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关于“社巴节”与“舍巴日”称谓的探究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吴善流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在学术界,关于土家族“社巴节”与“舍巴日”的不同称谓,众说纷纭,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究其因,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受湘西方言、土家语与普通话对其称谓说法的相互混淆所致。其实,土家语中的“舍巴日”和湘西方言“社巴节”以及普通话里的“舍巴节”都是同一个意思。  

    “社”,从字的读音上看,方言中读shé,普通话念shè,而恰恰土家语也读shè,但土家语没有文字,只能借用汉语中的“舍”来替代。“日”,从字的读音和字义上看,方言中读rǐ,普通话念rì,而土家语却把它念成rī,因为土家语中没有其他汉字替代,借用时,字义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是普通话中的“节日”意思,而是“做”的意思了。我们再分析一下“社巴”。据《古丈坪厅志》记载:“三月清明过社,较他处为重。作清明粑粑,社粑粑祭坟……”由此可见,土家族过社比任何地方都要隆重,社粑粑祭坟自古有之,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社粑粑不仅是祭坟,而是敬神祭祖的一种仪式了。至今,古丈县断龙山乡田家洞一带的土家族仍流传“社粑粑”(舍粑粑)的说法,仍完整地保留着“舍粑粑日”(舍巴日)的传统习俗。可见,“社巴”(舍巴)就是同旧时的“社粑粑”(舍粑粑)的演变发展而来,“粑”逐渐演化成“巴”了。值得深究的是,古丈县断龙山乡土家族为何不是“过社”,而是“舍巴日”(做社巴)呢?这还得从土家族 “七个社菩萨”的根源追溯。  

    明朝熹宗天启年间,土家族英雄墨日里等七位结拜兄弟,被朝廷征调抗倭,屡获战功,平倭后,皇帝听信奸臣谗言,恐七兄弟日后势力强大,篡位夺权,班师回朝途中,惨遭秘密杀害,并抛尸荒野数日,无人敢去收尸。此时,田家洞第十二代世袭长官司田荩臣听报得知,甚为震怒,遂命自己的八个儿子率众梯玛前去收尸,此时的七位英雄好汉,尸身上爬满了蛆虫,他们用扫帚一一细心进行清扫,然后赶尸回乡。按照土家族习俗,凡惨死野外者,均不得入祖宗神位堂屋。七位兄弟回到故里,刚好遇上清明时节的五戊逢社日,于是,在田家洞一凹地处搭建社堂,安放七兄弟尸身,入土下葬后,土家族田荩臣塑了七位好汉的金身,尊为人人敬仰的社菩萨。清明作为土家族的盛大节日,常用社粑粑祭坟敬神。又因为七好汉生前喜好粑粑,尊为社菩萨,就更得用“舍粑粑日”(做社粑)供奉,并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就此规定了每年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舍巴日”(做社巴)。由当地势力强大的田姓八个儿子(后为八房八族)每年轮流举办,约定俗成了目前方言中流传的社巴节。鉴于此,土家族不是“过社”,而是“做社”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目前演变过来的社巴节(舍巴日)中,永顺、龙山两县以摆手为主,保靖县以调年为主,而古丈县断龙山乡每年举行的社巴节一直以祭祀社菩萨为主。祭祀时,一头活猪喻为朝廷奸臣,任由众人拳打脚踢,然后剖膛挖心以谢先祖,以泄民愤。祭祀中表演的扫把舞再现了当时人们为七兄弟收尸,清扫蛆虫的场景,人们边舞边用土家语为其招魂,喊道:“趴老苛好,窝—喂!旯则旯则,窝—喂!”意思为:偏僻小坳(传说被杀害的地方)上的魂魄呵,一步一步慢慢行呵!祭祀活动一般三天时间,分请神、娱神(民俗文化表演)、送神三部分进行。另据当地老人介绍说,供奉七位社菩萨的社堂为什么一直选址在凹地处?因为社堂里的社菩萨一直很灵,原址在田家洞寨里的一凹地,外人骑马坐轿的如果不下马落轿参拜,必疾病缠身,若在高处,就更不得了。现迁址在村外的一凹地处,意思让社菩萨清静,不必为凡事缠绕。不是祭祀需要,人们也很少去社堂,以免“嚓口”(病痛)。  

    土家族社巴节在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中,经过几百年的流传演变,穿插了大量的如《毛古斯》、《摆手舞》(舍巴舞)、《摆手歌》(舍巴歌)、《厄巴舞》等民俗文化项目的表演,更多地展示了土家族文化的厚重和古老。社巴节(舍巴日)是土家族人民祭神拜祖、保佑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大型传统节会,更成了目前土家族神秘文化与外界交流的一个展示平台。然而,目前对其称谓不一,很有必要正本清源。申报并列入湖南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对其称谓为《舍巴节》(原来申报命名是《舍巴日》),这里却用了土家语中的“舍巴”。本来也没有错,但不少的专家学者不从土家语方面去理解,就认为“舍巴”是旧时土司王手下的一个官员去大书特书,而完全忽略了古丈县土家族一年一度五戊逢社日祭祀社菩萨(社巴节)的事实。所以,为了不混淆不误解不误读,尊重民族民意,笔者觉得,土家族《舍巴节》(已经公示,无法更改)就是湘西方言中的《社巴节》,必须以正视听,求得共识。(
作者为古丈县文联副主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
标签中医养生    
0

关于“社巴节”与“舍巴日”称谓的探究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吴善流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在学术界,关于土家族“社巴节”与“舍巴日”的不同称谓,众说纷纭,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究其因,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受湘西方言、土家语与普通话对其称谓说法的相互混淆所致。其实,土家语中的“舍巴日”和湘西方言“社巴节”以及普通话里的“舍巴节”都是同一个意思。  

    “社”,从字的读音上看,方言中读shé,普通话念shè,而恰恰土家语也读shè,但土家语没有文字,只能借用汉语中的“舍”来替代。“日”,从字的读音和字义上看,方言中读rǐ,普通话念rì,而土家语却把它念成rī,因为土家语中没有其他汉字替代,借用时,字义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是普通话中的“节日”意思,而是“做”的意思了。我们再分析一下“社巴”。据《古丈坪厅志》记载:“三月清明过社,较他处为重。作清明粑粑,社粑粑祭坟……”由此可见,土家族过社比任何地方都要隆重,社粑粑祭坟自古有之,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社粑粑不仅是祭坟,而是敬神祭祖的一种仪式了。至今,古丈县断龙山乡田家洞一带的土家族仍流传“社粑粑”(舍粑粑)的说法,仍完整地保留着“舍粑粑日”(舍巴日)的传统习俗。可见,“社巴”(舍巴)就是同旧时的“社粑粑”(舍粑粑)的演变发展而来,“粑”逐渐演化成“巴”了。值得深究的是,古丈县断龙山乡土家族为何不是“过社”,而是“舍巴日”(做社巴)呢?这还得从土家族 “七个社菩萨”的根源追溯。  

    明朝熹宗天启年间,土家族英雄墨日里等七位结拜兄弟,被朝廷征调抗倭,屡获战功,平倭后,皇帝听信奸臣谗言,恐七兄弟日后势力强大,篡位夺权,班师回朝途中,惨遭秘密杀害,并抛尸荒野数日,无人敢去收尸。此时,田家洞第十二代世袭长官司田荩臣听报得知,甚为震怒,遂命自己的八个儿子率众梯玛前去收尸,此时的七位英雄好汉,尸身上爬满了蛆虫,他们用扫帚一一细心进行清扫,然后赶尸回乡。按照土家族习俗,凡惨死野外者,均不得入祖宗神位堂屋。七位兄弟回到故里,刚好遇上清明时节的五戊逢社日,于是,在田家洞一凹地处搭建社堂,安放七兄弟尸身,入土下葬后,土家族田荩臣塑了七位好汉的金身,尊为人人敬仰的社菩萨。清明作为土家族的盛大节日,常用社粑粑祭坟敬神。又因为七好汉生前喜好粑粑,尊为社菩萨,就更得用“舍粑粑日”(做社粑)供奉,并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就此规定了每年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舍巴日”(做社巴)。由当地势力强大的田姓八个儿子(后为八房八族)每年轮流举办,约定俗成了目前方言中流传的社巴节。鉴于此,土家族不是“过社”,而是“做社”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目前演变过来的社巴节(舍巴日)中,永顺、龙山两县以摆手为主,保靖县以调年为主,而古丈县断龙山乡每年举行的社巴节一直以祭祀社菩萨为主。祭祀时,一头活猪喻为朝廷奸臣,任由众人拳打脚踢,然后剖膛挖心以谢先祖,以泄民愤。祭祀中表演的扫把舞再现了当时人们为七兄弟收尸,清扫蛆虫的场景,人们边舞边用土家语为其招魂,喊道:“趴老苛好,窝—喂!旯则旯则,窝—喂!”意思为:偏僻小坳(传说被杀害的地方)上的魂魄呵,一步一步慢慢行呵!祭祀活动一般三天时间,分请神、娱神(民俗文化表演)、送神三部分进行。另据当地老人介绍说,供奉七位社菩萨的社堂为什么一直选址在凹地处?因为社堂里的社菩萨一直很灵,原址在田家洞寨里的一凹地,外人骑马坐轿的如果不下马落轿参拜,必疾病缠身,若在高处,就更不得了。现迁址在村外的一凹地处,意思让社菩萨清静,不必为凡事缠绕。不是祭祀需要,人们也很少去社堂,以免“嚓口”(病痛)。  

    土家族社巴节在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中,经过几百年的流传演变,穿插了大量的如《毛古斯》、《摆手舞》(舍巴舞)、《摆手歌》(舍巴歌)、《厄巴舞》等民俗文化项目的表演,更多地展示了土家族文化的厚重和古老。社巴节(舍巴日)是土家族人民祭神拜祖、保佑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大型传统节会,更成了目前土家族神秘文化与外界交流的一个展示平台。然而,目前对其称谓不一,很有必要正本清源。申报并列入湖南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对其称谓为《舍巴节》(原来申报命名是《舍巴日》),这里却用了土家语中的“舍巴”。本来也没有错,但不少的专家学者不从土家语方面去理解,就认为“舍巴”是旧时土司王手下的一个官员去大书特书,而完全忽略了古丈县土家族一年一度五戊逢社日祭祀社菩萨(社巴节)的事实。所以,为了不混淆不误解不误读,尊重民族民意,笔者觉得,土家族《舍巴节》(已经公示,无法更改)就是湘西方言中的《社巴节》,必须以正视听,求得共识。(
作者为古丈县文联副主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