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来凤县县名由来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李 明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县情概况】  来凤县地处湖北省西南端,地跨东径109001'00''~109025'45'',北纬29006'15''~29041'05''。东南接湖南省龙山县、西南邻重庆市酉阳县,东北与湖北省宣恩县相交,西北与湖北省咸丰县交界,素有“一脚踏三省(市)”和“湖北西大门”之称。来凤历来是三省(市)边区交通要冲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史称“川湖肘腋,滇黔咽喉”,享有“小南京”美誉。县城所在地翔凤镇,东距武汉公路650千米,北距恩施公路134千米,南至张家界 190千米,西至黔江 100千米。县境东西距长42.5千米,南北距长61.3千米,国土总面积1344.4836平方千米。 
    
    来凤县周为巴子国五溪地。春秋战国属楚巫郡地。秦隶黔中郡。汉属武陵郡。三国时属吴荆州武陵郡。西晋属荆州武陵郡。南北朝时宋建平郡,齐、梁建宜都郡,周为乌飞县地。隋隶于清江郡。唐隶于施州。五代属羁縻感化州。宋为富州,后为柔远州,仁宗时,置散毛司,以覃野毛为散毛宣抚使司。元初为柔远州,后废州为散毛洞。至元三十一年,升为散毛府,属四川行省。至正六年改为散毛誓崖等处军民宣抚司。元末,明玉珍据蜀时,改为散毛沿边军民宣慰使司都元帅。明初,复废司为师壁峒。洪武七年五月,改散毛沿边宣慰司,割其半为大田所,属四川重庆卫。洪武二十三年废为散毛宣抚司,属湖广都司施州卫。永乐二年五月置散毛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永乐四年三月,升宣抚司。清顺治初仍为散毛宣抚司,属施州卫。雍正六年裁施州卫,属归州恩施县。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散毛等七土司。乾隆元年(1736)建立来凤县,属湖北布政使司施南府。1911年(辛亥)九月初七,施南反正,来凤独立自治。1914年,废府存县,来凤直隶于省。1915年,属荆南道。1926年改属施鹤道。1927年废道复隶省。1928年,属鄂西行政区,来凤为特别小县。1932年,改鄂西行政区为第十行政督察区,仍辖施鹤道旧属各县。1934年,列来凤为三等县。1936年,改第十行政督察区为第七行政督察区,仍辖原领各县。1945年,推行地方自治,定来凤为三等县,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直至1949年10月,隶属未有变动。1949年11月9日,来凤解放,隶湖北省恩施专区。1979年12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来凤县建制,设立来凤土家族自治县,隶恩施地区。1983年12月1日,撤销来凤土家族自治县,恢复来凤县建制,隶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后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县设4乡4镇,11个社区居委会,185个行政村,1816个村民小组,75个居民小组。 
    
   【县名由来】  据1990年10月第1版《来凤县志·概述》记载:“来凤县以翔凤山飞来凤凰的传说而得名。”那么,究竟是什么传说? 

    根据笔者考证,传说有二:一是《来凤县志·卷之三十二杂缀志·祥眚·同治版》记载:“雍正年,凤鸣于半边城。半边城在城东半里,即翔凤山也。土司时,相传有凤集于此,邑后因之得名。”二是清乾隆元年(1736),正值乾隆皇帝登基之日,在散毛司辖地半边城(翔凤山)上出现“凤凰翔集,声鸣九天”现象,时奉湖南永顺宣慰司经历、檄委协理恩施县事的于执中正在这里,当时他奉命弹压散毛各司,改设各县,即改土归流(改土司制度为流官制度)。他当即上书乾隆,乾隆皇帝龙心大悦,以为新君登基,有凤来仪,表明皇恩浩荡,化及“蛮夷”,于是御赐当时散毛、大旺、东流、腊壁、卯洞、漫水、百户七土司所居住之地为“来凤”。上述两种说法应该只是浪漫主义的“美丽的传说”,是没有事实根据的附会之说。

    理由是,第一,两种说法在时间上不一致,前一说法的时间为“雍正年(土司时),后一说法的时间为“乾隆元年(1736)”;如果是发生在雍正年的事情,乾隆丙子年(1756年)编修的《来凤县志·乾隆版》应该有所记载,但是在《来凤县志·乾隆版》中一字未提;因此可以断定《来凤县志·同治版》关于有相关记载,记载的只是传说,而不是史实。

    第二,所谓传说,它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它是辗转述说,也可说是流传,不能够确定;它是人们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事的叙述;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

    第三,凤凰为传说中神鸟,既然为神鸟,那么,在现实中肯定是难觅其踪、难见其形、难闻其声的,因此,“凤凰翔集,声鸣九天”,或者是地方官员为讨好皇帝而上报的所谓祥瑞,或者是将半边城(翔凤山)上栖息于枫香树上的白鹭、青装鸟(又名苍鹭)的鸣叫之声,误为“凤凰”之声而误报。笔者认为,来凤县县名的由来,应该与翔凤山有关,正因为翔凤山的“山形耸拔如凤舒翼”(《来凤县志·同治版》),故此山得名为“翔凤”;正因为翔凤山位于当时大集市的附近,故乾隆元年(1736)在原散毛等七土司统治的区域设立县治时,将此区域命名为来凤县(是否以翔凤山为据,而又升华寄托为“有凤来仪”的吉祥?),也就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第四,来凤县县名的由来,虽然一时难以查清史源,虽然源于说法不一的传说,但是她攀龙附凤(笔者用其褒义,至少在此为中性),得以用传说中神鸟“凤”来命名,也可以说是幸事一件,因为历朝历代人们都用“凤”来象征祥瑞、吉祥。特别是在举国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在扩大对外宣传、提高美誉度方面,“传说”给来凤以及来凤旅游景点的宣传和推介,为宣传、新闻、文化和旅游部门的从业者们,留下了更多更广的创意空间和发挥想像、编创“传说”的用武之地。(
作者单位湖北省来凤县人大常委会民族法制工委)
责任编辑
标签语言族称    
0

来凤县县名由来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李 明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县情概况】  来凤县地处湖北省西南端,地跨东径109001'00''~109025'45'',北纬29006'15''~29041'05''。东南接湖南省龙山县、西南邻重庆市酉阳县,东北与湖北省宣恩县相交,西北与湖北省咸丰县交界,素有“一脚踏三省(市)”和“湖北西大门”之称。来凤历来是三省(市)边区交通要冲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史称“川湖肘腋,滇黔咽喉”,享有“小南京”美誉。县城所在地翔凤镇,东距武汉公路650千米,北距恩施公路134千米,南至张家界 190千米,西至黔江 100千米。县境东西距长42.5千米,南北距长61.3千米,国土总面积1344.4836平方千米。 
    
    来凤县周为巴子国五溪地。春秋战国属楚巫郡地。秦隶黔中郡。汉属武陵郡。三国时属吴荆州武陵郡。西晋属荆州武陵郡。南北朝时宋建平郡,齐、梁建宜都郡,周为乌飞县地。隋隶于清江郡。唐隶于施州。五代属羁縻感化州。宋为富州,后为柔远州,仁宗时,置散毛司,以覃野毛为散毛宣抚使司。元初为柔远州,后废州为散毛洞。至元三十一年,升为散毛府,属四川行省。至正六年改为散毛誓崖等处军民宣抚司。元末,明玉珍据蜀时,改为散毛沿边军民宣慰使司都元帅。明初,复废司为师壁峒。洪武七年五月,改散毛沿边宣慰司,割其半为大田所,属四川重庆卫。洪武二十三年废为散毛宣抚司,属湖广都司施州卫。永乐二年五月置散毛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永乐四年三月,升宣抚司。清顺治初仍为散毛宣抚司,属施州卫。雍正六年裁施州卫,属归州恩施县。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散毛等七土司。乾隆元年(1736)建立来凤县,属湖北布政使司施南府。1911年(辛亥)九月初七,施南反正,来凤独立自治。1914年,废府存县,来凤直隶于省。1915年,属荆南道。1926年改属施鹤道。1927年废道复隶省。1928年,属鄂西行政区,来凤为特别小县。1932年,改鄂西行政区为第十行政督察区,仍辖施鹤道旧属各县。1934年,列来凤为三等县。1936年,改第十行政督察区为第七行政督察区,仍辖原领各县。1945年,推行地方自治,定来凤为三等县,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直至1949年10月,隶属未有变动。1949年11月9日,来凤解放,隶湖北省恩施专区。1979年12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来凤县建制,设立来凤土家族自治县,隶恩施地区。1983年12月1日,撤销来凤土家族自治县,恢复来凤县建制,隶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后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县设4乡4镇,11个社区居委会,185个行政村,1816个村民小组,75个居民小组。 
    
   【县名由来】  据1990年10月第1版《来凤县志·概述》记载:“来凤县以翔凤山飞来凤凰的传说而得名。”那么,究竟是什么传说? 

    根据笔者考证,传说有二:一是《来凤县志·卷之三十二杂缀志·祥眚·同治版》记载:“雍正年,凤鸣于半边城。半边城在城东半里,即翔凤山也。土司时,相传有凤集于此,邑后因之得名。”二是清乾隆元年(1736),正值乾隆皇帝登基之日,在散毛司辖地半边城(翔凤山)上出现“凤凰翔集,声鸣九天”现象,时奉湖南永顺宣慰司经历、檄委协理恩施县事的于执中正在这里,当时他奉命弹压散毛各司,改设各县,即改土归流(改土司制度为流官制度)。他当即上书乾隆,乾隆皇帝龙心大悦,以为新君登基,有凤来仪,表明皇恩浩荡,化及“蛮夷”,于是御赐当时散毛、大旺、东流、腊壁、卯洞、漫水、百户七土司所居住之地为“来凤”。上述两种说法应该只是浪漫主义的“美丽的传说”,是没有事实根据的附会之说。

    理由是,第一,两种说法在时间上不一致,前一说法的时间为“雍正年(土司时),后一说法的时间为“乾隆元年(1736)”;如果是发生在雍正年的事情,乾隆丙子年(1756年)编修的《来凤县志·乾隆版》应该有所记载,但是在《来凤县志·乾隆版》中一字未提;因此可以断定《来凤县志·同治版》关于有相关记载,记载的只是传说,而不是史实。

    第二,所谓传说,它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它是辗转述说,也可说是流传,不能够确定;它是人们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事的叙述;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

    第三,凤凰为传说中神鸟,既然为神鸟,那么,在现实中肯定是难觅其踪、难见其形、难闻其声的,因此,“凤凰翔集,声鸣九天”,或者是地方官员为讨好皇帝而上报的所谓祥瑞,或者是将半边城(翔凤山)上栖息于枫香树上的白鹭、青装鸟(又名苍鹭)的鸣叫之声,误为“凤凰”之声而误报。笔者认为,来凤县县名的由来,应该与翔凤山有关,正因为翔凤山的“山形耸拔如凤舒翼”(《来凤县志·同治版》),故此山得名为“翔凤”;正因为翔凤山位于当时大集市的附近,故乾隆元年(1736)在原散毛等七土司统治的区域设立县治时,将此区域命名为来凤县(是否以翔凤山为据,而又升华寄托为“有凤来仪”的吉祥?),也就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第四,来凤县县名的由来,虽然一时难以查清史源,虽然源于说法不一的传说,但是她攀龙附凤(笔者用其褒义,至少在此为中性),得以用传说中神鸟“凤”来命名,也可以说是幸事一件,因为历朝历代人们都用“凤”来象征祥瑞、吉祥。特别是在举国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在扩大对外宣传、提高美誉度方面,“传说”给来凤以及来凤旅游景点的宣传和推介,为宣传、新闻、文化和旅游部门的从业者们,留下了更多更广的创意空间和发挥想像、编创“传说”的用武之地。(
作者单位湖北省来凤县人大常委会民族法制工委)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