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寻访湖南土家聚居处武陵桃花源里的毕兹卡

时间:2020-03-20 15:28:58来源:湖南日报作者:封锐

在中国中南部,内陆深处,有一座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山脉,叫武陵山。 
  
       武陵山绵延湖南、湖北、重庆、贵州4省市,纵横400多公里,面积10余万平方公里。大山里,群峰叠嶂,溪谷密布,道家修仙与佛教参禅圣地点缀其中,恍如人间仙境。
  
       这就是土家族人的家。他们自称“毕兹卡”(本地人),世代守着武陵山,从来没有离开过,仿佛和山的历史一样长。
  
       梯玛神歌—— 破译远古部落的“民族史诗”
  
       寻访地:龙山县靛房镇每年农历四月十七过舍巴节、张家界武陵源区宝峰湖下每晚有《梯玛神歌》实景演出
  
       红袍、法冠,跃动的巫师。
  
       来自几千年前古老而独特的音节,蕴涵着特殊的含义,从身着红袍头戴法冠的“梯玛”口中接连不断地发出,伴着奇怪的韵律,在成群的石峰间穿梭。时而高声嘹唱,时而低声浅吟,时而猛烈疾呼,时而缓缓细语……
  
       “梯玛”是土家族的巫师,在土家语中,意为敬神的人,又叫“土老司”。梯玛神歌,是土家族祭祀的时候,梯玛用土家语演唱的巫歌。
  
       这一仪式,传承了几千年,至今仍在武陵山脉腹地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张家界等处流传。梯玛神歌的音乐旋律源于远古土家部落的牛角号,集诗、歌、乐、舞为一体,内容涉及土家族的起源、演变、祭祀、战争、狩猎、农耕、音乐、饮食、起居、婚恋、生育乃至生命、哲理等历史和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完整的梯玛神歌有40多万言,是土家族的长篇史诗。土家族本无文字,梯玛神歌就由一代代梯玛这样传唱下来。破译梯玛神歌中的潜藏密码,就可探寻神秘土家族历史的千古之谜。
  
       除了梯玛神歌,土家族还有一种流传至今的古老表演艺术,汉语一般称为“毛古斯”。这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戏剧,相传为茹毛饮血时代的土家先民所创,纪念祖先开荒拓野、捕鱼狩猎等功绩。毛古斯有完整的情节,有固定的场次和舞蹈、对话,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1956年,民族学家潘光旦到达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考察,发现这个隐蔽山寨里保留完好的土家语言、习俗、建筑和民间文化,自此双凤村被誉为“土家第一村”,是摆手舞和毛古斯之乡。
  
       一群“原始人”,赶着由人扮演的猎物,轰然入场。他们赤裸双脚,身披茅草衣,讲土家话,唱土家歌,碎步进退,屈膝抖身,摇头耸肩,左右晃动,充满粗野、诙谐的民族气息和原始艺术美。
  
       土司城——融合型山地民族的斑驳记忆
  
       寻访地:张家界永定区土家风情园、大庸府城、老院子、永顺县灵溪镇、芙蓉镇、古丈县红石林镇、桑植县两河口乡、慈利县江垭镇
  
       大山塑造了山地民族淳朴的民风,但客观上阻碍了他们与其它民族之间的交流。
  
       然而,在武陵山这样封闭的环境里生存的土家族却有一颗开放的心。
  
       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这些神,除了本民族的,还有来自其它不同民族的神。
  
       土家人的由来,是一个谜。根据基因调查结果,土家族基因除了有羌氐民族和百越民族的明显特征,还间杂有汉、苗、瑶、东欧、日、韩等众多成分,土家族是一个融合型民族。
  
       但土家族人始终保持着清晰的民族自我认知,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基因变为本民族的传统,却从来没有迷失自我。土司城是最好的见证。
  
       土司制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土司王由汉族朝廷册封世袭,在当地有无上的权威。湘西有三大土司王:永顺土司王彭氏、桑植土司王向氏、慈利土司王张氏。这三大土司本是汉族人,娶土家女子,习土家风俗,渐渐以土家人自居,原本只有名没有姓的土家人也纷纷姓彭、向、王、田、覃等等。
  
       永顺土司王彭氏实力最强,在张家界市永定区、湘西州永顺县修建了两座土司城。桑植土司王向氏、慈利土司王张氏也各自修建了一座土司城。
  
       这些土司城是军事性城堡,保存较为完整,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带有明显的土家文化特征。在永顺县灵溪镇的老司城内,有祖师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翼南牌坊、土司地宫、土司古墓群等遗迹。祖师殿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重修于明代,采用特殊的梁架结构,上架木枋处无斧凿痕迹,34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屋顶,柱础用双叠圆鼓式,具有土家民族特色。在张家界永定区的土家风情园内,有一座高达48米、共12层的木质土家吊脚楼,无一根铁钉,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最高吊脚楼。
  
       侠士?英雄?——遗传大山基因的土家勇士
  
       寻访地:永顺县灵溪镇翼南牌坊、慈利县江垭镇杜心武隐居地、桑植县洪家关贺龙故居
  
       武陵山、湘西。这里既是历代让人闻风色变的“土匪窝”,也是英雄辈出的龙潭虎穴。
  
       在永顺县灵溪镇,有一座立于五百年前的抗倭纪念碑,上刻“子孙永享”四字。这就是翼南牌坊。
  
       中国明朝,“倭寇”作乱,在中国沿海地区武装走私和抢掠烧杀,愈演愈烈。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年仅18岁的第26代永顺土司彭冀南,率5000土家兵,偕保靖土司远赴沿海抗击倭寇。土家兵善使钩刀,队列灵活,骁勇善战。仅一次战役就斩倭寇1900多人。明朝廷嘉奖,赐服三品,授昭毅将军,《明史》称“自有倭寇以来,东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云”,并在老司城(位于今天的永顺县灵溪镇)雅草坪,立“子孙永享”牌坊。
  
       如今,几百年过去,这座翼南牌坊依然屹立在武陵山,向人们昭示着抗倭的功绩。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路推进,打到武陵山下的慈利县城,再不敢进山,后来有了那场惨烈的常德会战。 
  
     武陵山还孕育了侠肝义胆的侠士杜心武。慈利县江垭镇(古“九溪卫城”),就是他的家乡,也是他晚年的隐居地。清末民国时期,杜心武留日期间曾以“中华神腿”震动日本,回国后为孙中山革命事业,聚集全国各门派武林中人,以一身传奇武术,折服众人,统一南北武林,人称“南北大侠”,并长期担任孙中山的保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保镖”。
 
       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也是武陵山里的土家儿子。20岁,手执两把菜刀攻入全副武装的桑植县芭茅溪盐税局,缴获十几支枪,开仓赈民,成立讨袁(袁世凯)民军,比三国时期以勇猛著称的张飞,犹有过之而无不及。
  
       土家女子向警予,生于溆浦商会会长之家,少年时与蔡和森、毛泽东为友,敢爱敢恨,组织女子留法勤工俭学,领导女工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和第一任妇女部长,被誉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一辈辈土家儿女,继承了大山的基因,神奇瑰丽的武陵山,赋予了土家人铮铮不屈的顽强风骨与血气勇悍的写意性格,爱憎分明,率性而为。

       打镏子摆手舞——舍巴日的交响狂欢
  
       寻访地:龙山县靛房镇
  
       钟情打击乐,铿锵土家人。
  
       土家人喜爱一种独具风格的打击器乐合奏——“打镏子”。镏子锣、马锣、头钹、二钹,几件打击乐器共同组成打镏子乐队,一般3至5人合奏演出,风格古朴,节奏鲜明,曲调多变,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
  
       在土家族聚居的湘西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及张家界市等地,还很好地保留着打镏子的习俗。打镏子极富表现力和模仿力,模仿飞禽走兽居多,很多曲牌也以动物形态命名,比如““凤凰闪翅”、“龙虎斗”、“八哥洗澡”等等。
  
       有人分析,打镏子可能源于原始渔猎时代。人们捕获动物后,敲起渔猎工具和锅、碗、瓢、盆、罐、钵等“家伙”庆祝,所以,现在土家族还有称打镏子为“打家伙”。
  
       正月初三至十五期间,或者暮春三月,打着镏子,跳着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祖先的隆重节日“舍巴日”(“舍巴”即土家语“摆手舞”的意思)。摆手舞众人围成一圈,气势粗犷,手脚同边,动作古朴,原始气息十分浓郁,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相传土家人作战前必跳此舞,以助长士气,获得祖先保佑。
  
       在龙山县洗车河镇盆堤村,还有清代留存下来的摆手堂碑,详细记述了当时的摆手盛况。清朝土家诗人彭施铎在《竹枝词》中写下:“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西兰卡普”——把生活绣在花铺盖上
  
       寻访地:龙山县洗车河镇、永顺县芙蓉镇、张家界景区
  
       “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这首土家情歌里的“看手脚”就是看土家姑娘会不会织“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历代以来,土家织锦都被土司作为上等贡品向朝廷纳贡。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就是土家人的花铺盖。结实耐用、光泽美观,有“土家人的一床花铺盖可以用几代人”一说。
  
       按照土家族的习俗,姑娘出嫁前,必须要织出美丽的“西兰卡普”作为嫁妆。如果将来夫妻感情破裂,女方回到娘家,还有权收回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其图案内容有土家历史、生活风俗、自然风光、动植物,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现在,龙山、永顺等地,设有土家织锦传习所和作坊,传授土家织锦生产技艺,生产出的土家织锦包括床上用品、壁挂、服装、配饰等等,销往大城市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武陵山是个神奇的地方,云蒸雾绕。居住在武陵山脉的土家人,也充满了谜一样的色彩。 
  
      链接:
 
      到土家做客去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很少单家独户。客人未得土家主人允许,不得进入主人家的内房(卧室),尤其不能进入吊脚楼上的闺女房。
 
      土家族待客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盖碗肉”用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土家人非常喜食“合渣”,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有酸味。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土家人待客忌用狗肉的习俗,认为狗肉不宜上正席,否则是对客人的不礼貌。
 
     “赶年节”是土家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时近年关,土家人为了及时出兵抗击倭寇,提前一天过年。后人沿袭以纪念先人,形成民风。但大年三十晚上还是照样过除夕。而且除夕夜还要“抢年”,吃过团年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还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名曰“摸营”。 

责任编辑
标签土家风俗    
0

寻访湖南土家聚居处武陵桃花源里的毕兹卡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封锐

在中国中南部,内陆深处,有一座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山脉,叫武陵山。 
  
       武陵山绵延湖南、湖北、重庆、贵州4省市,纵横400多公里,面积10余万平方公里。大山里,群峰叠嶂,溪谷密布,道家修仙与佛教参禅圣地点缀其中,恍如人间仙境。
  
       这就是土家族人的家。他们自称“毕兹卡”(本地人),世代守着武陵山,从来没有离开过,仿佛和山的历史一样长。
  
       梯玛神歌—— 破译远古部落的“民族史诗”
  
       寻访地:龙山县靛房镇每年农历四月十七过舍巴节、张家界武陵源区宝峰湖下每晚有《梯玛神歌》实景演出
  
       红袍、法冠,跃动的巫师。
  
       来自几千年前古老而独特的音节,蕴涵着特殊的含义,从身着红袍头戴法冠的“梯玛”口中接连不断地发出,伴着奇怪的韵律,在成群的石峰间穿梭。时而高声嘹唱,时而低声浅吟,时而猛烈疾呼,时而缓缓细语……
  
       “梯玛”是土家族的巫师,在土家语中,意为敬神的人,又叫“土老司”。梯玛神歌,是土家族祭祀的时候,梯玛用土家语演唱的巫歌。
  
       这一仪式,传承了几千年,至今仍在武陵山脉腹地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张家界等处流传。梯玛神歌的音乐旋律源于远古土家部落的牛角号,集诗、歌、乐、舞为一体,内容涉及土家族的起源、演变、祭祀、战争、狩猎、农耕、音乐、饮食、起居、婚恋、生育乃至生命、哲理等历史和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完整的梯玛神歌有40多万言,是土家族的长篇史诗。土家族本无文字,梯玛神歌就由一代代梯玛这样传唱下来。破译梯玛神歌中的潜藏密码,就可探寻神秘土家族历史的千古之谜。
  
       除了梯玛神歌,土家族还有一种流传至今的古老表演艺术,汉语一般称为“毛古斯”。这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戏剧,相传为茹毛饮血时代的土家先民所创,纪念祖先开荒拓野、捕鱼狩猎等功绩。毛古斯有完整的情节,有固定的场次和舞蹈、对话,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1956年,民族学家潘光旦到达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考察,发现这个隐蔽山寨里保留完好的土家语言、习俗、建筑和民间文化,自此双凤村被誉为“土家第一村”,是摆手舞和毛古斯之乡。
  
       一群“原始人”,赶着由人扮演的猎物,轰然入场。他们赤裸双脚,身披茅草衣,讲土家话,唱土家歌,碎步进退,屈膝抖身,摇头耸肩,左右晃动,充满粗野、诙谐的民族气息和原始艺术美。
  
       土司城——融合型山地民族的斑驳记忆
  
       寻访地:张家界永定区土家风情园、大庸府城、老院子、永顺县灵溪镇、芙蓉镇、古丈县红石林镇、桑植县两河口乡、慈利县江垭镇
  
       大山塑造了山地民族淳朴的民风,但客观上阻碍了他们与其它民族之间的交流。
  
       然而,在武陵山这样封闭的环境里生存的土家族却有一颗开放的心。
  
       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这些神,除了本民族的,还有来自其它不同民族的神。
  
       土家人的由来,是一个谜。根据基因调查结果,土家族基因除了有羌氐民族和百越民族的明显特征,还间杂有汉、苗、瑶、东欧、日、韩等众多成分,土家族是一个融合型民族。
  
       但土家族人始终保持着清晰的民族自我认知,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基因变为本民族的传统,却从来没有迷失自我。土司城是最好的见证。
  
       土司制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土司王由汉族朝廷册封世袭,在当地有无上的权威。湘西有三大土司王:永顺土司王彭氏、桑植土司王向氏、慈利土司王张氏。这三大土司本是汉族人,娶土家女子,习土家风俗,渐渐以土家人自居,原本只有名没有姓的土家人也纷纷姓彭、向、王、田、覃等等。
  
       永顺土司王彭氏实力最强,在张家界市永定区、湘西州永顺县修建了两座土司城。桑植土司王向氏、慈利土司王张氏也各自修建了一座土司城。
  
       这些土司城是军事性城堡,保存较为完整,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带有明显的土家文化特征。在永顺县灵溪镇的老司城内,有祖师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翼南牌坊、土司地宫、土司古墓群等遗迹。祖师殿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重修于明代,采用特殊的梁架结构,上架木枋处无斧凿痕迹,34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屋顶,柱础用双叠圆鼓式,具有土家民族特色。在张家界永定区的土家风情园内,有一座高达48米、共12层的木质土家吊脚楼,无一根铁钉,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最高吊脚楼。
  
       侠士?英雄?——遗传大山基因的土家勇士
  
       寻访地:永顺县灵溪镇翼南牌坊、慈利县江垭镇杜心武隐居地、桑植县洪家关贺龙故居
  
       武陵山、湘西。这里既是历代让人闻风色变的“土匪窝”,也是英雄辈出的龙潭虎穴。
  
       在永顺县灵溪镇,有一座立于五百年前的抗倭纪念碑,上刻“子孙永享”四字。这就是翼南牌坊。
  
       中国明朝,“倭寇”作乱,在中国沿海地区武装走私和抢掠烧杀,愈演愈烈。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年仅18岁的第26代永顺土司彭冀南,率5000土家兵,偕保靖土司远赴沿海抗击倭寇。土家兵善使钩刀,队列灵活,骁勇善战。仅一次战役就斩倭寇1900多人。明朝廷嘉奖,赐服三品,授昭毅将军,《明史》称“自有倭寇以来,东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云”,并在老司城(位于今天的永顺县灵溪镇)雅草坪,立“子孙永享”牌坊。
  
       如今,几百年过去,这座翼南牌坊依然屹立在武陵山,向人们昭示着抗倭的功绩。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路推进,打到武陵山下的慈利县城,再不敢进山,后来有了那场惨烈的常德会战。 
  
     武陵山还孕育了侠肝义胆的侠士杜心武。慈利县江垭镇(古“九溪卫城”),就是他的家乡,也是他晚年的隐居地。清末民国时期,杜心武留日期间曾以“中华神腿”震动日本,回国后为孙中山革命事业,聚集全国各门派武林中人,以一身传奇武术,折服众人,统一南北武林,人称“南北大侠”,并长期担任孙中山的保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保镖”。
 
       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也是武陵山里的土家儿子。20岁,手执两把菜刀攻入全副武装的桑植县芭茅溪盐税局,缴获十几支枪,开仓赈民,成立讨袁(袁世凯)民军,比三国时期以勇猛著称的张飞,犹有过之而无不及。
  
       土家女子向警予,生于溆浦商会会长之家,少年时与蔡和森、毛泽东为友,敢爱敢恨,组织女子留法勤工俭学,领导女工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和第一任妇女部长,被誉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一辈辈土家儿女,继承了大山的基因,神奇瑰丽的武陵山,赋予了土家人铮铮不屈的顽强风骨与血气勇悍的写意性格,爱憎分明,率性而为。

       打镏子摆手舞——舍巴日的交响狂欢
  
       寻访地:龙山县靛房镇
  
       钟情打击乐,铿锵土家人。
  
       土家人喜爱一种独具风格的打击器乐合奏——“打镏子”。镏子锣、马锣、头钹、二钹,几件打击乐器共同组成打镏子乐队,一般3至5人合奏演出,风格古朴,节奏鲜明,曲调多变,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
  
       在土家族聚居的湘西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及张家界市等地,还很好地保留着打镏子的习俗。打镏子极富表现力和模仿力,模仿飞禽走兽居多,很多曲牌也以动物形态命名,比如““凤凰闪翅”、“龙虎斗”、“八哥洗澡”等等。
  
       有人分析,打镏子可能源于原始渔猎时代。人们捕获动物后,敲起渔猎工具和锅、碗、瓢、盆、罐、钵等“家伙”庆祝,所以,现在土家族还有称打镏子为“打家伙”。
  
       正月初三至十五期间,或者暮春三月,打着镏子,跳着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祖先的隆重节日“舍巴日”(“舍巴”即土家语“摆手舞”的意思)。摆手舞众人围成一圈,气势粗犷,手脚同边,动作古朴,原始气息十分浓郁,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相传土家人作战前必跳此舞,以助长士气,获得祖先保佑。
  
       在龙山县洗车河镇盆堤村,还有清代留存下来的摆手堂碑,详细记述了当时的摆手盛况。清朝土家诗人彭施铎在《竹枝词》中写下:“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西兰卡普”——把生活绣在花铺盖上
  
       寻访地:龙山县洗车河镇、永顺县芙蓉镇、张家界景区
  
       “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这首土家情歌里的“看手脚”就是看土家姑娘会不会织“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历代以来,土家织锦都被土司作为上等贡品向朝廷纳贡。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就是土家人的花铺盖。结实耐用、光泽美观,有“土家人的一床花铺盖可以用几代人”一说。
  
       按照土家族的习俗,姑娘出嫁前,必须要织出美丽的“西兰卡普”作为嫁妆。如果将来夫妻感情破裂,女方回到娘家,还有权收回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其图案内容有土家历史、生活风俗、自然风光、动植物,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现在,龙山、永顺等地,设有土家织锦传习所和作坊,传授土家织锦生产技艺,生产出的土家织锦包括床上用品、壁挂、服装、配饰等等,销往大城市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武陵山是个神奇的地方,云蒸雾绕。居住在武陵山脉的土家人,也充满了谜一样的色彩。 
  
      链接:
 
      到土家做客去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很少单家独户。客人未得土家主人允许,不得进入主人家的内房(卧室),尤其不能进入吊脚楼上的闺女房。
 
      土家族待客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盖碗肉”用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土家人非常喜食“合渣”,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有酸味。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土家人待客忌用狗肉的习俗,认为狗肉不宜上正席,否则是对客人的不礼貌。
 
     “赶年节”是土家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时近年关,土家人为了及时出兵抗击倭寇,提前一天过年。后人沿袭以纪念先人,形成民风。但大年三十晚上还是照样过除夕。而且除夕夜还要“抢年”,吃过团年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还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名曰“摸营”。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