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谭继文 写意石头的美 留下大山的深情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信息来源:今日重庆

 武陵山的腹地,山高、路陡,满山是黑色、白色、铁灰色、黄灰色、青灰色……的石头。在这里居住的土家族、苗族人都有着石头般的意志和大山般的情怀。他们世世代代在石头缝里种玉米、黄莲、烤烟和土豆,就是这石头的世界养育了他们。我力图用画笔写下石头的容颜,留下大山的一片深情。

  这二十多年,我最大收获是根据这些变幻无穷的平行线石头,创造出一种叫平行皴的皴法,献给中国画的伟大传统,也算是我这个山里人对中国画艺术的一点贡献。权当那个在河滩上捡鹅卵石的顽童,把一块小小的、美丽的、能运动的鹅卵石,放进中国画传统的聚宝盆里。——谭继文自述


平行皴组画之一“山高水长”

  幽居武陵山腹地的谭继文是一个石头迷,小时候在长江岸边玩石头,青年时代当石匠打石头,中年时代画石头,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嬗变。《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国画家》、《连环画报》、《美术报》等相继发表了他的以石头为主的系列画作,直到他的论文《石头梦》在2001年第2期《美术界》发表时引起广泛的关注--他的画笔拓开了一个自明代以来已四百余年无人涉足的中国画皴法的新课题。在《国画家》杂志举办的“中国画研修班”上,他的平行皴石头画得到了李宝林、郎绍君、周韶华、冯今松、陈永铿、皮道坚、陈传席、鲁慕迅、马西光、何家英等一批老画家的肯定。冯今松、陈永铿还以“石痴”和“石能言”等题词鼓励。

  平行皴是一种崭新的技法,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用众多的平行线反映出一种独特的页岩石头。这类石头变幻无穷,其形状像人、像狮、像虎、像牛、像猴等等,于是,人们便根据石头的特征取下了一些有趣的地名:如犀牛望月、男石柱、女石柱、鹰嘴岩、睡美人、猴子观海、三星伴月等等。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各种不同种类,不同质地、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的石头应有尽有,连庄稼地里也都嵌满了石头…… 

  谭继文自幼生长在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的武陵山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石头世界里,做着寻找石头的梦……他初中毕业回乡当知青时做了七年的石匠(采石工),曾把一种叫做页岩(呈平行线裂纹,石匠们俗称它为起层石)的石头剖成一块块薄石板,用作给农民砌猪圈、牛栏、粪池、铺石地坝等用。后来进入大学,老师又教他画石头,临摹传统画山石的各种皴法。

  自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后,有的同学留校任教,有的同学分配到画院当专业画家,还有的同学被分配到报刊当美编,他这个山里娃子仍被分回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经济贫穷的山旯旮。这片大山里惟一丰富的资源就是石头。

  他自知天命难违,只好随遇而安,决定把根扎在这片土地上,扎扎实实地写生,创作出一批有土家族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作品。他每天背着画夹,日行莽莽大山,夜宿土家吊脚楼,寻找美的感受。在画了一段时间写生后,又将大学时老师教授的各种皴法临摹一遍,再收集有关书刊、杂志进行系统临摹,然后面对生活中自然的石头进行对照。他突然发现,这种自己最熟悉的起层石还从来没有人画过。它们像千层饼或桃片糕一样,有很多规则的平行线裂纹。由于受到地震或地壳运动的影响,一条条平行线裂纹被扭曲、变形、断裂,从而形成了极富变化的岩石:有的像奔腾咆哮的海浪,有的像遨游狂放的苍龙,有的像匍匐静卧的雄狮……他觉得,它们更像一部部沉静于历史的大书,线条极富运动感,显得苍劲、沉雄、博大、纵横腾挪、洒脱而又略带夸张。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生活之中去进行细致的观察体验,面对现实进行人化自然,这是艺术家心灵和生命的体现。大自然的触发,使他心有所动;独特的感受,再加上别出心裁的艺术实践,使他萌生了创造一种皴法的思想。花去二十余年的光阴,废纸上万张,他终于创造出一种以平行线为主体的表现页岩石头的绘画方法,名为平行皴。

  作画程序是:将裁好的宣纸钉在墙上,根据构图需要,用淡墨中锋勾出直线或长曲线;然后在局部点上一些点,使其画面混沌迷离;再用浓淡相间的墨线纵横交织地把这密集的平行线分割成长短不同的体块;最后,强化皴擦、放纵渲染,使其水墨幻化恣肆,飞腾凝滞。

  显然,这是一种值得赞许的尝试: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艺术信息的同时,继续消化、融汇传统的艺术模式,突出已有艺术独特面貌的原创性,在与源流相接中达到别开生面,在承传之中务求革新。平行皴画法便是“革新”的成果。

  谭继文的画不同于丝竹管弦的交响,展示的是五线谱一般的美丽壮阔,以线性分割成的体块在一片混沌之中形成强有力的音乐共振,使整个画幅显得厚重、博大、从容。他的画传达出一种具有磁性、张力、冲撞的音乐节奏,让人全神贯注于一种大山的风韵,这不是他对画意的特定安排,而是出自于他创作心态的一种自然流露。


平行皴组画之八“车过梅子关”

  哑石开口语惊人。《民族画报》1990年第10期发表了谭继文的组画(4幅)《石头的世界》,同年,《石头世界》获四川省美展一等奖;1997年《人民画报》采用他的《方斗山的早晨》、《岭上五月》、《烟绿武陵山》等13幅作品制作成台历赠送各国大使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美术报》等也分别发表了他的作品并予评论。如果说1997年春节谭继文在重庆举办的个人画展是其平行皴石头画走向成熟的证明(同行们盛赞他的画很有生活气息,很有艺术个性),那么,发表于《美术报》2000年3月4日的《山魂》、《回归图》、《车过梅子关》等10幅组画则标志着他的画风发生了重大转折。2001年7月2日,《美术报》发表了美术评论家高照先生的《始于化物,终于物化》一文,文中提到:“最近我看到一位叫谭继文的重庆山水画家的作品,他发现了家乡的山石页岩,由于当初地壳裂变,而今呈现了极富变化的山峦景致。经他化物后,这些山石便成了奔腾的海浪、遨游的苍龙、匍伏的雄狮……又由于山间山石结构呈线状的裂纹,他又创造了一种谓之平行皴的表现岩石的方法。在我看来,他的画要比那些虽有相当传统套路的山石更能给我留下印象,这显然是他努力物化后的结果。”

  对于平行皴石头画,谭继文的笔墨已经脱离了一般意义的描写和再现特定意境所表达的某种思想情感,而是通过直接的线性渲染诉诸于一种本体语言的倾诉。在不断地宣泄、扩张、碰撞中来感悟生命意识的体验。从他的线性延伸的精神状态来看,他独自向着平行皴这条道路迈进。这条道路及其写意性具诗化抽象而不单调。他对于这种线条的驾驭,除了自己的悟性,还得益于书法艺术的滋养--一种从自然状态大幅度地迈向纯净化的必然结果。在变异中求活力,以线性的艺术语言构建起一种更加严谨的石头世界,这将使他把平行皴石头画的独特艺术风格再一次地推向中国画的前台。

责任编辑
标签人物特写    
0

谭继文 写意石头的美 留下大山的深情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今日重庆

 武陵山的腹地,山高、路陡,满山是黑色、白色、铁灰色、黄灰色、青灰色……的石头。在这里居住的土家族、苗族人都有着石头般的意志和大山般的情怀。他们世世代代在石头缝里种玉米、黄莲、烤烟和土豆,就是这石头的世界养育了他们。我力图用画笔写下石头的容颜,留下大山的一片深情。

  这二十多年,我最大收获是根据这些变幻无穷的平行线石头,创造出一种叫平行皴的皴法,献给中国画的伟大传统,也算是我这个山里人对中国画艺术的一点贡献。权当那个在河滩上捡鹅卵石的顽童,把一块小小的、美丽的、能运动的鹅卵石,放进中国画传统的聚宝盆里。——谭继文自述


平行皴组画之一“山高水长”

  幽居武陵山腹地的谭继文是一个石头迷,小时候在长江岸边玩石头,青年时代当石匠打石头,中年时代画石头,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嬗变。《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国画家》、《连环画报》、《美术报》等相继发表了他的以石头为主的系列画作,直到他的论文《石头梦》在2001年第2期《美术界》发表时引起广泛的关注--他的画笔拓开了一个自明代以来已四百余年无人涉足的中国画皴法的新课题。在《国画家》杂志举办的“中国画研修班”上,他的平行皴石头画得到了李宝林、郎绍君、周韶华、冯今松、陈永铿、皮道坚、陈传席、鲁慕迅、马西光、何家英等一批老画家的肯定。冯今松、陈永铿还以“石痴”和“石能言”等题词鼓励。

  平行皴是一种崭新的技法,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用众多的平行线反映出一种独特的页岩石头。这类石头变幻无穷,其形状像人、像狮、像虎、像牛、像猴等等,于是,人们便根据石头的特征取下了一些有趣的地名:如犀牛望月、男石柱、女石柱、鹰嘴岩、睡美人、猴子观海、三星伴月等等。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各种不同种类,不同质地、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的石头应有尽有,连庄稼地里也都嵌满了石头…… 

  谭继文自幼生长在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的武陵山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石头世界里,做着寻找石头的梦……他初中毕业回乡当知青时做了七年的石匠(采石工),曾把一种叫做页岩(呈平行线裂纹,石匠们俗称它为起层石)的石头剖成一块块薄石板,用作给农民砌猪圈、牛栏、粪池、铺石地坝等用。后来进入大学,老师又教他画石头,临摹传统画山石的各种皴法。

  自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后,有的同学留校任教,有的同学分配到画院当专业画家,还有的同学被分配到报刊当美编,他这个山里娃子仍被分回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经济贫穷的山旯旮。这片大山里惟一丰富的资源就是石头。

  他自知天命难违,只好随遇而安,决定把根扎在这片土地上,扎扎实实地写生,创作出一批有土家族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作品。他每天背着画夹,日行莽莽大山,夜宿土家吊脚楼,寻找美的感受。在画了一段时间写生后,又将大学时老师教授的各种皴法临摹一遍,再收集有关书刊、杂志进行系统临摹,然后面对生活中自然的石头进行对照。他突然发现,这种自己最熟悉的起层石还从来没有人画过。它们像千层饼或桃片糕一样,有很多规则的平行线裂纹。由于受到地震或地壳运动的影响,一条条平行线裂纹被扭曲、变形、断裂,从而形成了极富变化的岩石:有的像奔腾咆哮的海浪,有的像遨游狂放的苍龙,有的像匍匐静卧的雄狮……他觉得,它们更像一部部沉静于历史的大书,线条极富运动感,显得苍劲、沉雄、博大、纵横腾挪、洒脱而又略带夸张。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生活之中去进行细致的观察体验,面对现实进行人化自然,这是艺术家心灵和生命的体现。大自然的触发,使他心有所动;独特的感受,再加上别出心裁的艺术实践,使他萌生了创造一种皴法的思想。花去二十余年的光阴,废纸上万张,他终于创造出一种以平行线为主体的表现页岩石头的绘画方法,名为平行皴。

  作画程序是:将裁好的宣纸钉在墙上,根据构图需要,用淡墨中锋勾出直线或长曲线;然后在局部点上一些点,使其画面混沌迷离;再用浓淡相间的墨线纵横交织地把这密集的平行线分割成长短不同的体块;最后,强化皴擦、放纵渲染,使其水墨幻化恣肆,飞腾凝滞。

  显然,这是一种值得赞许的尝试: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艺术信息的同时,继续消化、融汇传统的艺术模式,突出已有艺术独特面貌的原创性,在与源流相接中达到别开生面,在承传之中务求革新。平行皴画法便是“革新”的成果。

  谭继文的画不同于丝竹管弦的交响,展示的是五线谱一般的美丽壮阔,以线性分割成的体块在一片混沌之中形成强有力的音乐共振,使整个画幅显得厚重、博大、从容。他的画传达出一种具有磁性、张力、冲撞的音乐节奏,让人全神贯注于一种大山的风韵,这不是他对画意的特定安排,而是出自于他创作心态的一种自然流露。


平行皴组画之八“车过梅子关”

  哑石开口语惊人。《民族画报》1990年第10期发表了谭继文的组画(4幅)《石头的世界》,同年,《石头世界》获四川省美展一等奖;1997年《人民画报》采用他的《方斗山的早晨》、《岭上五月》、《烟绿武陵山》等13幅作品制作成台历赠送各国大使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美术报》等也分别发表了他的作品并予评论。如果说1997年春节谭继文在重庆举办的个人画展是其平行皴石头画走向成熟的证明(同行们盛赞他的画很有生活气息,很有艺术个性),那么,发表于《美术报》2000年3月4日的《山魂》、《回归图》、《车过梅子关》等10幅组画则标志着他的画风发生了重大转折。2001年7月2日,《美术报》发表了美术评论家高照先生的《始于化物,终于物化》一文,文中提到:“最近我看到一位叫谭继文的重庆山水画家的作品,他发现了家乡的山石页岩,由于当初地壳裂变,而今呈现了极富变化的山峦景致。经他化物后,这些山石便成了奔腾的海浪、遨游的苍龙、匍伏的雄狮……又由于山间山石结构呈线状的裂纹,他又创造了一种谓之平行皴的表现岩石的方法。在我看来,他的画要比那些虽有相当传统套路的山石更能给我留下印象,这显然是他努力物化后的结果。”

  对于平行皴石头画,谭继文的笔墨已经脱离了一般意义的描写和再现特定意境所表达的某种思想情感,而是通过直接的线性渲染诉诸于一种本体语言的倾诉。在不断地宣泄、扩张、碰撞中来感悟生命意识的体验。从他的线性延伸的精神状态来看,他独自向着平行皴这条道路迈进。这条道路及其写意性具诗化抽象而不单调。他对于这种线条的驾驭,除了自己的悟性,还得益于书法艺术的滋养--一种从自然状态大幅度地迈向纯净化的必然结果。在变异中求活力,以线性的艺术语言构建起一种更加严谨的石头世界,这将使他把平行皴石头画的独特艺术风格再一次地推向中国画的前台。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