它改变乌江水流,变化着时而东岸,时而西岸的流势,遽变着豪情。2009年4月17日18时39分,当最后一车渣土倒入沙沱水电站龙口,羁傲不驯的乌江水立即被拦腰截流;三日后的9点10分,两扇厚重的闸门把奔腾的乌江彻底锁住……坝堤内,如蛟龙聚首,翻江倒海中顿成海湖,淇滩古镇在人们的挽留目光中消失;3月以后的一天,四台机组全部安装并蓄水发电。圆梦乌江的蓝图,变成了时代发展的乐章。

       站在桥上眺望,高峡平湖、碧波荡漾的美丽库区就在眼前。白鹭成行,游船穿梭,淇滩古镇、古老小河在建设者的诠释中,催生出一处处人间天堂;沙鸥调戏,绿树成行,沙洲酒店灯红酒绿,湖光山色映衬下,沙沱周围一派升平。水泥厂、洗煤厂、机焦厂、煤矸石发电厂、钢厂等星罗棋布在淇滩循环工业园区,立将成为淇滩构图中新的元素,淇滩也因此会注入新的内涵。沙沱电站上下游,乌江思林电站、乌江彭水电站、渝怀铁路、渝沙(长沙)高速公路等都逐步从规划变成现实;坝坨城市综合体建设、淇滩集镇新址、沙洲农业公园、小河大桥还有江边两岸的新农村建设,都让沙沱与时代媾连,发生嬗变。站在桥上看沙沱,时代发展的足音更加响亮,卞之琳《断章》还在吟唱…… 

责任编辑
标签作品赏读    
0

站在桥上看沙沱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李克相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站在飞虹大桥上,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现代化建设画卷。卧龙横江的电站大坝和万马奔腾的河水,点缀江岸的中西式白色房屋,初具雏形的农业公园和靓丽村庄,车来车往、机器轰鸣的新城建设以及江面上悠闲的小船和白鹤飞翔……山水相映、水天一色的景象里,分明流淌着恢宏而舒展的交响乐章,《断章》诗里的意境在此出现,脚下奔腾着历史主题的歌唱。

       站在沙沱大桥上,桥下就是沙沱。沙沱,名从何来,无从稽考。概因一个平沙成滩或土家语之故,以“沙”定姓;抑或为乌江重要水渡和物资堆积转运的坨湾,故名为“坨”。今因电站修成,截流成库,大小船子皆能停运,智慧者根据沙坨堪舆地理和“土水相生变换,从水为智为先”的五行之性,更“沙坨”为“沙沱”,赋予了这个地名新的内涵。

       姓识婚姻,名别尊贱。无论一个人名还是一处地名,自有来由,必有典故。历史上,以“沙”为姓,古来有例。有以地名沙为姓,也有以国名或族氏先祖 “沙”名为姓的。《西游记》里的“沙”姓和尚,是唐僧在流沙河收的徒弟。他原是天庭中的卷帘大将,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盘踞在流沙河,以吃人为业。后因改邪归正,遂指河为姓,取名“沙僧”,倒也贴切不过。沿河境内,以“沙”为人姓,至今没有;而以“沙”为地名,并不鲜见。有人细考,“李中茅台”空心李的出产地“沙子”,土家语就是“盛产李子的地方”的意思。但是,据说,在沙子栽种和盛产“空心李”是在清末以后,而“沙子”之名,早在之前。看得出,“沙子与李子”同义,难免牵强。沙沱上游的沙子坡,表明“沙”在沿河定有其他含意,或因沙土抑或河流还是其它?有待深考。

       沙沱位于乌江中下游沿河境内乌江画廊第一峡夹石峡出口。其上游是怪石磷磷、滩鲠似浪、滩页如旗、“骑马过滩”的“淇滩”,下游是“江如洗练、漫滩如银,平丘卧江”的沙洲。从地图上看,奔腾于千山万壑的乌江在沿河境内有几处大转向。原本从东向西弯弯曲曲的河水,奔越怪石嶙峋的地段,漫过滩丛盘石,正激越昂扬,却被沙沱东面盘亘江边的坚硬的“龙头”阻击,它似乎很不服输地放慢了奔袭的速度,随后又果断地来个近90度的大转向,径直奔向北方。乌江的流势,在这里转换成一处回水坨,沙坝平汀在嘀嗒的时光中慢慢形成,这就是“坝坨”;坝坨前面,积石聚沙,又在河中央形成一块陆洲,命名“坝坨沙洲”。

       沙洲左侧,是发源于印江天堂岩底寨的坝坨河。它从梵净山脚蜿蜒而来,在沙沱处与乌江会合,用自己的热情试探着乌江的情怀,乌江的水,似乎就增加了奔腾的力量。

       潮涨潮汐中,大江小流的水,变化着流淌的姿势。沙洲时隐时现,身边的江水泾渭分明。每当夏季,河水漫涨,沙洲便淹没于一江滔滔滚滚的浑黄中;雨过天晴,河水变小,沙洲又露出峥嵘,时宽时窄,变换着它的特别,给人们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观感。天气好时,人们呼朋结伴在沙洲上游玩,寻找与自己有缘的乌江奇石。大小渔船,不是静静地停靠,就是缓缓游行,一点也不显忙;只有上下的货船、客船,似乎因为争取早些到达终点,航行的身影总是匆匆忙忙。大多时候,沙洲周围到处弥漫着醉人光景。春暖花开季节,农民们播种在河岸的油菜和麦苗,块块黄绿相间,如同织锦,阳光照耀下,蜂忙蝶舞,一片江岸田园风光,好看极了。有时,下了阵雨,沟壑顿时水涨,坝坨河水瞬间变成黄浊,它欢快地流淌,至小河口与乌江青蓝的水相遇,却似乎不被接纳,于是,两股不同颜色的水流,在沙洲处短暂斡旋,又结伴向下游欢快流去,沙洲便添奇观新景。

       名胜沙洲,不单是自然景观之美。沙洲左岸便是坝坨河,它作为乌江东岸一级支流,但相比于乌江,不论流长还是流量,都算“小儿科”,因此,坝坨河又别称“小河”。沙沱两岸、小河出口、斯地沙洲,每寸土地皆为文物,浸透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因此,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人们自然委曲了“小河”的含义。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尤其是水运交通的便利,沙洲处的大江小河,同黄河、长江一样,也是较早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从2003-2008年几年间发掘和展示的沙沱小河口出土文物来看,沙沱小河口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追溯历史距今最远1万年,也是目前发掘的证明乌江中下游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遗址。沿河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就在乌江流域傍水而居,临江稼穑,浮舟而渔,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丰富灿烂的乌江文化和民族文化;小河口遗址,表明沙沱是乌江文化策源地之一,成了人们了解乌江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常常是沿河人挂着口边的引以为豪的炫耀。

       沙洲上的英雄故事,代代相传。1939年12月24日,奉同盟国之命,苏联红军金角罗夫一行九人驾驶三架飞机,从渝飞越至南宁、独山与日空战。返航途中,燃油所剩无几,他们沿乌江飞行,欲在秀山机场降落。当至沿河上空,飞机燃油耗尽,被迫降落沙洲。因时沙洲面积不大,大部分被前降落两架飞机所占,为避免飞机相碰,金角罗夫的飞机遂横向着陆。正当金角罗夫跳伞刚落地时,飞机从他身上滑过……金角罗夫被安葬在沿河,其他8名飞行员在沿河住了一月余才离开;1940年3月,重庆派来机械师20余人,将飞机锯掉,然后分装到歪屁股木船上,由沿河船业公会的12艘木船分装,趁六月洪水上涨顺利越过龚滩,运出贵州,未收分文运费。

       沙沱处的革命历史,熠熠生辉。1934年,贺龙的部队最先在甘溪、上坝、淇滩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组织工农武装,成立沿河独立团和独立师。这支被国民党当局所称的“贺(炳炎)独立团”的 “尖刀游击队”,队员就来自于沙沱周围的淇滩场、彭家山、水田坝、上坝、甘溪、沙子坡、黑塔子、毛田坪、杜家宅、梨子水、陈家院子、火炭溪等村寨;游击队里,个个精干彪悍,英勇善战,在几个月时间里,红军挥写了“一进三壶坪、二打沿河敌、三占淇滩场”的光辉业绩,沙沱随红军英名永载史册。2010年,沙洲被列为沿河一处革命遗址。

       从桥上放眼,沙沱离沙洲和小河近在咫尺,到淇滩和彭家也不过千米;它左手拉着欢快活跃的小河,右手牵着矍烁安详的淇滩,活力中透着沧桑。沙沱河谷,怪石嶙峋、纤道悠长,古码头两边的引道上,仍铺砌闪着历史光芒的石块,让人们不难想象沙沱曾经栉风沐雨、烽火连天的故事情节。这里,是否仍留存历史记载的战国时期的“将军庄蹻循江而上略巴黔中以西、自涪水取楚商于……”的铁甲樯帆的历史碎片,是否回响舟楫榨榨、人声鼎沸的悠悠回响,很难真实地感触到。但是,也许就是从司马错在乌江上踏石留痕起,沙沱在这条黄金水道上的战略节点和物流关卡的地位,就越发在布兵设哨和人流物资出入的需求中凸显出来。很长时间里,无论是蜀盐、巴盐溯江而进,还是沿河生漆、桐油等土特产运出四川,沿河的船家人都以歪屁股船作为主要的运载工具,沙坨及其上下几个渡口便肩负着沿河、印江、思南、石阡等黔东各地年上千吨的食盐和其他生活物资运输;明代设急递铺传递官府文书军情,沙沱铺是沿河五铺之一。解放前,停泊在江面上的大船、小船、货船、客船、码头船(推渡船)、渔船等皆因畅达盐物、人流如潮,沙沱而是乌江上一处帆樯来往、舟楫繁忙的盛景;当然,沙沱亦因近代“军事纠争,盐务凋敝,木船减少,且日有零落”。

       翻开泛黄的史册,乌江素来以险滩密布、江水湍急著称的字眼杂陈其间。在沿河,以滩石取名不少,淇滩因滩险而名。顺沙沱东西两山夹击之峡谷,再上行几百米,就是一大片状如戈壁的石滩横亘于河床,占据了河床大部,偌大宽阔的乌江河流,被滩石挤成一线,河流只好羞涩地绕滩而过,紧紧傍在彭家码头一边。而一旦大水来临,江水涛滚,强烈冲撞,惊涛拍岸,淇滩前又是另一番十分壮观的景象。大多时候,淇滩古镇之下,舟楫整齐地停靠,人们摩肩接踵,拥挤于几条窄长的石板街上……一个小镇也就在江水的怒吼和乌江船工号子中繁华喧嚣。

       站在桥上遐思,一个古镇的影子于记忆罅缝姗姗而来。淇滩史事悠悠、集市嚣嚣,常为兵家争占之地;粮食、畜牧、桐桕自此集散,昼夜商贾云集,它是早于佑溪司城的古代乡场,名符其实的古镇。古镇依山傍水,坐落山腰,风光好似古代袖珍江南一般,水光山色里,石嵯峨水灿灿,杨柳依依翠烟笼,水墨淡彩,十分迷人。于是观光旅游者、吟诗作对人徜徉其间,惬意之得,流露无遗。

       淇滩即景
       清·佚名

        呼僮摇橹下淇滩,泊岸彭家缆系船;
        万寿宫前寻酒饮,兴儒庙内把书观;
       木鱼洞内堪垂钓,铜鼓池间赏菊玩;
       钟岭山高如别墅,深沟环绕好参禅。

       太阳在这里格外温柔,河岸土家吊脚楼房掩映在树丛中,明清建筑构成古镇的主色块。足踩时光打磨的石板路,感受淇滩上百幢瓦缝参差的老木房以及翘角飞檐的“封火统子”散发的陈香,散布寨围的古墓群,贺龙钓鱼台、罕见的草书碑、严寅亮书匾、中国工农红军沿河县第四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等等代表着古镇不同时期的人文亮色。莲花穴、木鱼洞、老鸦箐、狮子口、中尾塘、铜鼓池,还有淇滩铅厂坝对面的石马图像……经年不衰的传说故事,惟妙惟肖的景物奇观,处处透露出古镇魅力。还有那些远近扬名的铁器具、铜银饰物、竹木器、印江土布、镇远丝绸、秀山百货、沿河盐巴等等,成为久远的精致印象。“那时候,每逢赶集的日子,镇上的桐油灯通宵不灭,非常热闹”,含着长烟竿的老人,感悟着滔滔江水,细数昔日集镇的繁华与热闹。淇滩的故事,在这些老者口中传得栩栩生动;集镇茶水氤氲中的平淡闲适,桐油灯、电灯里的温馨富足,被老人们一次次提起。肖文定说:“每个行业的生意都出奇的好。在其他地方买不到的东西,在淇滩都能买到。在其他地方卖不出去的东西,在淇滩都能卖出去。”淇滩,绝对是沙沱车来船往中运载的传奇。

       站在桥上断语,假如不因历史前进的脚步太坚实、现代高速发展曲变奏太快,也许沙沱还是“沙洲侧畔千帆过,栈道前头船夫歌”的原生态。20世纪六十年代一天,人们扛着钢钎、手握铁锤,在沙沱两边挥汗如雨。碰撞声叮叮当当、放炮声轰轰隆隆……沙沱一下从旧梦中清醒。又是在一个不寻常的日子,人们笑着跳着欢呼着,在彩旗招展里,沙沱两岸的从崇山峻岭蜿蜒而来的两段411省道公路,在沙沱的回水中交汇,如同两条抢宝的蛟龙。沙沱到甘溪毛田、沙沱到淇滩中南、沙沱到板场的公路又似龙须,从沙沱延伸出去,贫困山乡在车来人往中悄悄变样。然而,让人们不曾料到的是,淇滩竟然在灯火阑珊中一天天冷清,一天天冷落,一天天颓废。与周边一日万变和热火朝天的景象相比,它如同一位伫立于乌江边的君子,蜷缩于人们眼光不再热烈的边隅,静静等待一个郑重的宣判。

       站在桥上回忆,沙沱河面那段无奈和喟叹仍丝丝习习。凡有过往沙沱的人们不会忘却21世纪到来前的那段日子。那时,尽管沙沱两岸公路修通,但在这里渡江,全赖一艘机渡船。1971年建沙沱码头后,机渡船如约而来,能够搭载三辆车。但它像一个服役的老兵,在江面上总是吐着黑色的烟雾,在沙沱江面来回游弋,慢腾斯礼,不慌不忙,往返江面一次就会花掉30分钟的时光。车声呜鸣,人们焦急,就是有生死垂危还是家中起火的危急,有时也得等待渡江4小时以上。一旦跳板滑动,车辆货物掉入乌江,江面上又增添厚厚的哀伤;从谯家运来的煤炭,也只能卸到东岸江边,堆成一座小山,然后通过一根连接河边的管道装上船,再由船只运出沙沱,几多周折劳顿,人们自难堪言。

      站在桥上叩问,是谁拉开沙沱变化的序幕,是谁奏响时代交响音符,让沙沱在新的世纪装载了土家人的梦想?在平淡与寂息中,沙沱两岸瞬息万变。

       从1999年开始,贵州省委书记、铜仁地委书记纷纷到沿河调研。沿河县委、政府领导把几代沿河人的梦想,物化成一个脚能踩踏,手能触摸的意象。2000年,沿河沙坨乌江大桥建设项目被列入省委、省政府十件实事中。随着一声炮响,沙沱的梦想飞翔。365个日夜过后,总投资1610万元的沙沱大桥于2001年4月19日竣工。一桥飞虹,天堑通途, 411省道畅通无阻,昔日沙沱舟渡的忍耐和无奈瞬间变成过往。之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步伐,沙沱承载的梦想越来越重。在沙沱修建一个水电站,成为中央到地方一个共同的呼声和梦想。

       机器轰鸣,电光闪闪;沙沱峡谷孕育新生,淇滩古镇注定“涅槃”。2006年5月16日,沙沱再次以炮声为令,朝着圆梦的方向起步。祖祖辈辈与乌江水打交道的2万居民,如同蚂蚁搬家,丢弃破旧,重新编织新的梦巢。在工人们的弄潮下,只有山才会让它改变乌江水流,变化着时而东岸,时而西岸的流势,遽变着豪情。2009年4月17日18时39分,当最后一车渣土倒入沙沱水电站龙口,羁傲不驯的乌江水立即被拦腰截流;三日后的9点10分,两扇厚重的闸门把奔腾的乌江彻底锁住……坝堤内,如蛟龙聚首,翻江倒海中顿成海湖,淇滩古镇在人们的挽留目光中消失;3月以后的一天,四台机组全部安装并蓄水发电。圆梦乌江的蓝图,变成了时代发展的乐章。

       站在桥上眺望,高峡平湖、碧波荡漾的美丽库区就在眼前。白鹭成行,游船穿梭,淇滩古镇、古老小河在建设者的诠释中,催生出一处处人间天堂;沙鸥调戏,绿树成行,沙洲酒店灯红酒绿,湖光山色映衬下,沙沱周围一派升平。水泥厂、洗煤厂、机焦厂、煤矸石发电厂、钢厂等星罗棋布在淇滩循环工业园区,立将成为淇滩构图中新的元素,淇滩也因此会注入新的内涵。沙沱电站上下游,乌江思林电站、乌江彭水电站、渝怀铁路、渝沙(长沙)高速公路等都逐步从规划变成现实;坝坨城市综合体建设、淇滩集镇新址、沙洲农业公园、小河大桥还有江边两岸的新农村建设,都让沙沱与时代媾连,发生嬗变。站在桥上看沙沱,时代发展的足音更加响亮,卞之琳《断章》还在吟唱……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