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杨盛龙 心灵无界民族情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尹汉胤  信息来源:中国作家网
 ——读杨盛龙散文集《心心相依》

    湘西龙山地处武陵山腹地,连荆楚系巴蜀,位居三省要冲。境内群山耸立,峰峦跌宕,酉水、澧水流润其间。湘西四大古镇之一“里耶”,坐落于酉水畔。“里耶”土家语意为“开拓这片土地”。经考古发现,在里耶出土有大量新石器文物及战国古城遗址,并在山洞中发掘出一具人体残骸,残骸覆有标志地质特征的板结石,专家认为有可能是古人类的残骸。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一口古井中,发掘出了36000余枚秦简牍。一枚枚沉睡千年的秦简牍,为后人留下了解读不尽的秘密,同时也为龙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杨盛龙便出生在这开拓之地的湘西龙山。

  不知是湘西孕育了太多的生命秘密,还是这方水土本来就是生命的起源。生息繁衍于莽莽群山的土家人,世代守候在这片土地上,顺生达观,韧力不屈,心中充满着生活的梦想。悠悠酉水,千百年来负载着乡人的憧憬顺流东去,又从外面载回时兴百货、世道见闻,为生活增添了几声笑语,随后一切又重归往日的平静。新中国成立,为湘西带来了新的生活。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刚满5岁的杨盛龙,就迫不及待地进入了学堂,每日清晨,崎岖山路上跋涉着他求学的小身影,艰辛与快乐伴随着他成长。然而生活之路,亦如坎坷的山路,好学上进的杨盛龙,在“文革”的喧嚣中,在拿到一纸油印的初中毕业证书后,便戛然终止了。回到乡间的他,以14岁的瘦弱之躯,开始了每日挣三个半工分的生产队劳动。在起早贪黑抢收抢种、割草放牛、打柴挑担,劳动与困顿中,使他尽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承当。那时的他,只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赢得大家的认可,从而在下一年度为自己增加一个分值。然而即便是拿到最高的10工分,在当时也只有两三毛钱。身体的劳累,生活的窘迫,他都可以承受。父亲对“文革”发了几句牢骚招致批判,家庭受到的精神歧视,使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原本善良和睦的人们,在那个年代,竟变得如此冷漠,心里善恶的天平紊乱了。或许,从那时起,杨盛龙便在心里默默期待着,期待着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及家人的境遇。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他与5个公社的1000多名考生一同走进了考场,而最终只有他一人被录取。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升华了他的生命。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在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后,他开始了文学创作。最早出现在笔下的作品,当然是湘西的山水、人物。故乡作家沈从文的文学之路,笔下宁静纯美的湘西,深深地打动着他的心。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感悟,写出了《山乡小桥》《深山锣鼓声》《蜂趣》《渔乐》《流动的篝火》《酸甜记忆》等散文。文学创作为他开启了一扇心灵之窗,由此使他更清晰、真切、深刻地认识了故乡,触摸到了故乡的内心灵魂。由此他的文学创作一发而不可收,生活视野也愈加开阔。特别是他调到国家民委工作后,他的创作也随之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立身在雪域高原、戈壁草原,于雄浑天地间感悟沉思;深入边疆少数民族村寨,在浓郁的民族风情中,感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使他的散文创作,特别是表现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作品日益增多,最终成为他散文创作的主体。十几年积累下来,他抒写了几十个民族的风貌。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一个“开拓”想法浮现在他的心中,并强烈地吸引激励着他,他要将中华56个民族写遍,创作一本囊括我国56个民族的散文集。这一愿望的实现,对他来说,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在国家民委工作,每年都要下到各个民族地区,但要在工作之余,翻阅浩繁的资料,再经过深入的采访写作完成这部作品集,所要付出的辛劳,当不为常人所知。但这一切困难反而成为动力,激发了他作为少数民族作家的责任感。经过几年辛勤的采访,韧性的笔耕,盛龙终于完成了这本《心心相依——中华56个民族散记》。

  阅读《心心相依》几十篇清逸文字,首先会使你获得一种卧游祖国大好河山,领略民族风情的愉悦。循着他的笔之所向,会带你走进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世界。知晓围绕大昭寺一轮一轮的修建,才形成众星朝北斗的古城拉萨;领略到蒙古族雄居塞北草原,大山般雄伟,草原般坦荡的勇武性格;听到刘三姐恋情会友,风情万种的山歌;壮乡巾帼瓦氏夫人与军民发出的松涛般呐喊:还我河山,复我安宁!回望塔什库尔干通往欧洲古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体会“马是哈萨克人的翅膀”的内涵,并由此演变出激情雄武的赛骑术比勇敢的叼羊比赛,裕固族世代沿祁连山北坡游牧定居的历史。走进土家独特的丧歌丧舞闹人生,苗家盛情待客的“酒卡”,曲栏回廊环绕,山间风雨吊脚楼。看到鄂温克、鄂伦春猎人精骑善射,生性强悍的狩猎生活,赫哲族渔歌互答,凿冰钓鱼坐如禅定。椰林深处跳动的黎族青年,日月潭波光粼粼,槟榔树下歌声阵阵,作客布依家中,石屋中细听雨滴敲打屋顶的交响乐章,芦笙曲中,花裙飞飘,花山颔首,其乐融融的苗族歌舞……一篇篇散记,集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性格、风俗、风光、建筑、歌舞、工艺、饮食、民间传说无不涉及,地域、时空、风情、人物不停地转换,如同一个变换的民族万花筒。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56个民族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宝库。文化是沟通不同民族心灵的桥梁,当今社会,各民族之间由于文化的隔膜,造成了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要消除这种距离,只有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交流,消除误解,肝胆相照,心灵相通,才能使各民族在新型的民族关系中和谐团结。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带来的现代化生活,并不能使人的心灵得以安宁,灵魂得到救赎。人们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痛苦后意识到,人类彼此心灵的相通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各民族间的尊重、平等、理解、沟通,通过文化构建起心灵的桥梁,才能实现社会民族的和谐。

  杨盛龙的《心心相依》,无疑是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以文学的形式所作出的一次文学实践。他以一个作家的视角,经过多年的思考,深入的考察,走访了56个民族,以精美的文字,感人的各民族生活,纯美的各民族心灵,为我们奉献上了一幅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文学全景图。对他的这一文学努力我从心中充满着敬意!同时希望越来越多的作家,肩负起作家的责任,将自己的创作投注到时代的大背景中,为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付出我们作家的努力。

责任编辑
标签人物特写    
0

杨盛龙 心灵无界民族情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尹汉胤  信息来源:中国作家网
 ——读杨盛龙散文集《心心相依》

    湘西龙山地处武陵山腹地,连荆楚系巴蜀,位居三省要冲。境内群山耸立,峰峦跌宕,酉水、澧水流润其间。湘西四大古镇之一“里耶”,坐落于酉水畔。“里耶”土家语意为“开拓这片土地”。经考古发现,在里耶出土有大量新石器文物及战国古城遗址,并在山洞中发掘出一具人体残骸,残骸覆有标志地质特征的板结石,专家认为有可能是古人类的残骸。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一口古井中,发掘出了36000余枚秦简牍。一枚枚沉睡千年的秦简牍,为后人留下了解读不尽的秘密,同时也为龙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杨盛龙便出生在这开拓之地的湘西龙山。

  不知是湘西孕育了太多的生命秘密,还是这方水土本来就是生命的起源。生息繁衍于莽莽群山的土家人,世代守候在这片土地上,顺生达观,韧力不屈,心中充满着生活的梦想。悠悠酉水,千百年来负载着乡人的憧憬顺流东去,又从外面载回时兴百货、世道见闻,为生活增添了几声笑语,随后一切又重归往日的平静。新中国成立,为湘西带来了新的生活。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刚满5岁的杨盛龙,就迫不及待地进入了学堂,每日清晨,崎岖山路上跋涉着他求学的小身影,艰辛与快乐伴随着他成长。然而生活之路,亦如坎坷的山路,好学上进的杨盛龙,在“文革”的喧嚣中,在拿到一纸油印的初中毕业证书后,便戛然终止了。回到乡间的他,以14岁的瘦弱之躯,开始了每日挣三个半工分的生产队劳动。在起早贪黑抢收抢种、割草放牛、打柴挑担,劳动与困顿中,使他尽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承当。那时的他,只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赢得大家的认可,从而在下一年度为自己增加一个分值。然而即便是拿到最高的10工分,在当时也只有两三毛钱。身体的劳累,生活的窘迫,他都可以承受。父亲对“文革”发了几句牢骚招致批判,家庭受到的精神歧视,使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原本善良和睦的人们,在那个年代,竟变得如此冷漠,心里善恶的天平紊乱了。或许,从那时起,杨盛龙便在心里默默期待着,期待着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及家人的境遇。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他与5个公社的1000多名考生一同走进了考场,而最终只有他一人被录取。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升华了他的生命。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在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后,他开始了文学创作。最早出现在笔下的作品,当然是湘西的山水、人物。故乡作家沈从文的文学之路,笔下宁静纯美的湘西,深深地打动着他的心。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感悟,写出了《山乡小桥》《深山锣鼓声》《蜂趣》《渔乐》《流动的篝火》《酸甜记忆》等散文。文学创作为他开启了一扇心灵之窗,由此使他更清晰、真切、深刻地认识了故乡,触摸到了故乡的内心灵魂。由此他的文学创作一发而不可收,生活视野也愈加开阔。特别是他调到国家民委工作后,他的创作也随之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立身在雪域高原、戈壁草原,于雄浑天地间感悟沉思;深入边疆少数民族村寨,在浓郁的民族风情中,感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使他的散文创作,特别是表现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作品日益增多,最终成为他散文创作的主体。十几年积累下来,他抒写了几十个民族的风貌。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一个“开拓”想法浮现在他的心中,并强烈地吸引激励着他,他要将中华56个民族写遍,创作一本囊括我国56个民族的散文集。这一愿望的实现,对他来说,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在国家民委工作,每年都要下到各个民族地区,但要在工作之余,翻阅浩繁的资料,再经过深入的采访写作完成这部作品集,所要付出的辛劳,当不为常人所知。但这一切困难反而成为动力,激发了他作为少数民族作家的责任感。经过几年辛勤的采访,韧性的笔耕,盛龙终于完成了这本《心心相依——中华56个民族散记》。

  阅读《心心相依》几十篇清逸文字,首先会使你获得一种卧游祖国大好河山,领略民族风情的愉悦。循着他的笔之所向,会带你走进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世界。知晓围绕大昭寺一轮一轮的修建,才形成众星朝北斗的古城拉萨;领略到蒙古族雄居塞北草原,大山般雄伟,草原般坦荡的勇武性格;听到刘三姐恋情会友,风情万种的山歌;壮乡巾帼瓦氏夫人与军民发出的松涛般呐喊:还我河山,复我安宁!回望塔什库尔干通往欧洲古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体会“马是哈萨克人的翅膀”的内涵,并由此演变出激情雄武的赛骑术比勇敢的叼羊比赛,裕固族世代沿祁连山北坡游牧定居的历史。走进土家独特的丧歌丧舞闹人生,苗家盛情待客的“酒卡”,曲栏回廊环绕,山间风雨吊脚楼。看到鄂温克、鄂伦春猎人精骑善射,生性强悍的狩猎生活,赫哲族渔歌互答,凿冰钓鱼坐如禅定。椰林深处跳动的黎族青年,日月潭波光粼粼,槟榔树下歌声阵阵,作客布依家中,石屋中细听雨滴敲打屋顶的交响乐章,芦笙曲中,花裙飞飘,花山颔首,其乐融融的苗族歌舞……一篇篇散记,集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性格、风俗、风光、建筑、歌舞、工艺、饮食、民间传说无不涉及,地域、时空、风情、人物不停地转换,如同一个变换的民族万花筒。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56个民族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宝库。文化是沟通不同民族心灵的桥梁,当今社会,各民族之间由于文化的隔膜,造成了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要消除这种距离,只有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交流,消除误解,肝胆相照,心灵相通,才能使各民族在新型的民族关系中和谐团结。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带来的现代化生活,并不能使人的心灵得以安宁,灵魂得到救赎。人们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痛苦后意识到,人类彼此心灵的相通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各民族间的尊重、平等、理解、沟通,通过文化构建起心灵的桥梁,才能实现社会民族的和谐。

  杨盛龙的《心心相依》,无疑是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以文学的形式所作出的一次文学实践。他以一个作家的视角,经过多年的思考,深入的考察,走访了56个民族,以精美的文字,感人的各民族生活,纯美的各民族心灵,为我们奉献上了一幅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文学全景图。对他的这一文学努力我从心中充满着敬意!同时希望越来越多的作家,肩负起作家的责任,将自己的创作投注到时代的大背景中,为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付出我们作家的努力。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