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田发刚 开创恩施民间文艺事业新局面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在恩施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演 
                                                                 田发刚 
                                                         (2013年1月25日)  
                                                             [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代表: 

    我们这次代表大会,也要转变会风,没有开幕词,刚才杨光宗副主席主持会议,发表了简短的几句话,相当于做了简单的开幕词。 

    我的工作报告在会议材料中,我就不照本宣科,想借这个机会作一些解读性的发言,便于将一些没有写进去,但可以讲一讲的话。非常感谢州文联对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代表大会的重视,亲自指导筹备。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坤德十点钟也要来参会,看望代表,发表讲话。昨天我给他讲,州民间文艺家协会是这次换届的最后一个协会,我们力求为州文联画个圆满句号。刚才田平副主席讲了一个通俗易懂但又很深刻的道理,我觉得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就是民间文艺是我们恩施州的其他文艺形式的土壤,是根本,如果恩施州的音乐、戏剧、舞蹈工作者,我们的作家,不了解民间文艺家,不了解民间文艺,不通过采风去吸取营养,就很难做出成绩来的。可见,我们民间文艺家协会,虽然块头比较小,但是它在文艺界产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地位。 

    这次换届,所选出的会员代表,一部分是文化战线上的工作者,一部分是我们的民间艺人。我们要搞好群众文化,民间文化,离不开这两拨人。 

    我的工作报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第二届理事会以来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成果概述;第二部分是主要体会;第三部分是对下一届的几点建议。我在这里侧重说几点。 

    第一部分是说的是八件事。这八件事位列版首的是恩施州民间艺术表演队。有的人就会提出来,我们恩施何止33支民间艺术表演队呀?确实!我们没做详细的统计,至少也是几百支、上千支。那么我们州民协搞的这个表演队为什么有这么重要的位置呢?这是因为我们组建州一级民间艺术表演队的初衷,是为了给传承民间艺术树立一个样板,做一个引导,所以我们命名的支数相对较少,但是队伍的素质较高,规格较高。第一批的25支和第二批的8支,一般来讲是由州民间艺术大师或者是四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领衔。像董兴林就是双龙湖耍耍儿表演队的领头人,他是州民间艺术大师。州民间艺术表演队是以民间艺人为主体,所表演的内容是当地的民间艺术的主要品种。或者说是以当地入选四级名录的非遗项目为主要表演内容,这是表演队的当家内容,它就是这么个格局。这就解决了我们恩施州的非遗项目中民间艺术的传承问题、延续问题,我们现在叫做活态传承,它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我们说它是寻访与命名民间文艺大师成果的延伸。 

    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2003年我们命名了第一批,这首先是我们州民协提出来的。当时这一倡导很快得到州政府部门的认同,并推进为政府行为,现在已经成为政府的规范性工作,两年一次,已命名了5批48个人。这48位大师中已经有7位辞世,从我们的情感上讲,走(指去世)一位民间艺术大师,在我们心中就如塌了一座山。第一个走的是廖南山,灯戏传人,第二个是谭学朝,傩戏传人,现在一共走了7个。这些大师在我们心中都是一个艺术形象,不得替代,是我们恩施州的宝。 

    恩施州民间艺术表演队的意义在于示范作用,在于可以生根开花结果。今天又新命名了8支。我们2012年10月在建始开恩施州民间艺术活态传承模式研讨会,民间艺术表演队就是一种很好的活态传承模式。开研讨会时,我们邀请了省非遗保护中心,张晓慧常务副主任接到邀请后,来了6个人。张晓慧在会上说:在全国还在乐此不疲的申报确认时,恩施州率先提出由申报确认为重点转向保护传承为重点,这至少在全省是第一个。这个评价已经很高了。我建议县文体局局长林华翔请他们到花坪参观考察一下,为什么可以到花坪去呢?这就叫找典型。你要让她知道我们恩施州传承文化在搞么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没有希望传下去?要让她有信心。到花坪看三个东西:一个是景。现在旅游嘛,没得景色没有人去。黄鹤桥是恩施州最小巧玲珑的景观,与恩施大峡谷有异曲同工之妙。黄鹤桥不要爬山就居高临下,叫做“花坪观景景在景阳,景阳看花花在花坪”。那么民间艺术在哪里?我们的三棒鼓省级传承人向前和的队伍,在花坪搞三棒鼓表演,甩飞刀,是一道文化景观。我们花坪的赶山号子表演队,是文化站长田大林组织起来的,他担任队长。花坪的赶山号子是很有魅力的,2012年《恩施晚报》宣传过。我们恩施民歌中最有特色的还是高腔,赶山号子是劳动时候喊的,非常感动人,是催人奋进的一种山歌。如果说我们省非遗保护中心能够在花坪看赶山号子、看三棒鼓甩飞刀,看景观,艺术和景观融为一体,我想,张晓慧主任对恩施州的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就可以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她就可以知道我们恩施州的民间艺术魅力之所在,政府抓传承文化在做什么。可惜啊,省里要他们回去参加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贯彻,取消了到花坪去的计划。他们先是很感兴趣,这次去不了有非常遗憾。所以我们以后还要创造机会宣传。前不久,省里专家组来恩施考察文化生态保护区,看到来凤的摆手舞,宣恩的滚龙连厢,建始的丝弦锣鼓等等,高度赞扬。我们不需要用语言叙述,只需要看就让专家受感染,这就是我们民间艺术表演队起的作用。我们这次新命名的8支表演队,命名的原则是第一批25支表演队有了的项目,原则上再不命名新的,因为我们是强调示范作用。当然,非常特殊的有重复的,比如说巴东撒叶儿嗬,谭学聪获得了全国大奖,那他没得个表演队怎么行呢?我们这次没有再命名灯戏表演队,傩戏表演队,也没命名巴东堂戏表演队,就是坚持不重复的原则。建始花坪的赶山号子表演队,它就是没有命名的品种。比较客观地说,2007年恩施州组织过一次民族艺术节,实际上就是我们八个县的民间艺人为主体的民间艺术表演队在这里闹腾了三天,这不是贪天之功,不是夸张,实际上就是这样。 

    第二项就是开展寻找与命名原生态山民歌手。这个活动,与中央电视台把原生态演唱民歌列入青歌赛,说近一点几乎是同步,甚至是我们还在他们之前。我们为什么要寻找原生态山民歌手?是因为在全州、全国山民歌的传承上,已经面临着危机,行话叫濒危。为什么?愿唱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了,会唱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了,会唱山民歌的人越来越老了,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我们民间文艺家协会在2006年组织寻找原生态山民歌歌手,不叫“访”,叫“找”。这一个“访”和“找”字是有所区别的。当时州民协提出来以后,制定了条件,在建始县搞了启动仪式。我们和文化部门配合,全州80个文化站,几乎家家都参与了的。“找”,当时说的一个标准是,一个人可以很熟练地演唱三首以上原生态民歌。各县市申报了100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恩施州民协组织原生态山民歌大赛。当时把它规范为第二届,实际上真正是原生态山民歌大赛是第一届,因为前两年也组织过一次民歌大赛,选了10佳歌手,我们这次大赛就是第二届。127个歌手齐聚州城,参加比赛,30多个节目、40多人获奖。我们推荐这些获奖者参加了2006年10月29日全省举行的山民歌大赛。给你们讲个闲话,开始省里主管(办)部门,根本没瞧起我们恩施的山民歌手,他们老是讲的长阳。但是,我们的民歌大赛以后,我们送的录音带到省里面去参加初评,我们就占了优势。全省的大赛中,大奖基本上被恩施州拿完了。王桂姐、王月姐算老姊妹,李维菊、张凤娥算小歌嫂,他们都是金嗓子,你想不给她们评奖就不行。王月姐你不评奖行吗?还有我们当时的牟奇祥,80岁的山民歌手,州民间艺术大师,你不给他评行吗?他们就是唱得你心动。这次寻找原生态山民歌手活动,恩施市民间歌手李维菊、张凤娥,正是这样进入演唱行业的。当时市民宗局的刘绍敏组织了一些人到红土、新塘去找到了这两个歌手。我当时给她的评价是这次恩施市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李维菊和张凤娥找出来了。虽然她们原来也在唱歌,但是没有人去发现她们,她登不了舞台,她就没得机会亮嗓子。第一届评的十佳歌手有恩施市的谢小平,她是梭布垭的,她唱的歌风格不同,比较柔、比较平。这次比赛谢小平就没得到金奖,很背包袱,我观察到这个情况,我就跟恩施市的同志讲,宵夜!叫谢小平来!我就跟她直接讲,你这次得不到金奖是非常必然的,因为有李维菊和张凤娥出来了,你是无法得金奖的。这叫让她认识自己,叫爱护我们的民间艺人。谢小平现在依然在外面靠唱恩施山民歌打工。我们后来的谭学聪,到中央电视台得金奖,他谈他的历史,说是什么时间走出州外的。我说你应该说我是什么时候走出县外的来谈起。你就是我们寻找原生态山民歌歌手时命名的80个歌手之一,参加州民歌大赛得了金奖,你这是第一次走出巴东县,然后才走出州外,走出省外,走向全国,在全国拿金奖。参加青歌赛,虽然评奖里面有多种因素,但是以实力取胜是根本,那些评委受到感染,也是不得不给他金奖。所以我们州民协搞的寻找原生态山民歌手,对于传承山民歌,对于现在铺天盖地的山民歌歌手,起到了火种的作用,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应该算是新时期传承山民歌的第一功。 

    回过头去我们还要讲一讲远点的历史。2002年,我们还正在讨论寻访命名民间艺术大师的事,利川市民宗局文体局等部门组织利川市龙船调山民歌大赛,当是还没有很明确的原生态演唱概念。那个歌王牟奇祥就是在这次发现的。比赛之后的第二天,几个组织部门就要散伙,我说既然老田来了,就不能让你们这么散伙,你们搞了那么好的活动,就必须要总结。市里几个部门的人在清源宫总结,大家谈体会兴致特别高,毕竟这么多年没有搞这样的活动。 

    我在会上提出来“两个新觉醒”。第一、这次民歌大赛让农民艺人有了新觉醒。为什么?我们民间艺术、民间艺人在“文化大革命”中都是挨了整的,他们都不敢再搞民间艺术了,包括肖茂荣(丝弦锣鼓),包括谭学朝,他都觉得这个东西给他带来了灾难。利川市是政府在组织民歌大赛,他们就认为我这个东西还是个宝贝,政府又在支持。他以前本来有激情有觉悟,但是被打下去了,这次通过大赛他又有了新觉醒,所以用了一个“新”字。第二、基层干部对我们的文化有了新认识,什么叫新认识?原来我们这里还有这么好的东西啊!我过去怎么就搞不清楚呢?这就叫新认识。民间艺人的新觉醒,政府部门的新认识,两个新合一新,就能开创我们民歌传承、民间艺术传承的新局面。所以我说我们民协倡导的寻访民间艺术大师,组织民间艺术表演队,寻找原生态山民歌手,是逐步推进为政府认同、社会认同的一种金牌活动。这个不是自我吹嘘,它就是这么个样子。 

    州民协还有一项活动叫做民间文艺集成成果再抢救工程。这个工程的提出与形成都与我们民间艺人有关系。这个活动最早是在民宗委发端的。我们一些民间艺人都要作古了,这个艺术要垮台了,当时我了解两个典型,建始肖茂荣,打丝弦锣鼓70年,从14岁打丝弦锣鼓;巴东堂戏的传人黄大国,当时95岁高龄。黄大国是江北的农民,脑筋里有100多出巴东堂戏,你想想,他死了之后这个堂戏还有没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提出要借黄大国还在世的时候,把巴东堂戏整理出来,虽然说过去有民间艺术集成的资料,但是有黄大国活鲜鲜的人在那里,他脑壳里还要挖掘,于是我们就组织了巴东堂戏、建始丝弦锣鼓的抢救整理,也组织了第一套民族研究的丛书。这样生发开去,深入思考。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八个县的民间文艺集成成果,州里搞集成只用了很少的一部分。八个县有不同特点,资料都在文化部门的仓库里,在文化工作者的手里,必须要把它抢救出来,而且叫“再抢救”。为什么叫“再抢救”?是因为在1984年前后,历经12年,采风了4500个民间艺人,弄的这么些资料。这4500个民间艺人有的作古了,有的年纪大了唱不出来了,它就叫“不可再生”,这个资源抢救后,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当时的文化部门没有集中精力来整理出版,散存在文化工作者手中,不抢救就可能“得而复失”。在这种情况下,州民协提出了“恩施州民间文艺集成成果再抢救工程”,由州民协领衔统筹服务,八个县市的民宗局文体局支持,整理了九套丛书,57本,基本上把民间文艺大集成时期散存下来的资料全部整理出版,由档案资源变成了社会共享资源,使我们的传承有本子,这是一件功德很高的事情。举一个例子。当时恩施灯戏没有人搞,老田不会搞这个,我就到处去打听哪个会搞灯戏的,找到了老专家程仕政和黄应柏,黄应柏是恩施市的音乐工作者,参加过大集成的采风,他后来拿出来大集成时代手记的恩施灯戏的稿子,厚厚一摞,背到我的办公室。我就给他们分工,黄应柏整理曲谱曲牌,程仕政搞论述,两好合一好。这样就整理出来《恩施灯戏》。《恩施灯戏》在市民宗局搞新闻发布会的时候,黄应柏老泪纵横。他说,没想到我的恩施灯戏的劳动成果还可以见天日。这说明我们州民协做这件事情的功德无量、意义重大。这是我们做的第三件事情。 

    刚才主持人杨光宗同志提出来,说田发刚获得了“2011年中华文化人物”,是一件大事。我说,我获得“2011年中华文化人物”后,在州文体局、州文联开会时,只有一个人把这个事的意义说到位了的,就是州剧协的主席何启群。他说,田发刚获这个奖,不能看作只是你田发刚的名誉,这是我们土家族的名誉,是恩施州的名誉。何启群如果没有对这种文化的情感和恩施州文化全局的认识,是作不出这种评价的。我一个人有什么不得了?没有我们广大民间艺人和各县的文化部门、民族工作部门共同搞出我们刚才讲的这些成就,田发刚有可能得“中华文化人物”吗?不可能。所以说,我们的名誉是一种集体的名誉,是一个民族的名誉。 

    下面的几件事情,有的是州民协主办的,有的是协办的,这里也简要的提一提。 

    一是民间艺术大师艺术研讨座谈会。今天在座的有三个人参加了的,董兴林、孟永香、聂成。就是2007年7月18日,在州民族礼堂。这次座谈会请来了第一批、第二批民间艺术大师。当时组织这个活动时,常务副主席张兴培对此事很热情积极。他提出,州民间艺术大师没有文章怎么研讨?我说把民间艺术大师请来不是要他们发表文章的,是要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体会,谈对政府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在民族文化节这个特殊时候,让州领导出面接见他们,提高他们的地位,激活他们的艺术活力。那一次州民协给你们发了一个水晶石的“大师纪念杯”,我们创意做这个大师纪念杯时就说,要让民间艺术大师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因为每个纪念杯上刻了一个名字,叫“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恩施晚报》的记者到鹤峰采访王月姐的时候,她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把大师纪念杯拿出来给记者炫耀,很骄傲,很自豪,照的照片就在《恩施晚报》上登出来。我们做这个大师纪念杯是为了激活民间艺术大师的活力,这就是艺术研讨会的成果。肖旭明、周先旺、杨天然等州领导接见大家并合影,少年儿童向大师献鲜花。这是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在队伍建设上的一次提升,你光命名他们,不管他们也不行啊。当时州委书记肖旭明讲了一句话,我把这句话引用到这里了:“充分利用民间艺术大师在有生之年,带头创艺,抢救(民间)绝艺,活跃城乡,繁荣文艺。”有这十六个字给我们指方向,就够意思了。 

    上面,我讲了州民协八项工作中的四项,还可以说一项,就是会员工作。州民协2002年从作协分离出来以后,定位就是面对基层文化,所以我们的会员大部分在基层。我们基层会员有了221人。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后,又发展了36名,现在有会员257人。由于州民协做出的成绩比较突出,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所以州民协副主席袁希正当选为湖北省民协副主席。现已有了6个中国民协会员。从2010年——2012年5月,我们还对民协会员进行了重点成果调查,随机调查了50个会员,州民协会员在基层为传承民间文化,为活跃文化生活,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州民协还做了一些其他的小活动。没有上八条的,也很有影响。如: 

    在建始长梁乡搞了全州第一个民间艺术传艺馆。2006年8月,州民协主席团成员全部到建始长梁子开现场会。建始丝弦锣鼓传艺馆是我们向良元创造的,带了一个好头。我们在那里搞了寻找原生态山民歌歌手的启动仪式。 

    2007年,将来凤邓斌的地龙灯推荐到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的春节联欢晚会。邓斌现已是国家级传承人了,八十几岁高龄了,地龙灯舞得鲜活。 

    2007年4月,州民协负责为著名音乐人陈哲选点,让他来考察恩施州民间文化艺术。当时陈哲到云南搞土风计划,他是被绑架来的,我们到了长梁子,到了高坪,到了聂成那儿。在长梁子同几个民间艺术大师一交谈,兴趣就来了。到三里坝、到利川后,他说,没想到恩施州人民政府对民间文艺的传承工作做得如此扎实。我和州政府秘书长吕金施送他到机场,专门买了一个本子,请他写几个字,他挥笔写了四个字:“我会再来”。这四个字是容易得来的吗?他由不认识,到接触,到有感情,到要再来,这个过程只有社团组织才可能做到。 

    我们同州美术家协会共同申报了17个恩施州工艺美术大师,我州被省第一次命名的是12个,这是我们何起群主席具体操办的。恩施州的工艺大师第一次走进省的花名册,是湖北省里头最多的。这些都是州民协的工作打的基础。 

    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绩,我在报告里讲三点体会。 

    第一条体会是,找到了一条做好民协工作的途径。即始终围绕民间文化的抢救传承这条主线,立足于民间文化的抢救传承的基层基础工作。民协和作协相比较,作协必须要有作品,而且必须要有个人作品,作协很难说大家三个人一起来写部作品,那么民协要有基层意识,要有集体意识。如果没有民间文化的活动,民协就没有作为。我们民协一开始的定位就不是州城的几个专家学者坐在那里讨论民间文艺怎么发展,怎么挖掘,怎么抢救,而首先就是深入基层做基础工作。所以我们从寻访民间大师,到今天的民间艺术表演队,到集成成果再抢救工程,到推荐上春晚,推荐到各个赛事,都是面对基层。2005年,州民协和州舞协搞了一次非常有创意的活动。就是把来凤舍米湖的摆手舞引进州城来。我们找了五个农民舞者,彭昌松带着五个老头儿,在民族广场上跳了三个晚上,一两千人跟到他们跳。就是说,城市也需要民间文化,他们走入城市是有可能的。为什么我们当时动议组织这个活动呢?是因为我们城市的跳摆手舞完全不地道,你们看看我们民间的艺人是是怎么跳的?就是这么个思想,很朴素。后来又在土司城搞八个县的民家艺术汇演,州民协倡导,与州民委共同组织。从那开始才慢慢搞成民间艺术表演队的命名的。所以我们一直是着眼于基层的。 

    第二条,每一项创意与活动都是民间文艺家协会经过调查研究,思考、形成动议,组织实施的。这些项目一般来讲,都能够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我们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表示这个活动搞得可以,是给政府做补充。我们民协的工作不是单个人的成果,它符合文化发展大势,它是闹得满塘水响的成果。 

    我这里再讲个故事。寻访与命名民间艺术大师的活动提出来,很快推进为由民宗委和文体局共同命名。当时,州民协和民委负责组织命名的具体工作,州文体局负责组织绝活表演。2003年6月20日,当时在亚洲大酒店,所有的州级领导都发了请贴的,州领导看了绝活表演,决定升格为由州政府命名,发出了关于命名肖茂荣等16位民间艺人为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的决定,发终身津贴每年1200元。我说,哪怕是1200元,地位上去了,是政府发的津贴。你要取得政府的支撑,要有拿得出像样的成果,要讲得出道理,要感动大家,你首先要感动领导。 

    第三条我实际已经讲了,就是州民协的工作在基层、工作力量也在基层。 

    第三个大问题是对今后五年工作的建议。州民协的工作要发展,要进步,既要有连续性,又要有创新。可以从下面几点去考虑。  
 
    一是搞好上两届已经取得成果的延伸与运用。我这不是在代表上一届给下一届加压力,民间艺术表演队确实是我们的品牌项目。我们民协的重要意义在于推动了社会民间文化进步,它有划时期性,阶段性,长效性,所以要推进成果的运用,要在推介上下功夫。 
    二是要注重城市民间文艺活动的发现、组织、提高工作。我们第一、二届集中精力在农村,随着现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城市的民间文艺,要有活动。要有组织,要能繁荣。组织城市的民间文艺有发现、整理、交流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命名的第二批民间艺术表演队,其中有一支是带方向性的,就是恩施市小渡船常青民间艺术表演队,因为它是社区的民间艺术表演队。恩施城的社区艺术表演队我估计不下50支,但是我们命名这样一支是种引导。这就标志着今后的方向、重点要适当延伸。 

    三是关注民间艺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因为他们是民间艺术带头人,民间艺术传承人现在是政府命名的嘛,我们只能关注。关注他们的艺术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给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有时候我们没有力量帮助他们,比如说董兴林,修高速的时候把他的屋打了,他给我打个电话,我说只有请律师哦,我也没得法。但是我知道,他晓得给我打电话就说明州民协这个组织已经成了基层民间文艺人士的娘家,他觉得是个依靠,是个纽带。我们就是政府的桥梁纽带。 

    四是进一步做好会员的发展、提高和联络工作。 

    五是第一、二届想搞没搞成的,我觉得我们八个县市要逐步建立民协。民间艺术家协会这么重要,这不叫王婆卖瓜,自卖自瓜,它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它是给政府帮忙的。现在县市的民间艺术家协会是个弱项。最早我们准备县市成立分会,没通过,后来就在八个县推进组织了三个县市的民协,建始、恩施市、来凤,但是这三个民协的主席都垂垂老矣,没怎么搞活动了。希望我们八个县的文化馆、文化局帮助民协发展壮大。人才多的是。希望在第三届,八个县文化部门能够把组建民协作为一项基础性建设,让他们成为你们的帮手。 

    我觉得,民协第二届理事会主席团,在全体会员的支持下做出了一些圈得着点得着的成绩,这只能代表过去,我相信新一届的主席团组建以后,一定能够开创新局面,我们也预祝通过这次会议以后,在今后的五年内,取得更新的成果,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标签人物专访    
0

田发刚 开创恩施民间文艺事业新局面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在恩施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演 
                                                                 田发刚 
                                                         (2013年1月25日)  
                                                             [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代表: 

    我们这次代表大会,也要转变会风,没有开幕词,刚才杨光宗副主席主持会议,发表了简短的几句话,相当于做了简单的开幕词。 

    我的工作报告在会议材料中,我就不照本宣科,想借这个机会作一些解读性的发言,便于将一些没有写进去,但可以讲一讲的话。非常感谢州文联对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代表大会的重视,亲自指导筹备。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坤德十点钟也要来参会,看望代表,发表讲话。昨天我给他讲,州民间文艺家协会是这次换届的最后一个协会,我们力求为州文联画个圆满句号。刚才田平副主席讲了一个通俗易懂但又很深刻的道理,我觉得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就是民间文艺是我们恩施州的其他文艺形式的土壤,是根本,如果恩施州的音乐、戏剧、舞蹈工作者,我们的作家,不了解民间文艺家,不了解民间文艺,不通过采风去吸取营养,就很难做出成绩来的。可见,我们民间文艺家协会,虽然块头比较小,但是它在文艺界产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地位。 

    这次换届,所选出的会员代表,一部分是文化战线上的工作者,一部分是我们的民间艺人。我们要搞好群众文化,民间文化,离不开这两拨人。 

    我的工作报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第二届理事会以来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成果概述;第二部分是主要体会;第三部分是对下一届的几点建议。我在这里侧重说几点。 

    第一部分是说的是八件事。这八件事位列版首的是恩施州民间艺术表演队。有的人就会提出来,我们恩施何止33支民间艺术表演队呀?确实!我们没做详细的统计,至少也是几百支、上千支。那么我们州民协搞的这个表演队为什么有这么重要的位置呢?这是因为我们组建州一级民间艺术表演队的初衷,是为了给传承民间艺术树立一个样板,做一个引导,所以我们命名的支数相对较少,但是队伍的素质较高,规格较高。第一批的25支和第二批的8支,一般来讲是由州民间艺术大师或者是四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领衔。像董兴林就是双龙湖耍耍儿表演队的领头人,他是州民间艺术大师。州民间艺术表演队是以民间艺人为主体,所表演的内容是当地的民间艺术的主要品种。或者说是以当地入选四级名录的非遗项目为主要表演内容,这是表演队的当家内容,它就是这么个格局。这就解决了我们恩施州的非遗项目中民间艺术的传承问题、延续问题,我们现在叫做活态传承,它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我们说它是寻访与命名民间文艺大师成果的延伸。 

    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2003年我们命名了第一批,这首先是我们州民协提出来的。当时这一倡导很快得到州政府部门的认同,并推进为政府行为,现在已经成为政府的规范性工作,两年一次,已命名了5批48个人。这48位大师中已经有7位辞世,从我们的情感上讲,走(指去世)一位民间艺术大师,在我们心中就如塌了一座山。第一个走的是廖南山,灯戏传人,第二个是谭学朝,傩戏传人,现在一共走了7个。这些大师在我们心中都是一个艺术形象,不得替代,是我们恩施州的宝。 

    恩施州民间艺术表演队的意义在于示范作用,在于可以生根开花结果。今天又新命名了8支。我们2012年10月在建始开恩施州民间艺术活态传承模式研讨会,民间艺术表演队就是一种很好的活态传承模式。开研讨会时,我们邀请了省非遗保护中心,张晓慧常务副主任接到邀请后,来了6个人。张晓慧在会上说:在全国还在乐此不疲的申报确认时,恩施州率先提出由申报确认为重点转向保护传承为重点,这至少在全省是第一个。这个评价已经很高了。我建议县文体局局长林华翔请他们到花坪参观考察一下,为什么可以到花坪去呢?这就叫找典型。你要让她知道我们恩施州传承文化在搞么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没有希望传下去?要让她有信心。到花坪看三个东西:一个是景。现在旅游嘛,没得景色没有人去。黄鹤桥是恩施州最小巧玲珑的景观,与恩施大峡谷有异曲同工之妙。黄鹤桥不要爬山就居高临下,叫做“花坪观景景在景阳,景阳看花花在花坪”。那么民间艺术在哪里?我们的三棒鼓省级传承人向前和的队伍,在花坪搞三棒鼓表演,甩飞刀,是一道文化景观。我们花坪的赶山号子表演队,是文化站长田大林组织起来的,他担任队长。花坪的赶山号子是很有魅力的,2012年《恩施晚报》宣传过。我们恩施民歌中最有特色的还是高腔,赶山号子是劳动时候喊的,非常感动人,是催人奋进的一种山歌。如果说我们省非遗保护中心能够在花坪看赶山号子、看三棒鼓甩飞刀,看景观,艺术和景观融为一体,我想,张晓慧主任对恩施州的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就可以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她就可以知道我们恩施州的民间艺术魅力之所在,政府抓传承文化在做什么。可惜啊,省里要他们回去参加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贯彻,取消了到花坪去的计划。他们先是很感兴趣,这次去不了有非常遗憾。所以我们以后还要创造机会宣传。前不久,省里专家组来恩施考察文化生态保护区,看到来凤的摆手舞,宣恩的滚龙连厢,建始的丝弦锣鼓等等,高度赞扬。我们不需要用语言叙述,只需要看就让专家受感染,这就是我们民间艺术表演队起的作用。我们这次新命名的8支表演队,命名的原则是第一批25支表演队有了的项目,原则上再不命名新的,因为我们是强调示范作用。当然,非常特殊的有重复的,比如说巴东撒叶儿嗬,谭学聪获得了全国大奖,那他没得个表演队怎么行呢?我们这次没有再命名灯戏表演队,傩戏表演队,也没命名巴东堂戏表演队,就是坚持不重复的原则。建始花坪的赶山号子表演队,它就是没有命名的品种。比较客观地说,2007年恩施州组织过一次民族艺术节,实际上就是我们八个县的民间艺人为主体的民间艺术表演队在这里闹腾了三天,这不是贪天之功,不是夸张,实际上就是这样。 

    第二项就是开展寻找与命名原生态山民歌手。这个活动,与中央电视台把原生态演唱民歌列入青歌赛,说近一点几乎是同步,甚至是我们还在他们之前。我们为什么要寻找原生态山民歌手?是因为在全州、全国山民歌的传承上,已经面临着危机,行话叫濒危。为什么?愿唱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了,会唱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了,会唱山民歌的人越来越老了,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我们民间文艺家协会在2006年组织寻找原生态山民歌歌手,不叫“访”,叫“找”。这一个“访”和“找”字是有所区别的。当时州民协提出来以后,制定了条件,在建始县搞了启动仪式。我们和文化部门配合,全州80个文化站,几乎家家都参与了的。“找”,当时说的一个标准是,一个人可以很熟练地演唱三首以上原生态民歌。各县市申报了100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恩施州民协组织原生态山民歌大赛。当时把它规范为第二届,实际上真正是原生态山民歌大赛是第一届,因为前两年也组织过一次民歌大赛,选了10佳歌手,我们这次大赛就是第二届。127个歌手齐聚州城,参加比赛,30多个节目、40多人获奖。我们推荐这些获奖者参加了2006年10月29日全省举行的山民歌大赛。给你们讲个闲话,开始省里主管(办)部门,根本没瞧起我们恩施的山民歌手,他们老是讲的长阳。但是,我们的民歌大赛以后,我们送的录音带到省里面去参加初评,我们就占了优势。全省的大赛中,大奖基本上被恩施州拿完了。王桂姐、王月姐算老姊妹,李维菊、张凤娥算小歌嫂,他们都是金嗓子,你想不给她们评奖就不行。王月姐你不评奖行吗?还有我们当时的牟奇祥,80岁的山民歌手,州民间艺术大师,你不给他评行吗?他们就是唱得你心动。这次寻找原生态山民歌手活动,恩施市民间歌手李维菊、张凤娥,正是这样进入演唱行业的。当时市民宗局的刘绍敏组织了一些人到红土、新塘去找到了这两个歌手。我当时给她的评价是这次恩施市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李维菊和张凤娥找出来了。虽然她们原来也在唱歌,但是没有人去发现她们,她登不了舞台,她就没得机会亮嗓子。第一届评的十佳歌手有恩施市的谢小平,她是梭布垭的,她唱的歌风格不同,比较柔、比较平。这次比赛谢小平就没得到金奖,很背包袱,我观察到这个情况,我就跟恩施市的同志讲,宵夜!叫谢小平来!我就跟她直接讲,你这次得不到金奖是非常必然的,因为有李维菊和张凤娥出来了,你是无法得金奖的。这叫让她认识自己,叫爱护我们的民间艺人。谢小平现在依然在外面靠唱恩施山民歌打工。我们后来的谭学聪,到中央电视台得金奖,他谈他的历史,说是什么时间走出州外的。我说你应该说我是什么时候走出县外的来谈起。你就是我们寻找原生态山民歌歌手时命名的80个歌手之一,参加州民歌大赛得了金奖,你这是第一次走出巴东县,然后才走出州外,走出省外,走向全国,在全国拿金奖。参加青歌赛,虽然评奖里面有多种因素,但是以实力取胜是根本,那些评委受到感染,也是不得不给他金奖。所以我们州民协搞的寻找原生态山民歌手,对于传承山民歌,对于现在铺天盖地的山民歌歌手,起到了火种的作用,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应该算是新时期传承山民歌的第一功。 

    回过头去我们还要讲一讲远点的历史。2002年,我们还正在讨论寻访命名民间艺术大师的事,利川市民宗局文体局等部门组织利川市龙船调山民歌大赛,当是还没有很明确的原生态演唱概念。那个歌王牟奇祥就是在这次发现的。比赛之后的第二天,几个组织部门就要散伙,我说既然老田来了,就不能让你们这么散伙,你们搞了那么好的活动,就必须要总结。市里几个部门的人在清源宫总结,大家谈体会兴致特别高,毕竟这么多年没有搞这样的活动。 

    我在会上提出来“两个新觉醒”。第一、这次民歌大赛让农民艺人有了新觉醒。为什么?我们民间艺术、民间艺人在“文化大革命”中都是挨了整的,他们都不敢再搞民间艺术了,包括肖茂荣(丝弦锣鼓),包括谭学朝,他都觉得这个东西给他带来了灾难。利川市是政府在组织民歌大赛,他们就认为我这个东西还是个宝贝,政府又在支持。他以前本来有激情有觉悟,但是被打下去了,这次通过大赛他又有了新觉醒,所以用了一个“新”字。第二、基层干部对我们的文化有了新认识,什么叫新认识?原来我们这里还有这么好的东西啊!我过去怎么就搞不清楚呢?这就叫新认识。民间艺人的新觉醒,政府部门的新认识,两个新合一新,就能开创我们民歌传承、民间艺术传承的新局面。所以我说我们民协倡导的寻访民间艺术大师,组织民间艺术表演队,寻找原生态山民歌手,是逐步推进为政府认同、社会认同的一种金牌活动。这个不是自我吹嘘,它就是这么个样子。 

    州民协还有一项活动叫做民间文艺集成成果再抢救工程。这个工程的提出与形成都与我们民间艺人有关系。这个活动最早是在民宗委发端的。我们一些民间艺人都要作古了,这个艺术要垮台了,当时我了解两个典型,建始肖茂荣,打丝弦锣鼓70年,从14岁打丝弦锣鼓;巴东堂戏的传人黄大国,当时95岁高龄。黄大国是江北的农民,脑筋里有100多出巴东堂戏,你想想,他死了之后这个堂戏还有没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提出要借黄大国还在世的时候,把巴东堂戏整理出来,虽然说过去有民间艺术集成的资料,但是有黄大国活鲜鲜的人在那里,他脑壳里还要挖掘,于是我们就组织了巴东堂戏、建始丝弦锣鼓的抢救整理,也组织了第一套民族研究的丛书。这样生发开去,深入思考。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八个县的民间文艺集成成果,州里搞集成只用了很少的一部分。八个县有不同特点,资料都在文化部门的仓库里,在文化工作者的手里,必须要把它抢救出来,而且叫“再抢救”。为什么叫“再抢救”?是因为在1984年前后,历经12年,采风了4500个民间艺人,弄的这么些资料。这4500个民间艺人有的作古了,有的年纪大了唱不出来了,它就叫“不可再生”,这个资源抢救后,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当时的文化部门没有集中精力来整理出版,散存在文化工作者手中,不抢救就可能“得而复失”。在这种情况下,州民协提出了“恩施州民间文艺集成成果再抢救工程”,由州民协领衔统筹服务,八个县市的民宗局文体局支持,整理了九套丛书,57本,基本上把民间文艺大集成时期散存下来的资料全部整理出版,由档案资源变成了社会共享资源,使我们的传承有本子,这是一件功德很高的事情。举一个例子。当时恩施灯戏没有人搞,老田不会搞这个,我就到处去打听哪个会搞灯戏的,找到了老专家程仕政和黄应柏,黄应柏是恩施市的音乐工作者,参加过大集成的采风,他后来拿出来大集成时代手记的恩施灯戏的稿子,厚厚一摞,背到我的办公室。我就给他们分工,黄应柏整理曲谱曲牌,程仕政搞论述,两好合一好。这样就整理出来《恩施灯戏》。《恩施灯戏》在市民宗局搞新闻发布会的时候,黄应柏老泪纵横。他说,没想到我的恩施灯戏的劳动成果还可以见天日。这说明我们州民协做这件事情的功德无量、意义重大。这是我们做的第三件事情。 

    刚才主持人杨光宗同志提出来,说田发刚获得了“2011年中华文化人物”,是一件大事。我说,我获得“2011年中华文化人物”后,在州文体局、州文联开会时,只有一个人把这个事的意义说到位了的,就是州剧协的主席何启群。他说,田发刚获这个奖,不能看作只是你田发刚的名誉,这是我们土家族的名誉,是恩施州的名誉。何启群如果没有对这种文化的情感和恩施州文化全局的认识,是作不出这种评价的。我一个人有什么不得了?没有我们广大民间艺人和各县的文化部门、民族工作部门共同搞出我们刚才讲的这些成就,田发刚有可能得“中华文化人物”吗?不可能。所以说,我们的名誉是一种集体的名誉,是一个民族的名誉。 

    下面的几件事情,有的是州民协主办的,有的是协办的,这里也简要的提一提。 

    一是民间艺术大师艺术研讨座谈会。今天在座的有三个人参加了的,董兴林、孟永香、聂成。就是2007年7月18日,在州民族礼堂。这次座谈会请来了第一批、第二批民间艺术大师。当时组织这个活动时,常务副主席张兴培对此事很热情积极。他提出,州民间艺术大师没有文章怎么研讨?我说把民间艺术大师请来不是要他们发表文章的,是要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体会,谈对政府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在民族文化节这个特殊时候,让州领导出面接见他们,提高他们的地位,激活他们的艺术活力。那一次州民协给你们发了一个水晶石的“大师纪念杯”,我们创意做这个大师纪念杯时就说,要让民间艺术大师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因为每个纪念杯上刻了一个名字,叫“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恩施晚报》的记者到鹤峰采访王月姐的时候,她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把大师纪念杯拿出来给记者炫耀,很骄傲,很自豪,照的照片就在《恩施晚报》上登出来。我们做这个大师纪念杯是为了激活民间艺术大师的活力,这就是艺术研讨会的成果。肖旭明、周先旺、杨天然等州领导接见大家并合影,少年儿童向大师献鲜花。这是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在队伍建设上的一次提升,你光命名他们,不管他们也不行啊。当时州委书记肖旭明讲了一句话,我把这句话引用到这里了:“充分利用民间艺术大师在有生之年,带头创艺,抢救(民间)绝艺,活跃城乡,繁荣文艺。”有这十六个字给我们指方向,就够意思了。 

    上面,我讲了州民协八项工作中的四项,还可以说一项,就是会员工作。州民协2002年从作协分离出来以后,定位就是面对基层文化,所以我们的会员大部分在基层。我们基层会员有了221人。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后,又发展了36名,现在有会员257人。由于州民协做出的成绩比较突出,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所以州民协副主席袁希正当选为湖北省民协副主席。现已有了6个中国民协会员。从2010年——2012年5月,我们还对民协会员进行了重点成果调查,随机调查了50个会员,州民协会员在基层为传承民间文化,为活跃文化生活,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州民协还做了一些其他的小活动。没有上八条的,也很有影响。如: 

    在建始长梁乡搞了全州第一个民间艺术传艺馆。2006年8月,州民协主席团成员全部到建始长梁子开现场会。建始丝弦锣鼓传艺馆是我们向良元创造的,带了一个好头。我们在那里搞了寻找原生态山民歌歌手的启动仪式。 

    2007年,将来凤邓斌的地龙灯推荐到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的春节联欢晚会。邓斌现已是国家级传承人了,八十几岁高龄了,地龙灯舞得鲜活。 

    2007年4月,州民协负责为著名音乐人陈哲选点,让他来考察恩施州民间文化艺术。当时陈哲到云南搞土风计划,他是被绑架来的,我们到了长梁子,到了高坪,到了聂成那儿。在长梁子同几个民间艺术大师一交谈,兴趣就来了。到三里坝、到利川后,他说,没想到恩施州人民政府对民间文艺的传承工作做得如此扎实。我和州政府秘书长吕金施送他到机场,专门买了一个本子,请他写几个字,他挥笔写了四个字:“我会再来”。这四个字是容易得来的吗?他由不认识,到接触,到有感情,到要再来,这个过程只有社团组织才可能做到。 

    我们同州美术家协会共同申报了17个恩施州工艺美术大师,我州被省第一次命名的是12个,这是我们何起群主席具体操办的。恩施州的工艺大师第一次走进省的花名册,是湖北省里头最多的。这些都是州民协的工作打的基础。 

    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绩,我在报告里讲三点体会。 

    第一条体会是,找到了一条做好民协工作的途径。即始终围绕民间文化的抢救传承这条主线,立足于民间文化的抢救传承的基层基础工作。民协和作协相比较,作协必须要有作品,而且必须要有个人作品,作协很难说大家三个人一起来写部作品,那么民协要有基层意识,要有集体意识。如果没有民间文化的活动,民协就没有作为。我们民协一开始的定位就不是州城的几个专家学者坐在那里讨论民间文艺怎么发展,怎么挖掘,怎么抢救,而首先就是深入基层做基础工作。所以我们从寻访民间大师,到今天的民间艺术表演队,到集成成果再抢救工程,到推荐上春晚,推荐到各个赛事,都是面对基层。2005年,州民协和州舞协搞了一次非常有创意的活动。就是把来凤舍米湖的摆手舞引进州城来。我们找了五个农民舞者,彭昌松带着五个老头儿,在民族广场上跳了三个晚上,一两千人跟到他们跳。就是说,城市也需要民间文化,他们走入城市是有可能的。为什么我们当时动议组织这个活动呢?是因为我们城市的跳摆手舞完全不地道,你们看看我们民间的艺人是是怎么跳的?就是这么个思想,很朴素。后来又在土司城搞八个县的民家艺术汇演,州民协倡导,与州民委共同组织。从那开始才慢慢搞成民间艺术表演队的命名的。所以我们一直是着眼于基层的。 

    第二条,每一项创意与活动都是民间文艺家协会经过调查研究,思考、形成动议,组织实施的。这些项目一般来讲,都能够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我们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表示这个活动搞得可以,是给政府做补充。我们民协的工作不是单个人的成果,它符合文化发展大势,它是闹得满塘水响的成果。 

    我这里再讲个故事。寻访与命名民间艺术大师的活动提出来,很快推进为由民宗委和文体局共同命名。当时,州民协和民委负责组织命名的具体工作,州文体局负责组织绝活表演。2003年6月20日,当时在亚洲大酒店,所有的州级领导都发了请贴的,州领导看了绝活表演,决定升格为由州政府命名,发出了关于命名肖茂荣等16位民间艺人为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的决定,发终身津贴每年1200元。我说,哪怕是1200元,地位上去了,是政府发的津贴。你要取得政府的支撑,要有拿得出像样的成果,要讲得出道理,要感动大家,你首先要感动领导。 

    第三条我实际已经讲了,就是州民协的工作在基层、工作力量也在基层。 

    第三个大问题是对今后五年工作的建议。州民协的工作要发展,要进步,既要有连续性,又要有创新。可以从下面几点去考虑。  
 
    一是搞好上两届已经取得成果的延伸与运用。我这不是在代表上一届给下一届加压力,民间艺术表演队确实是我们的品牌项目。我们民协的重要意义在于推动了社会民间文化进步,它有划时期性,阶段性,长效性,所以要推进成果的运用,要在推介上下功夫。 
    二是要注重城市民间文艺活动的发现、组织、提高工作。我们第一、二届集中精力在农村,随着现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城市的民间文艺,要有活动。要有组织,要能繁荣。组织城市的民间文艺有发现、整理、交流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命名的第二批民间艺术表演队,其中有一支是带方向性的,就是恩施市小渡船常青民间艺术表演队,因为它是社区的民间艺术表演队。恩施城的社区艺术表演队我估计不下50支,但是我们命名这样一支是种引导。这就标志着今后的方向、重点要适当延伸。 

    三是关注民间艺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因为他们是民间艺术带头人,民间艺术传承人现在是政府命名的嘛,我们只能关注。关注他们的艺术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给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有时候我们没有力量帮助他们,比如说董兴林,修高速的时候把他的屋打了,他给我打个电话,我说只有请律师哦,我也没得法。但是我知道,他晓得给我打电话就说明州民协这个组织已经成了基层民间文艺人士的娘家,他觉得是个依靠,是个纽带。我们就是政府的桥梁纽带。 

    四是进一步做好会员的发展、提高和联络工作。 

    五是第一、二届想搞没搞成的,我觉得我们八个县市要逐步建立民协。民间艺术家协会这么重要,这不叫王婆卖瓜,自卖自瓜,它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它是给政府帮忙的。现在县市的民间艺术家协会是个弱项。最早我们准备县市成立分会,没通过,后来就在八个县推进组织了三个县市的民协,建始、恩施市、来凤,但是这三个民协的主席都垂垂老矣,没怎么搞活动了。希望我们八个县的文化馆、文化局帮助民协发展壮大。人才多的是。希望在第三届,八个县文化部门能够把组建民协作为一项基础性建设,让他们成为你们的帮手。 

    我觉得,民协第二届理事会主席团,在全体会员的支持下做出了一些圈得着点得着的成绩,这只能代表过去,我相信新一届的主席团组建以后,一定能够开创新局面,我们也预祝通过这次会议以后,在今后的五年内,取得更新的成果,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