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

时间:2020-03-20 15:28:58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2010730235323227.jpg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摆手舞主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流域,以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
    
       同治本《来凤县志》卷三十二转载《湖广通志》记载说: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围着普舍树摆手的情景。它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
    
       一说摆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土家人尊敬祖先、热爱自己的领袖人物,为不忘祖先的功绩,便创造了纪念他们的摆手舞。这在来凤等摆手舞流传区域仍保存着摆手祭祀的习俗,祭祀对象除个别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这都是五代至宋朝时期土家族历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为英,死而为灵”[来凤县河东乡中寨庙堡摆手堂碑刻,嘉庆五年(1800)]。《蛮书校注》卷十载:“巴氏祭祖,击鼓而祭。”以此认为摆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种舞蹈。

       二说由白虎舞、巴渝舞演变发展而来。《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专家考证,这武主伐纣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摆手舞“甩同边手”的特点是出于对“龙行虎步”的摩拟,其基本动作是表现白虎的。又说杜佑《通典》所载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与摆手舞中的“披甲”、“列队”、“拉弓射箭”等军事舞蹈如出一辙,故推断摆手舞与巴渝舞同源异支,当起源于周代。
    
       三说起源于战争。这在民间有多种传说,大体是说彭公爵主率部征战,为振奋军威,激励士气,遂令部下以歌舞诱惑敌人,或以摆手唱歌驱赶思乡之情。战斗凯旋后,这种摆手舞就流传到了民间。
    
       四说土家人生性喜爱唱歌跳舞,摆手舞纯粹是土家人自我娱乐的一种艺术活动。
    
       五说是古代土家先民为了征服自然,抵抗外族入侵,便用一种“摆手”来健身壮骨,逐渐演变成后来的摆手舞。
     
       六说恩施州鹤峰县铁炉坪宋代墓葬中,出土一陶缸的口沿上,塑有十二个舞佣,有的屈蹲,有的左右摇摆,有的舞动长衫大袖。舞姿与现存的摆手舞的单摆、双摆、回旋摆、同边摆十分相似。说明在宋代,土家的摆手舞已十分成熟,并且是群舞。沿袭到清代,鄂西的《来凤县志》,湘西的《龙山县志》、《永顺县志》及文人诗词,都有对土家跳摆手舞的详细记录和实况描叙。
    
       凡以上种种说法,都足以说明摆手舞的历史相当悠久,但又都不足以说明是它的真正起源。我们从摆手舞的内容和特征上看,摆手舞应起源于劳动和社会实践。这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共同遵从的规律。 

2010730235345249.jpg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或“舍巴巴”,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流行在来凤舍米湖的属小摆手,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举行。
    
       舍米湖摆手舞的动作主要有单摆、双摆和回旋摆。其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甩同边手,走同边脚,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双臂摆动的幅度不超过双肩,有“龙行虎步”的风采。
    
       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
   

  

责任编辑
标签风土民俗    
0

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2010730235323227.jpg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摆手舞主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流域,以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
    
       同治本《来凤县志》卷三十二转载《湖广通志》记载说: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围着普舍树摆手的情景。它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
    
       一说摆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土家人尊敬祖先、热爱自己的领袖人物,为不忘祖先的功绩,便创造了纪念他们的摆手舞。这在来凤等摆手舞流传区域仍保存着摆手祭祀的习俗,祭祀对象除个别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这都是五代至宋朝时期土家族历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为英,死而为灵”[来凤县河东乡中寨庙堡摆手堂碑刻,嘉庆五年(1800)]。《蛮书校注》卷十载:“巴氏祭祖,击鼓而祭。”以此认为摆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种舞蹈。

       二说由白虎舞、巴渝舞演变发展而来。《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专家考证,这武主伐纣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摆手舞“甩同边手”的特点是出于对“龙行虎步”的摩拟,其基本动作是表现白虎的。又说杜佑《通典》所载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与摆手舞中的“披甲”、“列队”、“拉弓射箭”等军事舞蹈如出一辙,故推断摆手舞与巴渝舞同源异支,当起源于周代。
    
       三说起源于战争。这在民间有多种传说,大体是说彭公爵主率部征战,为振奋军威,激励士气,遂令部下以歌舞诱惑敌人,或以摆手唱歌驱赶思乡之情。战斗凯旋后,这种摆手舞就流传到了民间。
    
       四说土家人生性喜爱唱歌跳舞,摆手舞纯粹是土家人自我娱乐的一种艺术活动。
    
       五说是古代土家先民为了征服自然,抵抗外族入侵,便用一种“摆手”来健身壮骨,逐渐演变成后来的摆手舞。
     
       六说恩施州鹤峰县铁炉坪宋代墓葬中,出土一陶缸的口沿上,塑有十二个舞佣,有的屈蹲,有的左右摇摆,有的舞动长衫大袖。舞姿与现存的摆手舞的单摆、双摆、回旋摆、同边摆十分相似。说明在宋代,土家的摆手舞已十分成熟,并且是群舞。沿袭到清代,鄂西的《来凤县志》,湘西的《龙山县志》、《永顺县志》及文人诗词,都有对土家跳摆手舞的详细记录和实况描叙。
    
       凡以上种种说法,都足以说明摆手舞的历史相当悠久,但又都不足以说明是它的真正起源。我们从摆手舞的内容和特征上看,摆手舞应起源于劳动和社会实践。这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共同遵从的规律。 

2010730235345249.jpg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或“舍巴巴”,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流行在来凤舍米湖的属小摆手,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举行。
    
       舍米湖摆手舞的动作主要有单摆、双摆和回旋摆。其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甩同边手,走同边脚,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双臂摆动的幅度不超过双肩,有“龙行虎步”的风采。
    
       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